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天惴惴不安,爱胡思乱想,像是被乌云压得喘不过气,仿佛随时都会跌入深渊。这种持续性的心慌气短,如同一只无形的魔掌,悄悄地伸向你的心灵,让你无法摆脱其困扰。这是怎么回事呢?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你常常感到心慌、心悸、焦虑不安,这通常是由于精神压力过大、情绪紧张等生理应激状态所引起的。如果这些症状较为严重或持续不缓解,那么可能是由于患有精神心理性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等。此外,若身体出现器质性病变或存在药物戒断反应等,也可能导致心慌、心悸、焦虑不安的症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生理应激状态:

1、精神、饮食因素:过度的精神压力、遭遇重大不良事件、剧烈运动、过度劳累以及过量饮用酒、浓茶、咖啡等兴奋性饮料,都可能导致机体出现短暂的应激反应,表现为心慌、心悸、焦虑不安等症状。不过,只要及时解除诱因,休息和调整饮食,便可逐渐恢复,无需过度紧张。

2、特殊生理时期:当女性处于经期、孕期或者围绝经期等特殊生理期时,体内激素的波动起伏较大,可能会出现植物神经紊乱的情况,其表现为心慌、心悸、焦虑不安等,一般待平稳度过此时期后就会逐渐恢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病理因素:

1、精神心理性疾病:常见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患者易出现心慌、心悸、焦虑不安的症状,同时,还可能会出现情绪低落、烦躁、胸闷、憋喘等症状,常误认为是患有心脏疾病并前往医院就诊,但经全身检查后发现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此时可能需要到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明确是否存在精神心理疾病;

2、器质性病变:如同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病症,常常表现为心慌、心悸、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当身体出现不适时,患者往往因为恐惧而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

3、戒断反应:如果病人有长期的吸烟、饮酒习惯,在停药时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戒断反应。患者不仅会出现心慌、心悸、焦虑不安的症状,还可能存在头痛、出汗、血压升高等症状,甚至会出现幻觉。此时,患者及家属需要积极配合专业医生进行规范处理,共同帮助患者顺利度过这个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