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猫》可谓是ZUI好看的猫视角小说,一只傲气且中二的猫,遇到一个和他一样的中二主人,这位主人打嗝放屁假读书,表面上一副高冷文艺青年范儿,实际上就是懒散、傻气、读书就困的主儿。

这种男主在现代就是妥妥的大众画像,然而,夏目漱石写《我是猫》时,那是在一百多年前日本明治时期。

《我是猫》原本是杂志的连载小说,因为太受读者喜爱,最终出了单行本时,销售一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单行本插画作者是桥口五叶、中村不折、浅井忠的作品,首次出版,封面插图也受到业界好评如潮。后浪经典插图珍藏版这次的还原初次版本时原貌,在书店一眼就秒定带回。

这部小说要说具体讲了什么,还真不好概括,一只猫的碎碎念,念的是穷教师和他的朋友们的碎碎念。

小说如果情节不够跌宕起伏,那一定是文学语言独特匠心。的确,《我是猫》亮点有二:一个是文体风趣轻松(类似于脱口秀文稿),第二个就是猫的视角,突破模式化思维。

按照书中出现率来算,男主有两位,一位是猫的主人苦沙弥,一位就是总来串门的好基友迷亭。

这两位是同学,表面上是一个知识文化圈,走动密切,主要是有钱有闲的“美学家“迷亭经常不请自来到这个穷朋友家闲聊一番。

但实际上,两人性格与境地完全不同,也展现了两种类型的知识分子。

‍⬛苦沙弥

借着猫眼,展现了男主教师苦沙弥的两面性,躲在书房里独处的他最真实。

“他回家就窝在书斋里,摆出一副苦读书的架势,实际上趴在书本上流口水睡大觉。”

虽然被猫描述出来有点丢人,但人都有窥视欲,读者爱的就是这份偷窥的快感,毕竟谁还没个阴暗的自我。

夏目漱石对于苦沙弥积极的一面还真是吝啬笔墨了,读者就爱看他接地气儿的混沌,这可能就是普通人日常吧。

例如他是个英语老师,周围朋友不是同学就是学生,他不愿结交文化以外的人际关系,尤其以金钱为利者,简直要鄙视。

按这个人设,他该是个实打实的学者,然而非也,妻子抱怨他“总是爱买些自己根本不看的书,欠了好几个月的书款”,猫鄙视他“睡觉时必须带几本书,从未连续读上两页,有时连翻都没翻”。

伪学者是实锤了,但也不是不学无术,会点糊口的英文基础,常年如一日的教书即可,无需过多学习钻研,工作就是份工作,摸鱼者更谈不上去为师育人。

对于心血来潮的小爱好倒是关心备至,一段时间喜欢画画,就买来全套装备,没几天就失去兴趣了。喜欢写诗就经常投稿,时常拼写错误,沉迷于无数艺术练习,每样都无疾而终,做什么都没恒心。

这人看起来越来越熟悉对不?那就是我们啊。

家里来的都是知识分子,邻里街坊就是包含各行各业的小社会,这个穷教师,对人狂妄自大、鼻孔朝天、眼望苍穹,“如微风吹拂下的丝瓜,故作一副超然物外的淡泊姿态,实则不乏俗念与贪欲。”

其它人自然看他也不顺眼,想尽办法整治他、羞辱他。

但苦沙弥先生的处事态度很坚决,被猫称为“牡蛎先生”,为人孤僻,吸附在书斋这层壳里,从不像外界开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位“牡蛎先生”甚至对家里的妻儿都不愿意开口,书斋就是他的整个世界,来访者都是书斋向外交流、向内总结的唯一机会。

来访者虽然就那几位老铁,互相闲扯,苦沙弥频频抱怨,作不平之鸣。猫对于他们聚会的点评是:“喜欢痛骂‘俗骨’,其实他们与俗骨相去几何呢?一丘之貉罢了。”

然而几位老铁的扯闲篇,构成了整部小说的主要情境,很多社会文化哲思都出自几位的谈话中。

我觉得苦沙弥在下部有一段哲思最深刻:

“说不定社会本身就是疯子的集合体,疯子聚在一块儿,互相攻击、谩骂、仇视、争夺……其中有少数明辨是非、懂得事理的人,反而造成了方案,于是疯子们就建起了疯人院,讲这些人关了进去,不让他们出来。”

这一段很像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人多数的集体占据了思想的制高点,但不代表是正确者。就像整个社会都以金钱评断能力和社会地位,然而这就是正确的标准吗?

猫对于苦沙弥的评价是“比起这些无赖,主人这样的窝囊人要上等得多了。无为、无能,不玩手腕,不耍小聪明,正是他上等之处啊。”

反过来说,苦沙弥这样的半吊子知识分子自假清高、坐以待毙,活在自己的认知世界里就是对金钱物欲世界的最好抵制吗?

