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穿村过,过溪搭桥梁,出门到田间,观鱼清池塘。步入黄陂大余湾,眼前是一方碧水盈盈的池塘,对岸灰瓦白墙民居,绿树浓荫掩映;水面栈桥蜿蜒,水中绿荷舒卷,莲花娉婷,几艘摇橹闲泊,沿岸轻烟渺渺,荷香暗度,烟雾氤氲,俨然水墨画卷……不经意间,就与远方诗心撞个满怀,东篱画意近在眼前,田园野趣触手可及,美好在心中升腾。

大余湾位于距武汉城区68公里的黄陂区木兰山乡双泉村,北接木兰山,西临滠水河,隐于浮岚叠翠木兰川十里画廊之中。余姓先祖自洪武二年(1369年)从江西婺源、德兴一带迁居而来,至今已有650余年历史。2005年9月,大余湾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村前面墙围水,后面山围墙,大院套小院,小院围各房,全村百来户人家,纵横交错串通着二十余条古巷,40多户石砌古宅,高低错落,分布其间。人家家家皆相通,户户隔门房,长条青石板路,滴水线石墙,门前画檐廊讲究,室内木雕精致,彰显明清赣派建筑风格。大余湾整体布局呈现中国传统村落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格局,静谧古朴,享有“湖北小婺源”之誉。

勤俭能创千秋业,耕读尚开富贵花。大余湾有着世代相传“晴耕雨读”耕读文化和良好家风,人才辈出。信步走进一户人家,只见天井、庭院、大堂、卧堂等结构井然协调,在大堂和后厢房之间,有雕刻精美、完好无损的镂空鼓皮屏肩,其图案有蝙蝠、牡丹等,刀工精细,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主卧房内宽大镂雕木床陈于木板隔墙一侧,桌架上摆放着几册线装书籍,尽管室内光线黯淡,却散发着悠悠儒雅书香之气。过道阁楼上摆放着犁耙、手推水车等农具。

村谱记载,大余湾曾出现“一门三太守,五代四尚书”的荣耀。明清时期,诞生了100多位秀オ进士;当代更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学者专家、知识分子,其中有著名的教育家余家菊、余传韬父子,他们这一房还出了四个博士。这里村民勤劳聪明,雕匠、画匠、石匠、木匠远近闻名,特别是制陶工匠较多,曾有“十汉四窑匠”之说。勤俭节约之风,在古村落也随处可见。村中相连的五口池塘,上游饮用,中游洗菜,下游洗衣,再是牲口饮用和灌溉农田。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金秋时节的大余湾古村,空气中溢满丰收的气息,稻田金黄,瓜果飘香,人家祥和。这些是大地对辛勤劳动者的恩惠,是质朴农民挥洒汗水的回报,是传统农耕文化焕发的时代小康新颜。仍然保持着浓厚的耕读氛围和丰富农耕文化的大余湾,人们纷纷将自家耕种收获的柿子、南瓜、板栗、辣椒、花生、玉米、红薯等农作物拿出来晾晒。

古村漫步,不时可见红彤彤的的辣椒、金灿灿的菊花、黄澄澄的玉米、圆溜溜的柿子……或绳竿悬挂,或平地摊放,或晒架摆放,五彩缤纷,色彩斑斓,晒着丰收、晒着秋色、晒着小康、晒着幸福,彷如一首首热情洋溢的诗篇,一幅幅浓墨重彩的油画。

在一户人家晒台,一幅用辣椒和玉米拼出的国旗图案,鲜艳而夺目,格外吸人眼球,盈满中秋团圆和庆祝祖国华诞的欢欣和喜悦,让人在自豪中愈发生出对美好生活的珍惜与向往,忍不住要驻足,停留拍照。

荆楚民俗,风情大观,尽在大余湾。大余湾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风民俗资源,积极推动着农旅融合发展,开展丰收节晒秋、国潮汉服、古村风情摄影等系列活动,让大余湾古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黄陂乡村旅游的新名片。

今年晒秋节的同时,大余湾古村还有打糍粑、柴火灶做豆丝等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动。充满田园野趣,又热闹鲜活的场景,让市民和游客在这个中秋国庆假期,共享丰收的喜悦,沉浸式体验感受美丽乡村新气象;真正留住乡愁,又获得收益,更融进了时代。这也是近几年来,黄陂区坚持共同缔造,擦亮“木兰游”品牌,探索农旅融合,带动乡村振兴,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让乡村成为人民群众一解乡愁的“栖息地”、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