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粉丝私信,想要听听浪莎的品牌故事。

没错,就是那个主要卖丝袜和内衣的浪莎

按照粉丝的理解,浪莎和南极人是一路货色。

其实这种说法不太准确。

南极人是万物皆可贴,把商标直接授权给了各类厂家,自己不生产也不销售任何产品。

浪莎大多也是贴牌,但属于OEM模式,即把生产交给代工厂,再贴上自己的商标卖。

最大的区别就是,浪莎真的有在卖产品。

但这并不能代表浪莎就是个正经品牌。

自从成为“袜子大王”之后,或许是飘了,浪莎竟一头就扎进了内衣行业,企图复制一个“内衣大王”。

然而事与愿违,内衣卖的不咋地,导致整个集团业绩上不去。

而后浪莎开始不务正业,先后进军光伏产业、房地产和高档酒店业、还办过小额贷款,推出过定价5000元以上的调理内衣、通络理疗袜,并一度卷入传销风波……

如今的浪莎,已经有所收敛,主业基本回归到了袜子和内衣上。

但这些年的折腾,已经让这个曾经的民族品牌标杆,彻底沦为了消费者眼中的低端货。

01

2017年,有一部电视剧叫做《鸡毛飞上天》

主角“陈江河”承包了一个国营袜厂,并通过技术更新、设备改造,让一个濒临倒闭的袜厂起死回生。

其中有个片段是这样的:陈江河提出要把袜厂所有的机器全换成昂贵的电子提花机,因为在上海的外贸店里,他亲眼见过一双可以卖到12元的进口袜子。一开始没人支持这样的冒险,但陈江河还是坚持自己贴钱更换机器,最终成功建立起了自己的“丝袜帝国”。

其实这段剧情,就取材于浪莎集团创始人翁荣金的真实故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因家庭贫困,高中毕业后的翁荣金决定辍学打工补贴家用。

但既没工作也没学历,翁荣金在找工作的路上四处碰壁。

不得以的情况下,他说服了另外两个兄弟,决定一起摆摊创业。

在摆摊之路上,翁荣金兄弟三个卖过玩具、相册、饰品、袜子等很多小商品。

几年下来,他总结出经验,卖袜子这种老百姓必需品最赚钱。

90年代初,不甘心只做小摊贩的翁荣金,凭借第一桶金拿下了一个广东品牌袜子的总代理权。

仅用5年的时间,就在全国建立了销售网络。

1995年,在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商品紧缺给企业带来了发展机会。

已经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翁荣金三兄弟,与一家港资企业,在义乌合资成立了义乌浪莎针织有限公司。

当时,大陆袜业市场到处是牌杂质次的低档货,上海、无锡等地的国营企业正面临设备落后、款式陈旧的局面。而高端市场则被日本及香港、台湾地区的袜子占领。

翁荣金发现问题所在后,当即拍板,要做就做自己的知名品牌,成为中国的袜业大王。

紧接着就向国家商标局申请了“浪莎”商标,又请来名师设计“浪莎”商标,全面导入CI形象策划,甚至还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袜子模特表演队。

1996年,浪莎斥巨资在央视打了第一支丝袜广告。

那一整年,张柏芝都身着浪莎丝袜火辣出境,用一句“浪莎,不只是吸引”告诉观众,只要穿上浪莎丝袜,就能和她一样年轻时尚。

在信息匮乏的年代,人们对产品的认知主要以电视广告为主,浪莎在央视霸屏的广告,毫无疑问打开了消费者的认知,更打开了经销商的口碑。

那时全国各地的经销商都是拿着现金,排队上门去浪莎取货。

随着知名度的上升,浪莎在全国五千多家袜子企业中脱颖而出,甚至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赞誉。

有了这些荣誉加持,浪莎的身价也与日俱增,不再需要进行低价竞争。

之后,翁荣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也就是《鸡毛飞上天》里的那段剧情。

他为了提高丝袜质量,花掉几乎公司所有的流动资金,引进了1000台当时最先进的意大利织袜机。

这样做虽然风险很大,但带来了更可靠的品质和效率保证。

举个例子,当时其他的袜厂一台袜机每天只能生产几十双丝袜,但浪莎的意大利进口机器每台每天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生产1200双丝袜。

