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

佛教通史专题课,文字基础稿由群主【安端】及群友团队整理、校对提供。群友团队名单如下:

【安端】、周志华、恒审、兰花草、双林居士、王增惠、厚朴、陈贞云、辛昕、MI8、Edward、李润、

净土祖庭,玄中寺的照片由 南迦&黄燚 提供

上线稿文字、资料注释由群主【安端】整理、校对、提供。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019-1-2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善导大师的宗教实践——“五部九帖”……第一本儿,《观无量寿经疏》,这是原理指导,占四卷;第二本儿,《往生礼赞偈》,讲如何拜佛;第三本儿,《净土法事赞》,讲如何诵经。礼佛、读经都有了!那下一步该什么了?对!下一步——“止观双运”,那就是要入禅定、入观想了。

所以,“五部九帖”的第四本儿书,叫《般舟赞》,是讲如何依据《观无量寿经》来修行“十六观”,如何修行“般舟三昧”行道的方式。换句话说,就是——具体给你展开《观无量寿经》中“十六观”每一观该如何观?怎么观?把《观无量寿经》理论上的“十六观”转换成宗教实践上的具体观法。我们“佛教哲学”课讲“定学”,这本儿书就是“定学”的具体操作。

第五本儿,那又回到了宗教实践的理论部分……第一本儿是理论,最后一本儿是理论。最后一本儿,叫作《观念法门》,是讲“观佛三昧”中,入道念佛和忏悔发愿的方式。这就是“五部九帖”。“五部九帖”听着很乱,但是如果仔细听一遍,你就知道——它不乱!而且非常清楚、非常好记。

第一本儿——“楷定疏”,或者说《观无量寿经疏》,是指净土宗实践的框架,这是基础理论部分;

“往生赞”,就是指——他日常每天六次的宗教生活,如何礼拜;

“法事赞”,教你如何读经;

“般舟赞”,教你如何观想;

“观念法门”,教你如何忏悔和发愿。

听懂了吧?就……乱吗?一点儿也不乱!就是一个大全套儿……就是,具体宗教实践的大全套儿——告诉你干什么、怎么干、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按什么仪式干?实际就是一整套完整的宗教生活方式,或者说——完整的宗教仪轨。

听完善导大师留下的这“五部九帖”之后,大家就懂了,为什么说——净土宗到了三祖善导这里,才算把宗教这个环画圆了、闭合了?就……作为宗教的佛教画圆了。

光有学说……就是,昙鸾有学说……理论,道绰有理论——不行!还要有完整的宗教仪轨!因为佛教,它毕竟是宗教。所谓宗教,四个框架一个不能少!你少了神学还能叫宗教吗?少一个也不行。而且,宗教神学,就要有宗教实践,就要有仪轨、要有仪式,或者说……用儒家的话说——你要有“礼”!我们日常说就是……现在流行的话叫——你活得得有仪式感!对吧……

佛教里也有一些宗派,它是没有什么仪式感的,比如像禅宗,嗯……它仪式感就比较少——你干什么都可以是禅。赵州禅,那就叫——生活也是禅!对吧……生活禅。包括,大慧宗杲的话头禅;枯木禅;百丈的农禅……各种禅。所以,在宗教学的定义上啊,禅宗,它属于半宗教!它的性质跟儒家性质差不多……就象我们现在在家喝茶,倒上水就喝,这实际就相当于禅宗。你到了茶馆儿里,有茶道,再配上香道,哎!这就是净土宗,祂有仪式感了!哎……你别说,你还就是觉得好喝了!茶一样,但你花的钱,就是你仪式感的钱。

我们不能说——我就不需要仪式感。人都需要仪式感!你过不过春节?春节……过节,不光春节,过节就是仪式感!婚礼这也是仪式感!所以,大家不要看不上说——宗教仪式感……觉得禅宗好!你看,拿起茶来就喝……你到茶馆儿还额外要为你的仪式感花钱!所以,宗教仪式感,啊……怎么样、怎么样……其实,我们日常的每一天,都有宗教仪式感,比如星期天——礼拜日,这种休息日,这就是宗教仪式感!这是基督教来的宗教仪式感。

