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商大脉网”(ID:wsdamai66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月4日,每日优鲜的财报终于姗姗来迟,正式向纳斯达克提交了其2022年年度业绩报告。

财报显示,2020年、2021年、2022年其营收分别为61.3亿元、69.52亿元、27.61亿元;净亏损分别为16.49亿元、38.5亿元、15.23亿元。

虽然财报一片惨淡,但这回每日优鲜还带来了个好消息。在财报发布以后,每日优鲜发布公告称,目前已与两家投资者分别签署两份融资股份购买协议,总购买价为27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94亿元)。

也就是说,一直亏损的每日优鲜,终于拿到了近2亿元的投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日优鲜美股

这个消息让每日优鲜岌岌可危的股价来了一波增长。8月4日当天,每日优鲜美股收盘大涨逾284%,盘中一度大涨368%。

每日优鲜的股价也从0.5美元,一路飙升至发稿日的2.6美元;市值也从404万美元升到2125万美元。但比起巅峰时期的最高达200亿元市值来说,还是落魄许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艰难自救之路

从“万亿生鲜电商市场”的商业神话崩塌之后,作为“生鲜电商第一股”的每日优鲜,便开始了积极自救。

每日优鲜最先采用的措施是开源节流,积极止损,关停“极速达”业务,全面终结前置仓模式;然后开始大裁员、公司停电、办公场所废弃。

值得一提的是,每日优鲜的大裁员成绩异常“醒目”,从2021年底开始裁员,员工人数1925人骤降至2022年12月31日的57人。仅剩业务人员13人、法务财务10人、人力资源和公共关系5人、管理人员1人、其他28人。

两个月前,每日优鲜看起来只剩下一口气——收到了纳斯达克退市通知,股价在0.5美元的低位徘徊,只剩下了13个业务人员。

8月3日,每日优鲜公告称,公司分别与两名投资者签订了两份股份购买协议。两名投资者认购公司普通股,总购买价为27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94亿元)。

8月4日(上周五),每日优鲜股价暴涨284%,本周一,又上涨31.82%,收报2.61美元。

每日优鲜真的满血复活了?我们储值卡里的钱,又可以下单买水果蔬菜了吗?

其实也不然。每日优鲜一拿到2700万美元的融资,转头就花1200万美元收购了一家公司——Mejoy Infinite Limited,计划专注于提供数字营销解决方案服务和自有品牌产品零售业务。

也就是说,每日优鲜只是把新业务装进旧壳,以前的生鲜电商业务还是被放弃了。

而且,2亿人民币的融资还不足以填补每日优鲜的债务窟窿,2022年财报显示,每日优鲜在851起诉讼中被列为被告,主要由供应商发起,涉及金额9.6亿元。此外,还有1332起劳务纠纷,相关金额高达6660万元。

再看看其他生鲜电商,日子大多不太好过。中国第一家生鲜电商“易果生鲜”申请破产重组;在疫情期间常用的叮咚买菜,也在战略收缩,过去两年陆续退出了10个城市……

回想当年,“生鲜电商”也曾经轰轰烈烈。“生鲜是万亿级市场,强刚需,高复购”——创业圈,资本圈一度流行“得生鲜者得天下”的SLOGAN。

但是直到今天,中国5万亿规模的生鲜市场,电商渗透率还不到10%。

就像王怜花的《蠢男子之歌》里写道:

“那时我年轻,爱得纯洁所以爱得疯狂,然后爱也会找一个好日子悄悄去死,像毁损的容颜”。

生鲜电商的问题出在哪里呢?简单来讲,就是建设成本高,而且边际成本不递减,相反,规模扩张反而推高单位成本。虽名为“电商”,却无法实现电商平台们成功的秘诀——“网络效应”。

在2022年7月14日,每日优鲜和山西东辉集团达成协议,试图“卖身自救”,期望山西的煤老板当一次自己的“白衣骑士”。

据协议显示,山西东辉集团将以股权战略投资合作的方式向其注资2亿元,而每日优鲜会将一部分公司董事会的席位交于山西东辉集团。

但这份救命钱,却被煤老板放了鸽子。

2022年7月29日,每日优鲜发布公告称,山西东辉集团战略投资没有交割,公司不得不做出对其业务战略进行重大调整的决定,以实现可持续性经营,包括暂时关闭其前置仓业务的极速达服务和优化员工。

除了煤老板之外,每日优鲜一直在跟投资人接触,找新的投资,也在试图寻找买家,但都无疾而终。除股权融资外,每日优鲜还从多家中国商业银行获得了总额为15.10亿元人民币(2.189亿美元)的循环信贷额度。

每日优鲜在2022年5月、6月、12月连续三次收到纳斯达克交易所的退市警告,最窘迫时候,还被外界传出其创始人徐正已经移居香港特别行政区,成为香港公民。并且徐正持有的每日优鲜股份,全部放在海外离岸信托中,无法向其追索财产。

但随后徐正通过《中国企业家》向外反驳跑路传闻,“我一直在国内,这种谣言太恶毒了吧。”

从生鲜电商崩塌以后,每日优鲜的两年只能用一地鸡毛来概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转型数字营销服务