显然不是,猫对主人苦沙弥这一类无为者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但实际上,它在猫群里也是一个苦沙弥,不招人与猫的待见,没有猫缘,一副自恃清高的尖酸刻薄样子。

夏目漱石如同这只猫,讽刺批判着这个社会,但实际上自己表露出无能为力之感,越无能越描写的幽默,近似狂欢,反而成为了一种黑色幽默似的嘲讽。

纵然聚会中迷亭是主力段子手,但苦沙弥也从不示弱,一人一趣事也是信手拈来。有一次讲到某晚夫人苦求一起去看戏,临近出发时间他突发急病,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夫妻两想尽一切办法都无法缓解,过了出发时间后,突然就痊愈。

与迷亭和寒月的故事比起来,他讲的这个故事毫无神秘和趣味性,依旧囤于家里与妻子两人的琐事,正验证了他是位实打实的牡蛎先生。

与之对应的另一件家中失窃事件更为滑稽,两人报案讨论失窃物品清单:女士腰带、外褂,山药一箱,苦沙弥的家境经济情况,相形见绌。

这就是《我是猫》男主角苦沙弥,一副牡蛎样貌和见识,在上个世纪也许是独特的小众,但确实当代的知识份子大众——我们的样貌。

‍⬛迷亭

教师的几位访友中,最有趣的就是”戴金边眼睛的美学家“——迷亭。

这个人物在整部小说中没有什么事业、爱情实质进展,却是每场精彩谈话会的主讲人、段子手、幽默大师,调节气氛高手、话题意见领袖。

倘若说《我是猫》是如白开水一样的小说,那么迷亭绝对是跳跃的气泡。

夏目漱石的幽默笔触,一方面来自猫睥睨下的中二男主,一方面就来自迷亭的开朗助兴,章口即来的新奇趣事,众人闲谈时的辩口利辞。总是笑呵呵的“喜欢信口胡诌些没边没沿的事儿来捉弄别人,以此作为唯一的乐趣。”

胡编名家的作品内容和金句倒不新鲜,却未曾有人发现纰漏,他自鸣得意却也把读者戏弄一番,屡试不爽。

那次讲趣事故事就是他开的头:某日他听说儿时朋友死于战场,顿感人生空虚,产生树上上吊想法,可一想与东风君有约在先便又回去等人,确定客人失约,便再次到上吊位置,发现已有一人抢先一步上吊。

迷亭的讲话听上去最为戏谑、轻松,但细品起来却总是掺杂着深度的人文哲思。

迷亭的这个故事带了一些日俄战争的历史背景,而作为后方老百姓对于战事胜败都不及关注身边的亲友安危,战争带来的生命无常感,有人抢先上吊未必是夸张虚构,而是侧面反映了民不聊生的精神背景,毕竟一度让这位美学家也精神涣散。

迷亭的作风可谓是风风火火,不拘小节。他来教师家从来不打招呼,主人不在家或者睡觉,他一样宾至如归,悠然自得。

迷亭在衣食住行上绝对是个体验派,先进的西洋学习者,他带着时髦的西洋巴拿马帽子,新颖十四种用途的刀具,摒弃了日本传统文化观念,在别人家叫了外卖独自表演吃荞麦面。

某夏日,苦沙弥午睡,迷亭独自在教师家中冲了燥,与教师妻子讲段子:昨天在屋顶瓦片上,涂上黄油,打个鸡蛋,早上想起一看“别说半熟了,都淌没了”。

这可是100年前的段子,有没有觉得很熟悉?

还有更神奇的思考。

在小说结尾众闲人齐聚一堂的那场精彩的座谈会上,迷亭大胆预测“在对当前的文明审视过后,我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婚姻再无可能。”

论据是,个性为主的社会体系,都在标榜个体价值,两个不同个性的人,扩张自我的社会背景下,没有理由牺牲一点点个性去成就彼此。

有没有觉得后背发凉,这就是夏目漱石的超前意识,通过迷亭的口中散播出来,毫无违和感,这就是迷亭的迷人之处。

从当代视角看,迷亭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会把个人兴趣及爱好作为生活至上目标,“美学家”虽然并非实至名归,但确实是所有人物中知识渊博,文化涵养最深厚的一个人。

他的风趣幽默,不甘于苦闷沉寂,不愿意被古老的文明桎梏,更乐于学习吸收新鲜事物,是新一代人的知识分子。

他和当代的我们太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结来说,苦沙弥已婚稳定,在教师生涯里浑水摸鱼,是个毫无生气、毫无攻击力和突破能力的中年男性。

迷亭乐观积极,是个享乐主义乐天派独身主义者。

你更喜欢哪一个?

ps:随便到一个书店都能看到好几个版本的《我是猫》,要说最中意的还是后浪这版本,插图就带回了日本明治时期,一张大报纸记录了当时夏目漱石首次出版《我是猫》单行本时,日本文学界的点评,对于深度阅读读者来说,这些资源的不仅是知识财富还是收藏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