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路总会面临选择,

也总少不了一路的指引。

所幸所遇皆恩师,除了黄敏老师,

还有多位老师对白磊给予助益。

柳子胜先生,擅长素描色彩,

曾在中央美院任教,后回归故乡鼓浪屿。

白磊跟着柳先生,在鼓浪屿画景物建筑,

在南普陀请僧人当模特画速写,

在海边散步钓鱼找创作灵感……

白磊获得了全方位的系统学习。

罗丹先生,著名的书法家,

他的“罗丹体”书法独树一帜,全国闻名。

白磊当时的字已经写得不错,

但要精进,决心拜罗丹先生为师。

有一次,厦门一所中学的老师过来,

带着一卷宣纸,请罗老师题写校名。

罗老师接过宣纸后暂放书橱边,

另外拿钱让白磊去文具店买来牛皮纸,

老师写大字常用脸盆泡上土朱砂,

而后用纱团沾朱砂在牛皮纸上写,

待干后双勾字框。

他小声交代白磊,

回家时将橱子边的宣纸拿回去画画。

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好,从未孝敬老师,

在罗丹老师雕像背景书法墙背面,

白磊深情写道:“记忆中的罗老师,

那慈祥的微笑时时给我以鞭策和力量。“

写意花鸟画方面,白磊最常向

萧百亮、张人希、林英仪三位老师求教。

萧先生的画兼工带写,造型严谨;

张人希、林英仪两位老师诗书画印皆精。

取各家之长,丰富自我,

这一直是白磊的自我要求,

也是他转益多师的学习初衷。

除了拜师,对于画风新颖、有创意的作品,

无论名头大小,白磊都一一找来研究,

揣摩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笔墨探索成果。

学书法时,他从柳公权的楷书学起,

也练习过赵孟頫、黄道周的行书,

后来又醉心过黄道周书法脱颖而来的

潘天寿先生的书体,

品读张瑞图、黄庭坚的书风,

隶书则初学《张迁碑》,

旁涉《衡方碑》和《石门颂》,

糅合在一起,尝试写出自我面貌。

白磊常用一方压角闲章“不事绳墨”,

这四个字体现的正是他的创作理念。

师从多位名家,博采众长,不拘一格,

注重的是自我意图的表达,

还有对作品的整体性把握,

不走套路,没有固定程序,

随心所欲发挥和自然而然生发。

参考资料:

《书画家白磊》——南方出版社.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