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度时,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处暑节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处暑的处是指“终止”,处暑的意义是“夏天的暑热正式结束”。此时太阳正运行到了轩辕十四星近旁,夜观北斗七星,弯弯的斗柄还是指向“申”(西南方向),但北京地区白昼的时间却已减少至13时25分钟。

《月令七十二候解》说:“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处暑过后,天气由热逐渐转凉,中午热,早晚凉,昼夜形成较大温差。

古代人们把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始肃;三候乐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万物开始凋零;“乐乃登”的乐指的是秋季各类即将成熟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处暑的到来,拉开了“三秋大忙”工作的序幕。(唐)李绅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陕西关中农谚:“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处暑摘棉花,种麦订计划”“七月枣,八月梨,九月柿子红了皮”等,都形象而生动地记述了此时我国北方农村繁忙的丰收景象。

再者,处暑过后,秋高气爽,不仅是人们出外郊游,观赏秋色的最佳时机,随着天气转凉,也是人们从防暑降温过渡到防寒保暖的关键时刻。由于人们往往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很不适应,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故有“多事之秋”之说。

同时,处暑后人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咽干唇焦等燥症。因而,衣服不要加太多,忌捂,但也不能太凉,要根据自己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酌情而定,既要防燥,也要做好饮食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