每日优鲜从2021年开始,便开始了艰难的转型之路。但大象转身格外艰难,错误的方向走了太多。

每日优鲜最先尝试的,是和自身业务息息相关的“智慧菜场”业务,也就是俗称的菜市场。

每日优鲜先是获得已有菜市场的经营权,成为其运营方;再将这些菜市场进行数字化改造,将传统菜场的线下业务打通到线上,建立私域流量。直到2023年3月,每日优鲜作出进一步业务调整,彻底终止了智能生鲜市场业务以及零售云业务,专注于2023年1月份推出的自有品牌产品零售业务。

真正让每日优鲜得到真金白银的“及时雨”,却是和卖菜截然相反的新业务,数字营销服务。

近日,每日优鲜将以1200万美元收购Mejoy Infinite Limited的全部普通股。Mejoy Infinite Limited是一家于香港注册成立的数码营销解决方案供应商,致力于帮助客户开展在线营销活动。

而这家Mejoy Infinite Limited的主要业务,则是为国内效果类出海广告主提供推广方案、买量投放、素材和创意制作、数据服务等出海效果类广告营销服务。

买下Mejoy Infinite Limited、拿到1.9亿元人民币融资之后,也宣告者每日优鲜正式从“生鲜零售商”转型为“数字营销服务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甲方到乙方

根据最新的融资条款分析,每日优鲜已经将生鲜电商、社区团购、智慧菜场、零售云业务等所有“旧业务”全面叫停。未来的业务方向可能会分为两种:一是提供数字营销解决方案,二是自有品牌产品的零售业务。

每日优鲜着重强调了“利用其在电商以及供应链方面的经验积累”,电商和供应链是每日优鲜曾经重度投入的业务,现在虽然已停滞,但依旧还有一部分前置仓和沉淀着大量的电商客户,随时可能被激活。‍

同时,跨境数字营销服务也是个热门行业,在海外电商市场,如美国的黑五购物节、亚马逊会员日等时期内,同样营销广告满天飞,其中不少的营销主、营销服务商、营销平台都和中国密切相关。

数字营销服务非常依赖于品牌认可及行业经验,知名跨境网店SaaS解决方案提供商普遍较早进入市场,其产品及服务已历经多次的版本迭代升级。

每日优鲜作为新玩家,普遍缺乏品牌认可及行业经验,难以与较知名对手竞争。再加上,每日优鲜的转型不光是从生鲜赛道换到数字营销服务赛道,更是从电商广告主大甲方,摇身一变成为服务广告主的小乙方。

不知这堪称“天壤之别”的巨大变化,能否让每日优鲜迅速适应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日优鲜找来
2亿救命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转向的,还有创始人兼CEO徐正的赚钱思路。

相继关停前置仓、智慧菜场后,他打算做自有品牌业务,通过并购一家中国香港公司,进军数字营销服务。

轻资产的新业务不像前置仓那般烧钱,但在巨额亏空之下,留给徐正东山再起的空间有限。

2亿能救每日优鲜吗?

2022年11月,“每日优鲜全职员工仅剩55人”的消息引起舆论关注,截至当年年底,财报上显示的员工总数为57人。其中业务人员13人、法务财务10人、人力资源和公共关系5人、管理人员1人、其他28人。

要知道,2021年年底,公司员工规模尚有1925人。这一强烈反差将这家明星企业最窘迫的一面暴露于公众面前。

天眼查显示,每日优鲜主体北京每日优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有20条被执行人信息,被执行总额为2220.0149万元,有92条限制消费令。

2021年上市当年,每日优鲜就因拖欠供应商贷款被多家企业诉至法庭。海底捞、蓝月亮、三只松鼠等知名企业都向其追讨过货款。进入2023年,每日优鲜被判支付蒙牛1261万,及给付元气森林、北海牧场数百万货款。

截至2022年12月31日,每日优鲜的应付账款为人民币13.047亿元(1.892亿美元)。每日优鲜于财报中表示目前正计划进行债务重组,但目前无法保证潜在的债务重组是否或何时可以完成。

有用户说,其在每日优鲜上还有900多元余额,“退不了,每次投诉都是拒绝调解。”

员工方面,多位员工表达的态度是“已经不怎么指望拿到欠薪了。也不关心每日优鲜后续退市与否,有没有新融资等。”

据一位员工回忆,自从每日优鲜出事后,一直没有发放工资,也没有补偿。“没有任何人关心我们这些员工,甚至连社保也没有补齐。”

他们当中一部分人选择仲裁,一部分人签了调解协议,“说是执行了一部分钱先发给他们,也听说也就发了一两千的,且还没发到手上。”该员工称,还有一部分人则为了生计,去了外地,根本没法跟进这事。

至于欠薪的具体数据,有员工估计,“北京地区有800多人,欠薪保守估计5000万。不过北京员工的薪资都很高,当时大部分是16薪。”

