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平县刘庄塔岗梁东周墓

山西忻州地区文物管理处

文物 1986-11-27

1984年12月,山西省原平县阎庄镇刘庄村塔岗梁村民挖土时发现青铜器,我们闻讯赶到现场,作了实地勘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塔岗梁位于滹沱河支流云中河畔,刘庄村西南0.5公里。据了解,青铜器出自两座墓葬。在同一地点断崖上还暴露出两座古墓,1985年4月进行了清理。前两座编号为

M1、M2,后两座为M3、M4(图一)。

四座墓葬的方向基本一致,为北偏东20度。形制大体相同,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幕,无慕道,未见有封土堆。墓室上部已遭破坏,M3深达3米,其他墓室深0.7-2.2米,墓室内填土经夯筑,夯窝不明显。M3长3.4、宽2.5米(图二),M1、M2长2.2、宽1.5米,M4长2、宽1米。四墓口均略大于墓底,近角处有脚窝可供上下。都用卵石块砌棺,横木盖顶。从朽木痕迹观察,盖板每块宽约25、厚10厘米。石棺每边厚度在50厘米左右,齐墓壁建筑。各幕人骨架已腐朽,从痕迹观察,M2、M4为仰身直肢葬,M¹不详,M3人骨架放在墓室北壁壁龛内。壁龛上部呈弧形,下部平直,高50、深30、底宽100厘米。人骨重叠杂乱,可能是屈肢葬。腐朽较甚,性别无法鉴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座墓中以M3出土器物最多。青铜器5件,皆置于墓室西北角;铁锋1件放在壁龛内;玉、骨、金器重叠置于正北偏东处。M1、M2均为村民挖掘,出土器物位置不详,M4无随葬品。

M3随葬器物:

铜盖豆 1件(M3:1)。盖作覆浅盘豆式,上有圈足式捉手;器子母口微敛,圆腹,两侧附环耳,柄较短,下端扩大成喇叭形足。盖纽凹入部分中心作涡状卷云纹和斜三角雷纹,周缘饰绚索纹、雷纹和斜三角雷纹,盖面中心部分饰贝纹、绚素纹、雷纹和三角雷纹四周,边缘饰“C”形蟠虺纹;器腹部也饰“C”形蟠虺纹,腹下部和柄的下端饰蟠螨纹组成的垂叶纹,足饰夔凤纹。

通高21.5、口径17、腹径18、圈足径20.5厘米(图版伍:5;图四)。

铜豆形器1件(M3:2)。盖较扁平,上有四个环形纽,腹平面椭圆形,子母口,器腹长径两侧各有一附耳,圆底,柄较粗短,喇叭形足。盖上满饰勾连雷纹,纽饰绚索纹;器腹部饰勾连雷纹,上下以云雷纹作界;再下饰凸起的绚索纹一周。通高22.4、口长径20.5、腹长径22.5、圈足径11.6厘米(图版伍:1;图五)。

铜单耳壶1件(M3:3)。盖平缓,上有三环形纽,子母口;器散口,细颈,斜肩,宽腹,小平底,肩部附单环耳。通体无纹饰。通高19.2、口径10、腹径16、底径8.8厘米(图版伍:2;图六: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铜舟1件(M3;4)。平面椭圆形,平沿,方唇,圈底,矮圈足,腹部短径两侧各有一只环形耳。颈、腹部饰4S”形云纹,中部突起绚索纹一道;双耳上饰重环纹、绚素纹;圈足饰粗绚索纹。通高7,4、口径12.9-15.6厘米(图版伍:3;图六:2)。

铜匕1件(M3:5)。首平面椭圆形,靠柄处上翅,弯柄上宽下窄。柄饰菱形几何纹,柄与首结合部饰猪首,首部饰一对相背要龙,以勾连雷纹为地。通长22.2、柄长17.2厘米(图六:3;九)。

