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了

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江苏省共2个项目入选

其中1个来自吴江

↓↓↓

江苏吴江基塘农业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江区与吴中区并列开创了

一个县级市(区)拥有2项国家级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先河

截至目前

吴江拥有

2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1项省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 江苏吴江基塘农业系统(2023)

  • 江苏吴江蚕桑文化系统(2021)

省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 苏州市吴江区环长漾桑基鱼塘农业系统(2022)

这些农业文化遗产

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

散发着怎样的文化魅力?

一起来看!

江苏吴江基塘农业系统

吴江地处素有“水乡泽国”之称的太湖东岸,其农业发展的关键是与水争田。先民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以“三才理论”为指导创造性地开发了塘浦(溇港)圩田。基于塘浦(溇港)圩田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加之传统农耕技术和经济诱导的双重推动,江苏吴江基塘农业系统应运而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基塘农业的生产模式是劳动人民对生产、生活环境的因地制宜性改造,反映了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征。江苏吴江基塘农业系统始于春秋时期的圩田,后在塘浦(溇港)圩田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明代时,吴江地区的基塘农业就已经呈现出渔牧粮园有机结合和综合经营的特点,先民们将低洼浅水改造为池塘,池中蓄鱼,鱼池上则建造房屋、养殖家畜,鱼则以家畜粪便为食。其余地方则围以高塍,塍上种植梅桃等果树;圩泽里面种植茹、茨、菱、芡等水生蔬菜。可畦者,以艺四时诸蔬。江苏吴江基塘农业系统中混合种养的模式能够将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功能发挥到最大,从而实现系统内部废物的零排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苏吴江基塘农业系统具有悠久绵长的生产历史,多样的农业互换性衍生了丰富多彩的渔文化、蚕桑文化、丝绸文化、水文化,并呈现出水陆交接的农业种养景观,见证了太湖流域自然、社会的变迁,是诗画江南、太湖水乡和吴越文化的“活化石”。

当前,吴江在保护传统基塘农业的基础上持续发力,围绕桑基鱼塘这一核心基塘模式,制定了《环长漾桑基鱼塘规划设计》,结合吴江太湖、太浦河、环长漾等片区村庄的不同肌理属性,以传承和保护为立足点,发展“溇港型、田园型、湿地型、聚落型、湖荡型”等五种类型具有地域特征的桑基鱼塘,辐射带动周边的震泽镇太湖雪蚕桑文化园、七都镇浦江源太湖蟹生态养殖示范园、平望镇华佳·长漾里现代化蚕桑综合示范基地、万顷太湖蟹(双湾村)养殖基地等典型的基塘农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苏吴江蚕桑文化系统

中国自古以丝绸闻名于世,作为丝绸发源地之一,吴江享有“蚕丝之乡”和“丝绸之府”的美誉。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已栽桑养蚕,缭丝织绸。明清之际,丝绸业大有发展,震泽丝市、盛泽绸市相继兴起,新中国成立后,七都镇开弦弓村成为吴江典型的蚕桑村,开弦弓丝厂也成为现代乡镇企业的鼻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江养蚕有着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自古,吴江蚕农在家中养蚕,蚕室设在住宅内。谷雨前后采用家庭人工暖种,促进蚕卵孵化。刚孵出而未饲桑的蚕为蚁蚕。用鹅毛将蚁蚕轻掉下移至蚕座的过程称为收蚁。“养好小蚕一半收”便是蚕农宝贵的实践经验,蚕儿一至三龄为稚蚕期,四至五龄为大蚕期,五龄大蚕谓熟蚕。将熟蚕拣出放到适宜结茧的器具上吐丝结茧,俗称“上山”;接着是采茧,又称“落山”。采茧时一般要将双宫茧、柴印茧、薄皮茧等次茧和下脚茧(烂茧)与好茧分开贮放,分别出售,以提高缫丝原料茧的质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蚕吐丝

采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采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喂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烘茧

悠久的蚕桑生产历史沉淀出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为祈祷蚕茧丰收而唱的小满戏,承载对蚕桑原始信仰和崇拜的“踏白船”,还有双杨会、中元山歌……蚕农把蚕桑视作圣物,建庙设殿,敬若神明,祭祀仪式与传说故事代代相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满戏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蚕丝产品日益丰富,其中,苏州宋锦被赋予中国“锦绣之冠”,与南京云锦、四川蜀锦齐名中国三大名锦,2014年,苏州宋锦成为北京APEC会议领导人服装面料,连续六年亮相G20杭州峰会、海南博鳌亚洲论坛等大型国际活动,被外交部选作国家领导人出访和接待贵宾的礼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锦丝织

吴江蚕桑文化系统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态、经济与文化的价值,更是吴江人民农耕智慧的体现。如今,吴江积极响应“一带一路”“东桑西移”,探索出独特的蚕桑产业扶贫模式。面向国际,吴江致力于重振丝绸产业贸易,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贸易合作,进一步提升吴江丝绸的国际影响力。未来,吴江将继续从传统产业和文化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为乡村振兴描绘出更加宏伟的蓝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湖雪蚕桑文化园

苏州市吴江区环长漾桑基鱼塘农业系统

桑基鱼塘是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把水网洼地挖深成为池塘,挖出的泥土在水塘的四周堆成塘基,在塘基上种桑,桑叶喂蚕,再用蚕沙喂鱼,含有鱼粪的塘泥作肥料返还塘基,形成一个闭合的生态链环。

吴江桑基鱼塘历史悠久,历史上吴江蚕桑产地绝大部分位于西南片区,“大部分布于震泽、严墓、大庙、坛丘,约占全县桑田总数的90%”(《吴江市丝绸志》)。吴江现有6个镇(街道)栽桑养蚕,包括桃源镇、震泽镇、七都镇、平望镇、盛泽镇、横扇街道。吴江蚕区“乡间无旷土”,桑园连片,桑园或大或小,屋前宅后,河岸荡滩,无处不在。尤其太湖沿岸七都、庙港、横扇地区的鱼池桑园颇具吴江特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2022年11月17日印发的《中共苏州市吴江区委 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环长漾新时代鱼米之乡“最江南”样板区的实施意见》中,环长漾片区的区域范围涵盖三镇一街道的19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面积也扩展至74.42平方公里,共计打造“一心两带四区”格局,“一心”即中国江村;“两带”即太湖桑基鱼塘(塘浦圩田)带、长漾桑基鱼塘带;“四区”即江村片区、庙港老镇与更新片区、渔耕水韵片区、蚕桑稻米片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赞!

吴江农业文化遗产“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