近几年,女权主义成了争议很大的热门话题,呈现出两端极化的趋势。

一方面女人虽然比以前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但依然承担着最多的家庭责任,却没有享受到更平等的权益,另一方面,个别女神借题发挥,高喊男女平等,却要求男性承担更多责任,只享受权利。对男性贬低,甚至歧视污蔑的事件屡屡发生。

借用女权主义最常说的话:没有我们女神,哪有男人呢?所以,男人挣钱女人花,你负责赚钱养家,我负责貌美如花。只有把女人宠上天的男人才是真的男人。

抛开后面的口号不谈,没有女神,真的就没有男人吗?

一切还要从人类诞生启蒙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类从学会直立行走,就开始观察认识世界,发现人有男有女,但只有女人能生育子女,繁衍后代,于是将女人的生育能力被视为神力,对其赞美和感激。

不管哪个文明,基本上都将始祖认定为女性,例如中国的始祖女神是女娲。

女娲,取声于婴儿的叫声,本人为女性,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说文》有曰:“女娲,古之女神,化万物者也。”

在远古时期,女娲是人类的先祖,功绩超越了其他任何神明,其主要功绩有三方面:补天治地,抟土造人和充任媒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说补天治地。《淮南子·览冥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滛水。苍天补,四极正,滛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再说抟土造人,人类在追溯起源时,之所以把女娲当作创始者,与农耕文化,对泥土的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想象一下,在原始社会,为了生存,人类不管是狩猎还是采集果实,都要付出艰巨的劳作,大汗淋漓之后,身上遍布汗泥,用手一搓,便出现泥垢。

这就容易使人产生人类是泥土造成的认知。

尤其当人类掌握了种植技术之后,更会从庄稼作物的生长联想到人类的成才过程,从而认定人身上含有土质,把泥土成人与土地生人的叠合在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女娲既是土地神、又是人类的创始神。

再说女娲为媒神。

我国远古的媒神或生育之神,古人在《汉书》上说“皋禖古祀女娲”。认为涂山氏女娲是夏人的先祖,教会后人嫁娶,各地修建女娲庙,不仅祭拜祖先,更祈求后代兴盛,多子多孙。

国学大师闻一多曾考证《大荒西经》《汉书》《列子》《广韵》《集韵》,认为女娲最初发音为瓜。以音求之,实即瓠瓜。

瓜同匏瓠与匏瓜,有生育、繁衍的象征意义。我国民间八月十五中秋节,流行摸瓜求子,或者送瓜求子,即是瓜象征繁衍在节日中的表现,也是对女娲为瓜的膜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中国的始祖女神,不限于女娲,还有许多,如西王母、羲和、常羲、雒娦、女夷、女岐、华胥、女登、附宝、嫘祖、女节、庆都、女皇、登比氏、娥皇、女枢、女嬉、简狄、姜、女脩等等。

这些女神的共性是:

一、都是传说中的始祖或人族之神,作为某个民族、部落的祖先而出现;

二、起源于最早的母系氏族社会;

三、作为女人,她们都大多单性繁殖,有感于天地而生育了后代;

四、主打生育能力,辅助抚养后代能力。

由此可见,在我国各民族中都认为始祖女神创造了人,主宰生育,保佑氏族繁衍生存。

为什么古代人类如此崇拜女神,将其视为人类祖先,地位高于其他男性神明呢?

首先,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居于重要地位。

远古时期,人类从事采集、渔猎,后来又发明了农业和家畜饲养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体力分工,男性负责危险的狩猎活动,果实采集是女性承担,由此延伸出现农业,兼顾家畜饲养。

随着生产能力的提升,女性的农务种植显然能给整个部落提供更多、更稳定的衣食之源,在经济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比之下,男子出没森林,追逐野兽,远离氏族的住地,收获结果又不稳定,因此男子在社会群体中的作用远不及妇女重要。

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氏族的经济生活,还是氏族生活的管理,男女婚配、子女的教育、老人的赡养,其重担也主要是由妇女承担的,

妇女作为生产生活的主要参与者,其地位自然水涨船高,受到整个群体的尊敬。所以人类崇拜女神,更多是对生活的无奈妥协。

其次,妇女是人类生育的体现者。

人类的繁衍是离不开男女配合,仅靠一方式是完全不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在很长的时期内,人类并不知道生育的奥秘,特别是不了解男子在生育中的作用,而认为生孩子是由妇女实现的。

最为荒诞的是,在古埃及,人们认为诸神之母伊基达,不光是单性繁殖,更是自己生育了自己。独立自主,完全不依靠男人,也可以产生无数的后代。

抛开荒诞的民间传说不谈,事实上,在远古时期,由于男性长期在外捕猎,无论是怀孕、诞生、哺育,还是教育子女,都只能依靠妇女完成。

所以,对于人类来说,母亲不光是生育的主体,更是整个社会的实际管理维护人。

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父亲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父亲们都在外面打猎快活,照顾家庭的永远是母亲。

由于男性对于家庭活动的缺失(只顾着快活不记得责任),或者因为危险的狩猎活动而过早离世,子女知其母不知其父,因而,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总把男子排斥在生育、乃至家庭之外。

其实,这种情况不仅在中国,在外国也是普遍现象。

古玛雅人认为“母亲的生育抚养和男性作战掠夺资源更加重要,母亲多生一个婴儿,就等于部落拥有了一笔上天赐予的财富,难产而死的妇女与战士战死沙场享有同等的荣誉”。

在上述情况下,不难理解在原始社会,当人类处于艰苦的物质生活,濒于种族灭亡边缘的危机,种族繁衍,人丁兴旺是最大的诉求,产生“没有女神没有男人”的观念,膜拜女性,尊重女性也就是不奇怪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话题再回到最初。

女权主义从诞生开始,就是为了打破男性主义社会产生的“男尊女卑”错误观点,目的是推动性别平等,消除性别歧视。在理念上没有任何毛病。

毕竟我们不能否认,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已经争取了包括教育、就业、政治和婚姻等方面的更多平等权利。但几千年的思想桎梏,仍然没有让女性更好地发挥她们的潜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女性的地位从崇高到低下,从男人的领导者变成附属品,是因为随着生产方式的进步,婚姻制度也发生了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母系社会中,氏族和财产是通过母系传承的,而男性在婚姻中没有太多的财产和地位。

但是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和父系财产继承制度的建立,男性开始掌握更多的财产和权力,从而提高了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男性借助体力的优势,通过战争和暴力手段夺取了更多的权利和地位,让部落走向繁荣,以至于整个社会也会产生错觉,认为男性是更为优越的性别,鼓励男性担任领袖和战士的角色,从女人手中剥夺决策权利,而非义务。

而女性则被视为较为弱小的性别,被边缘化,褪下光环,成为男性的财产,只保留了抚养子女的职责义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上所述,被压迫了上千年的女性,如今翻身把歌唱,喊几嗓子:没有女神,就没有男人。有什么问题?

男人不还是拥有着更多的财富,享受着更多的权利吗!

做男人就要大气一点,对女人多一点包容其实一点也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