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包含了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农耕、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丰富知识。

阅读《吕氏春秋》不仅可以增加知识储备,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适。(《吕氏春秋·离俗览》)

一尺长的树木会有节疤;一寸见方的玉石会有瑕疵。

世上少有完美无缺的事物,无论它们的价值大小,瑕疵或缺陷都在所难免。

世界上少有完美的人,大多数人都拥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因此,我们需要承认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放过先天的缺陷,努力改善后天的缺点,并珍惜自己的优点。追求完美是优秀的品德,但是也要避免给自己带来过多的压力和焦虑。

做人要将心比心,要知道他人也有自己的长短处。我们不应该因为他人的缺点而对他们产生偏见或歧视,就全面否定他人或过度放大自己的价值,容忍和理解他人才是正确的态度。

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摘自《吕氏春秋·慎行论》)

听到的信息如果不加审查,还不如不要听到。

对于外来信息要持审慎的态度,在理性分析之前偏听偏信,甚至妄下判断,都是不妥当的。

现代科技高度发达,信息传播非常迅速,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到大量的信息,真假莫辨。如果我们只是听到而不去深入了解和思考,那么这些信息对于我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相反,如果我们能够仔细审查和思考这些信息,那么我们能够从中筛选出更多的知识和价值。

同事张三神秘兮兮地告诉你李四的丑事,你幸灾乐祸地跑去告诉王五,哪知道所谓的丑事竟然是王五做的。这个部门你怎么待下去?

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吕氏春秋·孟夏纪》)

知道的再多,也大不过修身,做好修身的功夫没有比学习更大的了。

知识或智慧的事情没有比修身养性更大的了,而修身养性最重要的,没有什么能超过学习。

由此可以看出,与后代侧重于学习养活自己的技艺不同,古人的学习偏重于如何成人。

封建社会中,你品德高尚,君王就会任用你,你的生存有着落;他人愿意与你交往,你的社会价值被肯定。当然,知识也是必须的,不然怎么沟通。

无论古今,人类知识的最高境界就是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重要途径就是学习。

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吕氏春秋·季春纪》)

所有事情的根本,一定首先加强自身修养。

无论做什么事情,首先需要治理和提升自身。只有当自身的素养得到不断地丰富,才能够有足够的实力和资本去面对各种挑战和完成任务。

在工作中,很少可以用老的经验解决所有新的问题。我们经常需要完成新的任务、目标,如果你制定过明确的职业规划,而且在逐步实施并不断自我调整,那么,这些新的任务就不会成为阻拦你进步的障碍,反而会成为你显示价值的机会,成为你进步的台阶。

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吕氏春秋·恃君览》)

类别相同的就互相召唤,气味相同的就互相聚集,声音相同的就互相应和。

应该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你会觉得某人特别顺眼,与其在一起感到愉悦;同样是是第一次见面,你看到某人就觉得别扭,与其在一起如坐针毡。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要注意身边的人和事物,特别是那些与自己在外形、气味或声音有相似特点的。与这些人或事物相遇,不仅能让我们感到亲切和舒适,同时也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机会。

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为寒暑风雨之序矣。(《吕氏春秋·孝行览》)

古时候得道的人,穷困时快乐,发达时也快乐,他所乐的并非穷困或发达。一个人得到了道,那么穷困和发达就一样了,就像寒暑风雨的时节变化而已。

古代那些知晓人生和万物之道理的人,无论身处贫困或富贵,都会感觉到快乐。他们的快乐由内而外,他们的快乐并不取决于外在的物质条件,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满足感。

四季交替变化,风雨过后会有彩虹,只要你心中坚持道义,行为符合正义,你的前途必有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