铁铸 1件(M3:6)。长方形,直叠,平刃。锈蚀严重,鳌口内残存朽木。长14.5、宽6、盎口5×1.8厘米(图三)。

金丝2盘(M3:7、8)。呈螺旋状。应是耳环(图一三)。

金泡 1件(M3:9)。半球状,背面有一横梁供穿系。直径1.3厘米(图一三)。

金串珠 44颗(M3:10)。细长圆管形,似米粒,中有一孔供穿系。长0.3-0.4厘米(图一三)。

绿松石项珠 共645颗(M3:11)。分大小5种,皆为扁体方形,中有一孔供穿系。大者0.7×1厘米,中者0.5×0.5厘米,小者0.15×0.4厘米(图一八)。

料器 3件(M3:12)。呈校柱状,中腰突起,中空呈管状。长12、直径4厘米。

骨珠506颗(M3:13)。皆为扁圆形,中有一孔供穿系。

M1随葬器物:

铜盖豆1件(M1:1)。形制与M3:1豆大致相同,盖上圈足形捉手柄与器圈足柄均较高。盖纽内缘饰蟠螭纹,盖面饰乳丁菱形几何纹,云雷纹衬地,上饰垂叶纹;器腹纹饰与盖面相同,唯垂叶纹向下;足饰蟠螭纹

和绚索纹。通高26、口径17、腹径18厘米(图版伍:4;图七)。

铜舟1件(M1:2)。平面椭圆形,敞口,敛颈,围底,圈足。在短径两侧各附一环耳。腹饰“C”形蟠胞纹。通高6.9、口径11.5-13.2厘米(图八、一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铜盖弓相12件(M1:3)。断面略呈三角形,中空,尾部附圆环。素面。长2.5厘米(图一四)。

铜剑1件(M1:4)。剑身起脊,刃锋利;长条形茎,剖面梭形,上有一穿。通长

28、茎长4.5厘米(图一O:4;一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铜戈1件(M1:5)。长胡三穿,内一穿。通长20厘米(图一O:2;一六)。

铜削1件(M1:6)。背、刃皆微呈弧形,扁条柄,柄首有椭圆环。通长19、柄长8.4、环径2.6厘米(图一O:3;一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M2随葬器物:

铜戈1件(M2:1)。长胡三穿,内一穿,残长25,5厘米(图-O:1;一七)

这三座基的随葬铜器中,M3无篮,而用盖豆代替。盖豆在春秋晚期出现,是篮、敦交替之际的过渡型器物。同时,铜壶、舟成为器物组合的一部分。出土器物上的纹饰以蟠虺纹和云雷纹居多。因此,我们认为M3青铜器当属春秋晚期遗物。M1、M2青铜器,就造形及花纹来看,当属战国早期。

这批青铜器,就形制而言,与山西浑源李峪春秋墓①、河北唐山贾各庄战国基②出土的同类青铜器极为相似。例如豆形器(M3:2)、盖豆(M3:1)与李峪春秋基豆形器、盖豆,高柄豆(M1:1)、戈(M1:5)、剑(M1:4)与贾各庄战国墓盖豆(18:8)、戈(8:3)、剑(8:1)的器形基本相同。在纹饰上,画(M3:4)颈、腹部的“S”形雷纹与李裕春秋基胞纹期的腹部纹饰,盖豆(M3:1)盖上捉手中央的润状卷云纹和雷纹与李裕春秋蒸夔龙盔盖上两组涡雷纹,蟠隐纹、垂叶纹与贾各庄墓报告图17第8号拓片,高柄盖豆(M1:1)上菱形纹与贾各庄战国基盘(18:5)腹部菱形纹均相似。这些纹饰是河北燕文化地区的典型纹饰,与晋国铜器纹饰风格有一定的差别。

根据以上比较,原平这四座基可能是燕国基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平一带发现这类基葬还是第一次,目前发掘的基数和出土器物还很少,认识还很不全面。但这些墓葬的发现,为研究燕国历史及燕晋关系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清理工作参加者;李有成、郭俊卿、高茂杰、薛朴会

执笔;李有成绘图:李夏廷 摄影;李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