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抗倭之战取得最终的胜利有多方面的原因,戚家军善于学习敌人之利,创制了传奇的戚家刀及其刀术也是其中的关键点之一。电视剧《抗倭英雄戚继光》以嘉靖年间的明朝抗倭战争为背景,塑造了以戚继光为代表的抗倭民族英雄群像,引起了观众的共鸣。相同在赵文卓主演的《荡寇风云》(别名:战神戚继光)中也展示抗倭名族英雄的有一形象。
可以说,明朝正规军队在抗倭之战的初期并不十分顺利,而且直接表现为兵器不敌。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入浙抗倭不久的戚继光率领军队与倭寇在龙山首次交锋,史称“龙山之战”,这也是嘉靖朝官方抗倭的首战。
没曾想明军面对人数远少于己方的敌人竟然立刻溃不成军,完全不听指挥。好在戚继光临危不乱,找到一处高地,施展精妙的射箭功夫,射杀了倭寇首领。但这一战明军的表现让戚继光大跌眼镜,他陷入苦思:为何明军如此惧怕倭寇?随着大小抗倭战役的进行,戚继光的一种感觉愈加强烈,那就是明军在武器装备上有重大缺陷。根据戚继光将军所写的《纪效新书》记载:“倭喜跃,一迸足则丈余,刀长五尺,则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遭之身多两断。”
据考证,“身多两段”并非单指兵刃,而是连人带兵刃都被截成两段。倭寇当时所使武器是脱胎于中国唐大刀的武士刀,这是一种长柄长刃,具有一定弧度的利器。
而当时明军所用的兵器,是自宋代以来就已经程式化的手刀,民间俗称“大刀片”,这种兵器刀身不如武士刀细,又比较短,在作战时便不如武士刀的攻击范围大。更要命的是,武士刀锻造工艺是唐朝以后就在中国渐渐失传的包钢技术,即刀身和刀芯分别采取含碳量不同的硬钢和软钢,使得内韧外硬,其韧性远胜于单纯高碳量的大刀片。
兵器上明显的差距,让戚继光不得不苦思破解武士刀的法门。迫在眉睫的战事使得短期内难以迅速创制出一种特有的武器,最好的办法就是“师倭长技以制倭”,在明军的兵器上吸收和借鉴倭寇武士刀的优点,并结合自身的使用习惯。戚继光最终创制出颇有武士刀特点的戚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