得益于此,到90年代末,浪莎的市场份额已经高达32%,国内的多数城市都有浪莎的实体店。

仅专卖店就达到两千多家,在商场终端的销售点更是多达五万多个,基本站稳了国内袜业老大的位置。

但做第一容易,保持第一难。

浪莎用来巩固第一的典型做法,是加大品牌营销。

打开浪莎集团的官网,首页醒目的显示着这样一段介绍,可见公司对其品牌营销成功颇为得意。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电视广告时代,浪莎是个玩营销的高手。

而且浪莎似乎掌握了流量密码,在过往的电视广告中,尤以丝袜广告居多。

比如播出于1998年的这期广告,女主穿着浪莎丝袜自信走在街头,把路过的男性迷的路都走不稳,女性看见了也自卑的拿包挡住没穿丝袜的腿。

这种略带擦边的拍摄手法,很拿捏观众心理。

不仅如此,浪莎还喜欢找当红女明星代言,除了早期的张柏芝,后续还接连签约了大S和李小璐,全都是走性感路线。

甚至那时候坊间还有对浪莎广告词的调侃:浪莎袜业,不只是吸引,还有勾引。

总之,大规模的广告营销,让中国袜王的称号就被浪莎稳稳占据。

即使在2008年全球经济不太乐观的情况下,浪莎销售额仍达到5亿美元,实现了40%的业绩增长。

02

但浪莎的“袜王”之路,并没有一帆风顺。

时间回到21世纪初,靠袜子打遍无敌手的翁荣金三兄弟手头有了充足的资金,便打起了产业多元化的主意。

2001年前后,浪莎将产业结构拓展至内衣、日化、厨具、地产、金融、医药等领域,并计划布局5000家时尚体验馆,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但这些业务大多反响一般,唯有和袜子关联度较高的内衣,发展势头不错,被寄予厚望。

其实就实际情况来看,浪莎主抓内衣也符合趋势。

因为彼时的中国,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阶段。

随着经济的增长,女性对自身身材的关注引发文胸等功能性产品的热销,特别是文胸利润最高,发展前景最好。

在中国约6亿女性中,有2亿人属于佩戴文胸的适龄人群,年消费文胸能力在10亿套以上,年销售额约354亿元。

通过袜子带动内衣的销售,从而悄无声息做大做强,怎么看都是正确的道路。

2007年,浪莎集团花费7000万,收购了四川一家股票简称为“ST长控”的上市公司控股权,经过一番运作之后,浪莎借壳上市,成为义乌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上市的浪莎股份,是浪莎集团主做内衣的公司,并不是如日中天的浪莎袜业。