我们不管有没有信仰,我们都是活在一个有仪式感的世界里……只是你可能不觉得。而且,表面上,禅宗并不追求仪式感……实际上,禅宗这种追求精神的,往往越追求精神的,它却更注重仪式感……它在关键点上,就更注重仪式感。

作为汉传佛教的两大巨流——净土宗和禅宗,其实它们最终合并的命运,可能就在善导大师完善了净土宗的仪轨,就已经开始了!为什么呢?因为有唐一朝,是禅宗兴盛的时代,当时各个宗派对禅宗是有讥讽的!别看它发展的速度这么快,称禅宗为“狂禅”……就因为它完全没有仪式感,太随便了。而净土宗呢?经过善导的完善,成为了佛教中仪式感最庄严的教派!

大家都是以老百姓为传教对象的,追求精神的狂禅和追求仪式感的庄严净土……大家理解了吗?它最终会走在一起,虽然它们是对立的。我们说——这是大佛学史观的一个必然走向!因为老百姓一旦信了,他就需要在生活中,庄严的仪式感来完成内心宗教的神圣性。这就是净土宗的这个仪式感的重要性。

善导大师,他的生平和著作——“五部九帖”,我们就介绍完了。其实,著作本来应该在他的“学说”三部的最后一部——“修持”介绍……因为过于重要,我们先说一下儿。所以,我们还是按照惯例,来展开善导大师净土学说的三部分……就是,他的净土学说,叫——善导的净土学说的三部分:

第一部分,“学说”;

第二部分,“决疑”;

第三部分,“修持”。

善导大师的第一部分——“学说”部分,叫“二藏二教说”。

第二部分——“决疑”,他“决”的“疑”呢……其实是他师父道绰“决”的老问题,加了几个小的新问题。

第三部分——“修持”,这部分是最巨大的!就是——《行仪卷》。在“修持”部分,善导也提出了自己的学说,叫“二行二业说”。

所以,善导大师,他的后期……他的著作——留下的“五部九帖”,我们又叫作“楷定疏”加“行仪卷”。就是……第一本儿《观无量寿经疏》我们称之为“楷定疏”,也是日本净土宗的“创宗疏”;后面四部,叫“行仪卷”,就是……具体该怎么做。

我们先说他的学说——“二藏二教说”。

善导大师关于净土宗的学说,就是……判教理论呢……实际净土宗的判教理论在他之前,昙鸾的“二力二道说”——他力、自力;易行道、难行道。道绰大师的“圣净二门说”——圣道门与净土门,这已经把判教学说完成了。就是……至少——“我好,你不好”这件事儿,不管别人怎么看,在净土宗这边儿是已经说清楚了!所以,善导的净土宗学说,或者说判教理论,就没有延续昙鸾和道绰的这个方向,他是从另一个角度作阐发的!意思不大,其实影响也不大……所以,后世也很少了解。大家就了解一下儿……他的“判教说”,叫“二藏二教说”。

什么叫二藏二教呢?善导判大乘圣教和净土教……这是延续他师父道绰的净土门和圣教门啊……判这两门为“声闻”和“菩萨”二藏。然后,归为“渐教”和“顿教”二教。他的这个判教学说——“渐”、“顿”二教啊……是受印度原始判教的影响!

善导大师说——净土教,属于菩萨藏所收,顿教。但是,为什么这么判?说——净土教就是菩萨藏,就是顿教……顿门?他没说!或者说——没细说!他只说——二教之中,何教收?菩萨藏收,顿教摄。就这一句话就给带过了。这一句话的判教理论没有什么新意,也没说来源,也没有给展开。你们仔细想一下儿——其实,他跟昙鸾的“二力二道”区别不大!还是借助佛力的意思。但是,他给出的理论里的一句话非常重要!就是——“顿教摄”。

