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主要聊的是非虚构写作。之前做创意写作课程时,着重讲过这个内容。

何为非虚构写作?

我们写作时用到的材料,源于社会现实生活或者历史中已有的人物、事件。它包括回忆录、传记、报告文学、口述实录、非虚构小说等。

既然非虚构写作,就是要写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看到什么就写什么呢?其实也不是这样。我们要做的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素材,呈现出有写作价值的东西。比如说,某个具有警示意义的社会事件;或者,能够引发大家共鸣,引发大家思考的事情。

非虚构写作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著名特稿记者和非虚构作家南香红认为:非虚构是对生活、现实的一种记录,它可以探索人心,那人心可以有多宽广,可以有多狭窄,可以有多恶、多善,它的意义探索也可以达到像文学一样很高远的境地。

从事传播理论研究的刘蒙之,曾总结过非虚构写作的特性,一是真实,二是关注到普通人的价值。

所以,非虚构写作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它能展现出普通人的故事,更接地气,也更具备读者基础。

非虚构写作带有写作者个人对于事件的观察和理解,自然也体现出写作者个人的世界观、感情观。作者个人对于人物、事件的理解和独特立场,是比较重要的因素。

非虚构写作还有个典型特点,那就是“文体越界”。

比如,“真实故事计划推出”的《少年抑郁症:来自17个家庭的真实案例》,属于心理学和口述故事的结合;美国作家亚历克斯·哈利创作的《根:一个美国家族的历史》,属于小说和历史的结合。

当代非虚构创作的常见类型:

1.普通百姓的自我书写。饶平如老人的《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范雨素《我是范雨素》等。普通百姓作为书写、创作的主体,讲述的故事也源自于各自的现实人生。他们的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是主要的创作内容。

2.当代生态与自然书写。梭罗《瓦尔登湖》、陈冠学《田园之秋》。表达对生态自然的关注,体现自然万物的生命价值。

3.知识分子返乡书写。黄灯《大地上的亲人: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

4.社会纪实。马宏杰 《最后的耍猴人》、梁鸿《出梁庄记

5.口述史。《记忆捐赠》《360度城市记忆》《万村写作计划》《改革开放口述史》

(等以后想起来其他类型,再进行内容补充)

由于非虚构写作是从作者个人角度出发,表达作者对材料的态度、感知、观点等,因此,最终的作品也会呈现出极为个人化的价值和意义。

#写作那些事儿# #写作历程# #写作经验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