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千年前的诗句,生动呈现了苏州人与湿地的密切关系。2500多年来,苏州与湿地的互动跨越历史长河,融入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滋养着城市的文明,推动着城市的发展。

湿地是苏州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湿地总面积达33.95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40%。2022年以来,苏州市全力推进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工作,持续提升湿地保护率、开展湿地生态修复,形成了深入推进湿地保护的“苏州路径”。

三山半落青山外,一水中浮蓬莱洲,让我们一同前往,被誉为“太湖小蓬莱”的湖心绿岛——三山岛,近距离体会成片翠色,从两边“蔓”过来的幽深之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州太湖三山岛国家湿地公园

位于苏州城西南约50公里的太湖之中,属于淡水湖泊型岛屿湿地,2013年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公园总面积756.63公顷,覆盖泽山岛、厥山岛、蠡墅岛、三山岛本岛,以及各岛周边200米的太湖水域。其中湿地面积516.55公顷,湿地率达68.27%。

太湖三山岛国家湿地公园是苏州市国家生态涵养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列入太湖流域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作用机理及恢复技术研究的试验示范基地,是“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

截至目前,在三山岛湿地共监测记录到野生鸟类17目49科178种,占苏州市鸟类种数的47.59%,占江苏省鸟类种数的39.82%。

防浪降藻复层围堰

助力“孤岛”换“新颜”

走进三山岛,环岛路蜿蜒曲折,岛内水流纵横,草木丰茂,引人入胜。在一片翠色之中,有莲叶田田,点点粉红点缀其间,三山岛的“新岛民”曾正文撑着竹筏说:“这真是个让人舍不得离开的好地方!”自女儿嫁过来之后,他便也在这里生活了下来,一待就是十一年。“我来的时候,这里刚被评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单位,生态环境优美,空气新鲜,还是热门的旅游景区。”曾正文说,“这么好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多亏了老吴书记。”

他口中的“老吴书记”,是三山村原党支部书记吴惠生。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淤积在三山岛周围,蓝藻最厚处达20厘米以上,水质发黄且散发阵阵恶臭,严重影响村民的生活以及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发展。趁着那年太湖养殖网大规模拆除,吴惠生在心中构思着:在三山岛的外围建造一个既能挡风又能挡蓝藻的岸堤。于是,在他的带领下,三山村人在治理蓝藻、修复生态环境方面开始采取“大动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堆堆的蓝藻和淤泥被挖了起来,蓝藻被堆在岸上晾晒,淤泥通过底泥原位处理技术,和石头一起被堆在环岛的湖里,形成了一个个岛屿及防浪降藻复层围堰。之后,移栽芦苇、荷花、油菜、茭草、荻、柳树等植物,在湖面和隔断上形成美丽的湿地景观。

“外面来的人都以为是天然形成的,可这就是人工湿地。”湿地建设参与者、太湖三山岛湿地公园管理有限公司管理员朱崇福,像往常一样在岸堤巡查,他边走边说:“其实,我们一开始做这些只是为了生态环境保护,做氮磷拦截,净化水质。偶然有一次,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站来到这里一看,说‘你们做的就是湿地’,这才对湿地有了具体认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为了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三山岛正式启动湿地公园建设项目,规划总面积10000余亩,其中人工生态湿地建设与保护修复两期工程总面积约3000亩。从环岛路到防洪水利工程,三山岛上的水经过5道防浪降藻复层围堰层层过滤、净化,水质达到近乎零污染的标准之后,再回归太湖。

设立多样空间形态

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之所

“湿地基于自然的理念打造,不仅净化水质成为拦截蓝藻的生态屏障,也为水生植被自然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浮游生物、底栖动物及鱼类提供了食物和产卵的场所,还吸引许多鸟类来这里觅食。”朱崇福介绍,为了给鸟类创造丰富的栖息繁衍环境,湿地内还建立起生态保育区,合理规划调整保育区水系、植被,利用清淤疏浚堆积滩涂,设立多生境岛屿、水上浮岛等多样空间形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3年10月,三山岛湿地公园晋升为国家级,并创下了全国湿地公园建设“三个唯一”:唯一的太湖中的岛屿湿地,唯一以村级单位为建设主体的国家湿地,也是唯一社区参与共建的国家湿地。

岛上还建立了太湖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通过开展“水、气、土、生”等方面的观测与研究,为太湖湿地的健康“把脉”。

得益于保护工作的持续投入与不懈努力,太湖湿地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截至目前,在三山岛国家湿地公园共监测记录到野生鸟类178种,其中有一些在迁徙季节本应南飞的候鸟,选择留在三山岛常住,变成了“留鸟”。

如今,漫步在湿地公园内的木头栈道上,不远处是芦苇和水杉,更远的堤岸上种着柳树,一层层亲水植物不断削弱太湖风浪对三山岛的影响。湖面上、芦苇丛里,常有斑嘴鸭、棕头鸦雀、白鹭开起“茶话会”,鸟儿与村民共享着美好家园。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是三山岛国家湿地公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