什么叫“顿教摄”?就是——净土宗属于顿门……顿悟教!这件事是善导给定下来的。大家懂这个口子怎么撕开了吗?后来,华严宗密定禅宗为顿门,然后又延续善导定净土宗为顿门,所以净土和禅宗,它们本身都是顿门,所以它们最后肯定是要合并的嘛!净土宗是顿教、禅宗是顿教——禅宗的……就是从华严归到禅宗的宗密说——我们是顿教!然后,善导说——净土也是顿教。那……其他都是渐教。禅宗和净土……等于在中国佛教八宗里,它俩是一堆儿的,剩下的,人家是一堆儿的。

这是两宗——禅宗与净土合并的理论开端!这样,从判教学说上,就没有矛盾了!这就是善导大师的“二藏二教说”。虽然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它为将来的合并,起了一个理论先河。

善导大师,他净土学说的第二部分叫“决疑”。决疑……决疑那几大问题呢——第一代,对付信众的,昙鸾大师已经决了;第二代,对付教内高僧的,道绰大师也已经决了……两代宗师基本上都回击了!而且,在二祖道绰时代,大决疑问题,通过宿因说、正学兼学说、日落说……该回击的已经都回击了。所以说,没有什么大的事情了!

而且,前两代的决疑核心都是在唯心净土和实有净土……唯心与实有上!这是大乘教和净土教的根本对立!到了善导这里,实际还是这几个争论不休的决疑问题,表面上跟“往生”、“无生”有些关系,其实背后牵扯的是教理问题!因为每一代都有人不放弃“唯心净土”这个概念,尤其是中观学派出身的高僧不愿意放弃“唯心净土”的观点,认为——“心净则土净”!一直和净土教有理论上的冲突。

其实,除了极少数的中观学派的高僧之外,在佛教界内的主流,还是教外的信众,对净土……西方净土的实有性已经没有什么怀疑了!不需要决疑了!这个成果在西河道绰的时候儿,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所以说,善导面临“决疑”的时候,“大疑”已经没有了,嗯……只有一些“小疑”……因为,三论派啊、摄论派啊、吉藏派啊……他们的实力还是很强,每每冒出一些“新说”来。

为什么大乘中观学派的这些人始终不依不饶呢?因为,大乘中观派,他们有他们的理论经典——《摄大乘论》、《大乘起信论》。在这两部著作里,世亲菩萨都有直接的怼这个“实有净土”的经论。而这两部书,是摄论派与中论派的核心经典!所以,他们不可能跟净土宗轻易地和解……你净土虽然好,我也打不过你,但我要给你的理论找点儿麻烦!总行吧?就是……而且现在有一个新词,叫“低级红,高级黑”——我表面捧你,实际背后找你的麻烦!谁让你的理论不圆润呢?麻麻拉拉呢?那怎么办呢?所以,到善导大师的时候,呐!只能是——盘它!对吧?

善导最后在“决疑”部分,要做的就是一个战场收尾工作——把所有“决疑”的问题再盘一遍!而且,要把这些“决疑”这件事情——圣教量化!因为,净土宗也不是代代都出高僧……它比较走运的是——它前三代都是高僧!如果不把对手彻底给做掉,以后怎么办?尤其是中论派的,人家门下不是吃素的!所以,这一次决疑,在把小问题盘了一遍以后,善导大师使出了一个极限的方法!就是……在学术上的的极限方法——他直接给大乘佛教扣了一个帽子,叫作“菩萨不相应教”。这个帽子就大啦!直接否定了菩萨不相应教。

《无量寿经》是“佛说”啊!它是经啊!而挑战净土的理论依据是《大乘起信论》。《大乘起信论》是马鸣菩萨所说;《摄大乘论》是无著、世亲菩萨所说。那么,现在教外高僧……或者说——派外高僧用的理论体系都是《摄大乘论》的、《大乘起信论》的……这都是菩萨的经论!而我们净土教使用的《无量寿经》是“佛说”!呐,如果它们的理论冲突了,你们说——是“菩萨说”好使?还是“佛说”好使呢?

