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邓世昌为国捐躯后,光绪帝流下热泪说道:“这一天,全世界都充满了泪水,有一个拥有强大海军的人。”他也是一位值得世界铭记的民族英雄。

甲午战争期间,当时有一个令人费解的悬案,那就是邓世昌为何在弹药耗尽后指挥军舰撞向敌舰?他究竟为何会做出如此疯狂的举动?直到一百年后,人们打捞出这艘失事的船,才认识到邓世昌的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身商人家庭,却怀着为国求命的决心

1849年10月4日,一个名叫邓世昌的男婴出生了。出生于广东省番禺县龙道尾乡的一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邓焕庄经营着一家大型茶叶生意。虽然生意做得不错,但这位有先见之明的茶商仍然意识到,在这个充满战乱、战乱的黑暗混乱的世界里,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国家,才能改变国家。现在的乱局。

因此,邓焕庄把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邓世昌身上,希望儿子能够代替自己完成这个愿望。天道酬勤,邓世昌从小就聪明伶俐,读书方面的天赋更是得天独厚。为了让儿子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邓焕庄花重金请来外教,教邓世昌外语。

这让邓世昌从小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识渊博如孩童般。另外,邓世昌本人也比较勤奋好学,刻苦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67年,邓世昌选择参军,立志为保卫国家成就一番事业。俗话说:“好人处处有志气”。邓世昌十八岁就离家去广州学习驾驶船舶。邓世昌不仅承受着远离家乡的思乡之苦,学习的重担也常常压在邓世昌的身上,让他喘不过气来。

但只要邓世昌认为自己的祖国还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邓世昌就愿意克服一切困难,只为报效国家。1871年,邓世昌结束五年学业后第一次回家探亲。但这也让邓世昌感触很深,收获也很多。

当时,邓世昌的力量和视野远超同龄人。1874年2月,被航运大臣沈葆桢授予五品官职,任“陈航”运输船大副。此时的邓世昌足以称得上是青年才俊了。

邓世昌与常人不同的不仅在于他丰富的知识和毅力,还在于他拥有远超常人的视野。早在父亲为他聘请西方教师时,邓世昌就明白了一个明显的事实:此时此刻,西方国家在文化和科技方面远远超过了中国。中国名将林则徐曾说过:“学夷人之术,以制夷之术”。邓世昌很明白这个道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邓世昌给上级写信,要求出国留学,学习更先进的西方造船技术。从此,邓世昌开始了他的留学生涯。在英国,邓世昌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对于当时被誉为“日不落帝国”的英国来说,他无疑感到非常惊讶。

邓世昌本来以为中国造船业走上了正轨,但与英国相比,中国造船业就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无助。而邓世昌就像一块不知道怎么吃的海绵,不断地吸收着知识。

同时,邓世昌也在学习英国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指挥技巧。终于,1881年8月17日,邓世昌回到了中国。此时此刻,邓世昌带着从英国带回来的军舰,他的知识充满了。他坚信,以此可以成就一番伟业。

肩负着振兴祖国的重任

邓世昌回国不久,李鸿章就因为家庭原因不得不辞职。1888年,邓世昌受朝廷委托平息台湾陆家汪起义,顺利完成了任务。从此,邓世昌的声誉受到了极大的动摇。由于他战功赫赫,朝廷十分钦佩他,决定委以重任。

从此,邓世昌晋升爵位,加冕为二品大官。此后,邓世昌异常努力,希望以自己的力量恢复国家破败的局面,希望能实现自己的人生夙愿。邓世昌上任的几年里,勤勉工作,为人民求情。他真是一位廉洁、关心群众的官员。毫无疑问,他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国殉国,一缕忠魂消散

1894年,中日冲突一触即发,载入史册的甲午战争拉开了帷幕。邓世昌率领“致远”舰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虽然邓世昌不顾个人生死,但当时的日本技术先进,军事实力远远强于中国。

眼看着自己的部下纷纷失去年轻的生命,弹药也逐渐耗尽。但对手依然没有遭受太大的损失,这让邓世昌更加遗憾。眼见弹药耗尽,邓世昌下了最后的命令:“控制舵,撞向敌舰。”

尽管部下对邓世昌的要求感到不解,但他还是忠诚地咬紧牙关,听从邓世昌的指挥,听从邓世昌的命令指挥军舰撞向敌舰。最终邓世昌壮烈牺牲,两国殊死搏斗,最终谁也不占便宜。战争以懦弱的清政府割让领土给日本赔款而告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场战争充满疑点。邓世昌本来可以成功逃脱,为什么还要自杀撞敌船呢?原因。是什么让邓世昌决心同归于尽?

直到一百年后,有人从海上打捞出失事船只和军舰的残骸,他们才明白事情的真相。原来,早在战争开始前,邓世昌就在“致远”号上绑了一枚鱼雷。即使弹药耗尽后,也能给予敌人致命一击。可以说,邓世昌从来没有想过活着离开战场。为了祖国的胜利,他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自古名将如美人,世间不许见白发。“历史上还有很多像邓世昌这样的爱国名将,他们把生死放在一边,只求国家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