仅这一个举动,就能看出来浪莎对做内衣有多看重了吧。

上市之后,浪莎又继续发挥做电视广告的传统艺能。

除了前面提到的张柏芝、大S外,还额外请了苏有朋、周华健等,基本上是男明星代言内衣,女明星代言丝袜,也有的是两个都代言,比如大S就是一个广告片同时出现丝袜和内衣。

说到代言,就不得不吐槽下,为什么内衣用男明星代言?网上找了一些代言资料后才发现,浪莎让明星代言的内衣不是大家理解的那个内衣,而是类似秋衣的那种保暖内衣。

其实,这也算是浪莎内衣没有做起来的原因之一。

翻看2022年浪莎股份的财报,其中清楚的显示,浪莎内衣业务主要产品为:内衣、短裤、文胸和其他。

其中产销量大头是短裤,文胸反而少得可怜。

作为一家内衣公司,销售重点不是内衣,只能硬生生的错过主要消费群体。

不仅如此,浪莎内衣和竞争对手一对比,根本不在一个段位。

无论是街边还是商超,都市丽人、爱慕、婷美等品牌的店铺装修都符合主流审美,产品选择性面也广。

但浪莎内衣的店铺,大红色的装修风格,产品老气横秋,完全不符合年轻女性的审美。

毫无疑问,几年下来,浪莎内衣就败下阵来,典型标志是2011年后,利润逐年下滑,2015年出现亏损,至今营收几乎毫无增长。

更难办的是,内衣没做起来,袜子也被偷家了,假冒浪莎的袜类产品一度侵蚀了浪莎超过30%的市场份额。

背后的缘由就不得不提浪莎的生产模式了,即OEM代工,也就是老生常谈的贴牌。

浪莎无论是内衣还是袜子,自有工厂生产的很少,基本都包给了代工厂。

有的经销商为了瓜分利润,就直接绕过浪莎公司,铤而走险的与供应商合作私自销售搞钱。

如果说这些产品是山寨吧,其实也不是,只不过没走浪莎的账。

但对浪莎自身来说就亏大了,经销商私自卖掉的浪莎袜子,公司却一分钱都拿不到。

03

袜子和内衣双双遇到问题,浪莎集团业绩受阻,于是各种昏招就出来了。

2016年6月16日,浪莎发布一则题为《“金浪莎”要做全国最大的“袜子微商”》文章,宣告要进入微商领域。

随后,浪莎美体、金浪莎、浪莎·迪士尼、浪沙国际等多个微商板块上线。

受限于篇幅,具体如何运作的不过多讨论,只说结果。

微商业务做了两年多之后,官方突然爆出大新闻,浪莎涉嫌传销,导致浪莎公司和其负责人的金融机构账户被冻结。

原因就是,微商板块的浪莎美体项目中有个叫做“浪莎E+生活馆”的加盟店业务,主要销售多功能保健服饰,涉嫌在各地用组织传销的方式开展业务。

浪莎股份随即火速发布公告回应舆论,简单总结就是“与我无关”,不管是“浪莎E+生活馆”还是功能性智能保健服饰,浪莎股份都表示那些是关联方的业务,上市公司并未涉及。

但这种说法明显站不住脚,浪莎只辩解了上市公司没有参与传销,但不能否认它的关联公司也没有参与传销。

更何况涉嫌传销的功能性保健服饰中,如女士舒适透气护宫收腹内衣、男士磁能量石功能内裤及美体文胸,恰恰属于上市公司的内衣系列。

一个传销事件,再次给了浪莎重大打击,捞偏门的微商业务也陷入停滞。

这个时候,浪莎想起来了自己的传统艺能,也就是广告营销。

但是,相比以前的高光时刻,如今的浪莎太穷了。

浪莎股份的财报提到,2020年至2022年期间,其广告宣传和业务推广费只有100万元左右。

三年100万,平均一年三十多万,别说请明星了,估计是印批传单都不够。

没钱请明星怎么办呢?浪莎的做法竟然是侵权。

大概从2020年开始,浪莎就用某李姓(已被封杀)艺人的肖像大规模发布广告,但实际上李姓艺人压根没有和浪莎签约。

双方打了几年官司,最终在去年8月,以浪莎在官网发布道歉声明结束闹剧。

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2023年初,浪莎又闹了一个大乌龙。

1月3日,浪莎股份发布公告,表示花了275万请了朗朗、吉娜夫妇代言。

但第二天晚上,浪莎股份又发布新公告称,取消和朗朗、吉娜夫妇的代言合同。

仅仅一天,275万元的合同就“黄了”。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并没有。

又过了一天后,浪莎袜业在微博上先是向朗朗、吉娜夫妇道歉,然后话锋一转,表示双方仍会继续合作。

如今打开浪莎的官网,朗朗、吉娜夫妇在首页显眼的位置,看来是真的签下了。

但这种荒诞的“炒作”方式,多少是自毁了声誉。

04

最后,总结一下,兜兜转转多年,浪莎不但在多元化转型上耗光了元气,也让赖以生存的袜业和内衣业务遇阻。

而在可预见的未来,浪莎也充满了危机。

袜子主业,行业技术门槛、壁垒较低,生产企业众多,很难有大突破。

内衣业务,在新消费浪潮下,浪莎这种传统内衣品牌早已接连陷入困境。

当前,蕉内、内外、ubras等品牌已逐渐在内衣市场站稳脚跟,更多新兴内衣品牌如幸棉、jkn、mybody还在不断涌出。

如果浪莎还不努力的话,估计最终的结局可能真的是第二个南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