由此统计,算上未知的用户余额,每日优鲜的应付账款加上员工欠薪,至少为13.5亿元。

截至2022年12月31日,每日优鲜所持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和限制性现金为4895.6万元。如果每日优鲜将收购剩下的1500万美元(约1.07亿人民币)全部用来还债,手上总共的现金加起来是1.55亿元,远抵不上债务窟窿。

市场只能寄希望于每日优鲜转型的数字化新业务。

除资金危机外,摆在每日优鲜面前更紧要的是退市危机。

自去年12月至今,因为股价低于纳斯达克最低标准、未能及时提交业绩报表等原因,每日优鲜曾多次收到纳斯达克上市资格部门发出的警告函。

今年6月,每日优鲜收到纳斯达克的上市资格部门通知,通知中称已决定将每日优鲜的美国存托股从纳斯达克退市,除非公司及时要求纳斯达克听证会小组举行听证会。此后,每日优鲜寻求听证会保留了上市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濒临退市这一年

过去一年来,外界几乎看不到每日优鲜好转的迹象,其社交平台账号暂停更新已经超过一年,App也已经在苹果App Store下架。可以说每日优鲜已经没有实际业务在运营,也就是没有了收入来源。

在此期间,每日优鲜有一条清晰的大撤退时间线——2022年7月,每日优鲜被曝陷入经营危机,紧接着关闭了营收占比90%的即时达业务,上千人团队就地解散;8月,每日优鲜旗下便利购被三千万收购,这笔款项并没有给每日优鲜带来实质性变化;9月,每日优鲜App清空商品信息与用户余额。

风雨飘摇之时,公司创始人徐正陷入“跑路”传言,他通过《中国企业家》向外回应称,“我一直在国内,这种谣言太恶毒了吧。”

最新的财报显示,徐正依然是每日优鲜的大股东。截至2023年6月30日,徐正持有每日优鲜6889万股普通股,持股比例9.4%;其次是腾讯,持股7.6%;青岛国资委全资子公司通过厦门每日优鲜持股持股7.5%。

每日优鲜几位负责人透露,徐正一直在跟投资人接触,找新的投资,也在试图寻找买家。甚至在过去一段时间,他表示内部谈过很多合作和融资,已经在很努力地找出路了。

据媒体报道,2022年7月14日,每日优鲜曾宣布与山西东辉集团签订战略投资协议,获得2亿元的股权投资。但随后一段网络上流传的会议录音透露,该融资至今没有交付,投资款也没有如期到账,而这或许是压垮“每日优鲜”的最后一根稻草。

除股权融资外,每日优鲜还从多家中国商业银行获得了总额为15.10亿元人民币(2.189亿美元)的循环信贷额度。截至2022年12月31日,每日优鲜所持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和限制性现金为4895.6万元,较2021年底的10.97亿元大幅减少。

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公司高管并没有陪徐正坚守在每日优鲜。据每日优鲜员工透露,公司过去的一些核心人物已各有去向。其中,王成(运营老大)、李漾(极速达老大)、李霜(客服老大)三个算是徐正的嫡系。李漾和李霜从每日解散就没任何消息,王成自己成立了一个咨询公司。

另外,“去年11月从领导那里听闻,每日优鲜前上海大区区总何伟,尝试去东南亚复刻每日优鲜模式了。”该员工称。

每日优鲜败走生鲜,连带着让市场对整个生鲜电商赛道都失去信心。毕竟,与每日优鲜相似,其他生鲜电商前置仓玩家们也仍困在泥淖中。

叮咚买菜市值跌的只剩6亿多美元,并且退出了亏损的市场、大力布局预制菜等自救。另一家前置仓选手朴朴超市也保持着谨慎的扩张速度,只在福建、广东、四川、湖北四个省份布局,尚未进入北京、上海两大超级城市。有巨头背景的美团买菜目前也只开通了8个城市。

众所周知,生鲜电商是个弯腰捡钢镚的生意。

据国金证券显示,我国生鲜及日用品零售额规模超十万亿元,生鲜电商渗透率12.8%仍处于低位,主要原因为生鲜是高频低毛利品类,SKU多且易损耗,导致品控难、仓配成本高、时效要求高,加大了平台盈利的难度。

另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统计,近年来,生鲜电商4000多家入局者中,4%盈亏平衡,88%亏损,7%巨额亏损,最终只有1%实现了盈利。

早在2021年6月,每日优鲜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时,外界就对其前置仓的模式发出过质疑。招股书显示,2018-2020年,每日优鲜履约费用3年累计超45亿元,销售和营销费用占比也较高,最高一年超过22.4%。财报显示,自2018年至2022年的五年间,每日优鲜一共亏掉了121.64亿元。

此次转型数字化业务,意味着每日优鲜从生鲜电商前置仓的首创者身份,转变为第一个撞上南墙的失败者和放弃者。

当下数字营销等新业务,模式更轻盈。

全新的每日优鲜将聘请新员工、建立新部门,以及与新的业务伙伴合作。

公司管理层认为,1年内,每日优鲜将有足够的流动资金。

至于每日优鲜之后的运营,既要看这笔2亿新融资能否如期到账,也要看新业务的挣钱潜力,能否撑起投资人、债主们的信心。

来源:生鲜头条,如涉侵转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