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剧《逃出大英博物馆》

成为现象级爆款视频

收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和喜爱

剧中,一盏收藏于大英博物馆的

玉壶幻化成少女

逃出大英博物馆的路上

遇到来自故土的亲人——

一位中国记者

从而展开了一段奇幻之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盏!是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

“你要带我回中国吗?”

在大英博物馆有约2.3万件来自中国的文物

其中很多都是绝世珍藏

这部短剧凝结了无数中国网友的

文化情怀和民族期待

也带火了这盏晶莹剔透的玉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你知道吗?

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的原型

青玉薄胎茶壶并非文物

而是一件来自苏州的工艺品

出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苏州玉雕省级非遗传承人俞挺之手

介绍一下“小玉壶”

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

作品由一整块十三公斤的青玉玉料

历经半年时间精雕细琢而成

采用传统中国茶壶形制

壶形温顺、舒展,并进行写意式的变形

壶上有宝相花、壶身缠绕福寿藤

整件作品端庄、稳重、有灵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玉薄胎茶壶

薄胎工艺

是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的

最大亮点

玉雕技艺中,薄胎工艺享有“水上漂”的美誉,这是一种神秘而古老的工艺,也是最有难度的玉雕技艺之一。学习玉雕薄胎工艺,至少要长达10年的积淀。

普通玉器器皿的胎壁厚度差不多在5毫米,薄胎玉器器皿的胎壁只有1毫米左右。因为只有达到这个薄度之后,玉器才会产生一定的透光性,在灯光的辅助下产生发光的感觉,就像大家在网上看到的“发光”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友在大英博物馆参观时拍摄的薄胎玉壶

据了解,这把玉壶制作于2011年

2017年入藏大英博物馆

如何入藏大英博物馆?

俞挺回忆:“大概是2015年,有朋友告诉我,大英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找过来,在交流中提及,中国玉雕手艺失传,尤其是薄胎玉器见不到了。朋友当场推荐了我的薄胎作品。后来,大英博物馆安排人来参观,决定收藏我的作品。”

俞挺左思右想,觉得代表中国茶文化的茶壶最合适,从藏友手中回购了自己2011年制作的一把缠枝纹薄胎玉壶。俞挺希望走进大英博物馆的人都能看见它,借此把中国传统文化推广到国际平台,让世界看见中国的玉雕技艺没有失传。

大英博物馆微博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英博物馆微博介绍

那是大英博物馆第一次收藏在世艺术家的作品。大英博物馆出具的正式收藏函中写道:“我们非常荣幸在馆内第一次展出生活在21世纪的雕刻大师们的玉雕作品。这些当代玉雕作品告诉我们在今时今日的中国,玉器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俞挺在大英博物馆

最近许多在英国的小伙伴

都纷纷前去打卡

已在社交平台掀起一阵非遗热潮

当非遗走近年轻人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苏州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昆曲、古琴、宋锦、缂丝、

端午习俗、香山帮、碧螺春等

被世人广为赞叹

当下,对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

让更多年轻人开始爱上非遗文化

除了这部大热的《逃出大英博物馆》

还有许多影视剧聚焦苏州非遗文化

网剧《正好遇见你》取景苏州

苏州非遗在剧中有惊艳亮相

剧中出现了十余种非遗

其中不乏我们耳熟能详的苏州非遗:

缂丝、玉雕、明式家具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爆款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

姊妹篇——《我在苏州学非遗》

前些日子在苏州杀青

该片以苏州非遗为主线

聚焦非遗手艺人的真实生活

展现苏州非遗的禀赋资源与文化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家主母》中

苏州缂丝这一传统手工技艺脱颖而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一是缂丝传承人顾建东,在指导演员缂丝

此外,非遗不再是

束之高阁的展示品

它的独居匠心

吸引到更多年轻人的目光

运用浒墅关草席制作技艺

编制的包包、鞋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运用常熟花边制作技艺

制作而成美轮美奂的灯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评弹馆里一票难求

苏州园林里人生人海

桃花坞木刻年画等各式非遗体验

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朋友前来打卡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期待更多人关注热爱苏州非遗

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点赞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