善导大师在这次“决疑”,或者说——净土宗最后一次决疑战中,就把菩萨与佛的矛盾摆到了桌面上——你没话说了吧!你们自己答——到底是“经”好使?还是“论”好使?那没话说了!肯定是“佛说”的好使啊!因为,这里涉及到佛教理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就是——经、律、论三藏中,谁的合法性最高?对吧……是“经”的合法性高?是“论”的合法性高?你“论”的合法性你肯定没有“经”高嘛!

所以,在这次“决疑”的过程中,就……善导大师作了净土宗最后一次决疑,他直接给了一个很狠的词,叫——菩萨不相应教。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教法……中观的这个教法,菩萨教的跟佛教的“不相应”,菩萨没有理解透佛所说的!对吧?所以你才用“唯心净土”来挑战“实有净土”。你拿你的“万法皆空”来挑战“净土实有”……你拿你的“空性”来挑战“实有”?这叫什么?这是菩萨所教——不相应。

不相应咋办?那,善导大师又给了一个词,叫作“不可信”。于是,净土宗就提出了——不可信菩萨不相应教。那……得!等于死刑立刻执行。

善导大师给出的第三次的决疑方法,从辩论角度来看——稳、准、狠!没有反驳空间。他还不象这个中观学派一般的辩论方式——先建立对立的逻辑命题,然后证明出你逻辑中的漏洞。他根本就不从这个角度证了,他直接从最后的角度证……因为大乘经教,它很多部分……它很多经典是后期论僧自己发挥的!它的理论是(需)要进步的!善导指出了这个问题——你不能拿你自己发挥的理论来否定佛陀的原说!

佛教,又叫——圣教。之所以叫“圣教”,是因为“如是我闻”。“如是我闻”,那叫“佛说”!只有“佛说”才有“圣教量性”。你们可以发展、可以继承、可以从重新多个角度去阐发……对吧!你可以写论,从多个角度阐发,但是你不能“畈動”。而且!善导大师胆子是很大的!他说——龙树也好、无著也好、世亲也好……你们都别忘了你们的TITLE,你们的TITLE是“菩萨”——龙树菩萨、无著菩萨……世亲我们讲过,那还不到“菩萨”!因此,你们拿你们的“论”……“唯心净土”来否定我们的“经”?这叫“菩萨不相应教”。

从此之后,就……这个狠词出现之后,净土“决疑”部分在净土教里……就后世,就不用决疑了!再构建净土教理论,你连“决疑”部分都不用再构建了,因为——那都是不可信的“菩萨不相应教”!提出这个理论的时候,光明善导,那已经是皇上有封号的光明善导……已经不是善导大师啦!已经是口颂佛号即可放大光明的活佛!已是弥陀再生啦!对吧……

今天【2019年1月21日,腊月十六】是阿弥陀佛……这个,生日!在佛教上……佛历上。阿弥陀佛的生日在历史上……我们并不知道阿弥陀佛哪天生的,但这个日子是怎么定下来的呢?是两个人的生日定下来的!一个,就是善导大师的往生日;一个,是永明延寿的生日!是这两位净土高僧的重要日子都在这一天,所以,后世定这一天为——弥陀生日。

善导,人家已经是弥陀再生啦!不是道绰一个人敌六大派的年代了!所以,相当于……不光是院士,还是中科院院长!一句话——不可信菩萨不相应教!他的地位已经相当于庐山慧远大师啦!当年,庐山慧远大师代表中国佛教界承认了“有神论”!而这一次,光明善导也代表佛教界彻底否定了“唯心净土”。而且,这个帽子扣地很大!从此之后,其他教派如果再提“唯心净土”,也只能暗搓搓地反对……不能硬顶了!也不敢硬顶了!

光明善导,他……我们说——他要“决”的,没有“大疑”,只有“小疑”了……都是他师父留下给他的“小疑”——道绰留下的老问题,加上了一些新问题,主要是五个问题……就是,第一部分,“学说”部分我们讲完了,“二藏二教”。他具体第二部分——“决疑”,我们要讲……就是五个问题。这五个问题……嗯,我们下一课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