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章 为而不恃 功成弗居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于是丑的观念也就形成了。

都知道什么是善,也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

所以有与无相对而生,难与易相互转化,长与短相互彰显,高与下互为体现,音与声彼此应和,先与后接连相随。这是天地万物永恒之道。

所以圣人以顺应自然的心态处理世事,以不发号施令的方式施行教化

让万物自然生长而不进行人为干涉,生养万物却不占有它们,佑助万物却不自恃己能,成就万物但不自居有功。

正如万物皆生于天地,而天地不以生成万物而自恃自居,故万物皆依止天地而不去,圣人亦是如此。正是因为圣人不居其功,所以他的功业才永远不会泯灭消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个人心得】

老子这一章的主旨,是让我们放下比较心,放下执著心。

这一章的主要内容讲的是事物之间对立与统一的普遍规律。世间万物的规律之一就是:任何一种被人类所知的事物,自进入人类意识视野的那一刻起,它的对立面也同时为人类所认识并定义,两者相伴相生,形影不离。人们起初不知道什么是美,因此也就不知道什么是丑;后来当人们慢慢感受到了什么是美之后,他们也就自然理解了什么是丑。善恶同理。

人的天性趋向于追求、靠近美、善、吉这些象征着积极、美好、光明的一面,而趋向于抗拒、远离丑、恶、凶这些象征着消极、丑恶、黑暗的一面。然而,互为对立面的两个事物,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消失同理。太过执著于美、善、吉的一面,就总是会不期然地遇到一些丑、恶、凶的事物;而一旦不执著于美、善、吉了,则丑、恶、凶也会自然消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班级会按照成绩给学生排名次,社会会按照个人取得的财富、职位、名声、影响力等因素给人排个三六九等,这就是阶级。有了高低,就有了参差,就有了比较心、执著心。人世间的熙熙攘攘,芸芸众生的汲汲营营,人与人之间的纠葛纷争,莫不由此而生。

谁都不想当最后一名,不想当那个最差的,但事实是,总有人要来当这个“最后一名”,因为有高就有低,要保证“高”的存在,那“低”就必须同时存在。谁都希望自己是爬得更高的那一个,而不是被压在金字塔底端,承受压迫和剥削的那群人。众人都在努力攀爬,谁都顾不上谁,自然也没有停下来思考问题的时间。但是总有些愿意思考的人最终会产生质疑:到底为什么要攀爬这座塔?这座塔究竟是一座根基扎实牢固的建筑物,还是仅仅只是一座沙上之塔?这座塔的设计原则是否公平?它会把人类带向未来还是带向毁灭呢?

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我们暂且这么称呼它),很早之前就给大家设计好了这么一座等级之塔,站在这个等级塔中越高位置的人,他的社会地位、他在社会群体中被认可的程度就越高,反之亦然。大多数人都依赖这个等级塔的衡量标准作为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或者说是信仰动力之源。只有制定这个等级塔运行规则的人,以及洞悉这个等级塔的本质、并成功逃脱出去的人,才能够超然于这个系统之外,不受它的控制与束缚。但是那些在意识层面已经被控制在这个等级塔之内的人,他们不知道塔外其实还有另外的世界,依然拼了命地想要爬到塔中更高一些的位置,为此,付出健康、亲情、友情、爱情等等代价,也在所不惜。

有没有想过,这个等级塔,原本是不存在的?它不是天地自然为人类设计出来的价值体系,它只是被人为设计出来的一个漏洞百出、岌岌可危的系统,目的是为了让人忘记自己的本心。原来没有这个等级塔的时候,一个人喜欢做什么,就去做什么,他可以选择做他喜欢做的事。比如,一个喜欢烧饭做菜的人,他就会选择做一名厨师。而当有了等级塔之后,一个喜欢烧饭做菜的人,可能最终会选择做一名律师,或者商人。因为律师、商人等职业,在等级塔的价值体系中,更能够成就与彰显一个人的社会价值。他做选择的方向,不再是自己的心之所向,而是看哪个选择最终能让他站在塔中更高的位置上。在等级塔中,人的行为是能够被控制、预期的,因为他的意识与眼界不会超出这个塔本身的边界。

鉴于我们目前仍然生活在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社会形态中,所以目前这座等级塔,就是主要以资本的高低作为等级衡量标准的。这是一种非自然的、人为设定的价值体系,它的等级体系,与天地所默认的价值等级体系自然是不一致的。不过毋庸置疑的是,当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替换了旧的主要生产方式后,对应的价值体系也必将迎来一场等级的洗牌。

资本主义体系的金字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本主义体系的金字塔

“名”即“有”,“有”即“存在”。“存在”包括两种:一种是人所知道的“存在”,即已知的“存在”;另一种是人所不知道的“存在”,即未知的“存在”。人所有的知识与思想,构成了他的已知世界。然而,在每个人有限的已知世界之外,永远存在着一个无边无际的未知世界。这就是“名可名,非常名”,这就是苏格拉底所说的“知道得越多,才知所知越少”。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名”,只是人类对于已知世界的表达,语言永远无法表达出完整的世界,即那个包含已知世界与未知世界的世界——那个永恒的、终极的“名”。

已知世界与未知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已知世界与未知世界

对于处于目前这个“等级塔”中的人来说,所有的价值衡量标准,都是由这个体系的设计者制定的。这就意味着,为了符合这个体系的价值标准,人再也无法遵从本心去做事了,这就是身心分离的根源所在。

这个体系的运行机制就是利用“比较”来激起人的胜负欲与执著心,从而控制人按照它的意志行事。有比较,就会有痛苦。一个人再强大,不可能永远在他人之上,他总有一天会遇到比他更优秀、更强大的存在。被碾压的痛苦驱使着他不停歇地向更高处攀爬,然而眼睛却是被布蒙住的。看似积极的人生态度,实则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只是盲目地被欲望与执著心牵引着,走向不属于他的“目的地”。

在这个狭小的、人为制造出来的等级塔中,一个人再“成功”,他的“成功”也是有边界的。他的眼界永远不可能超越远在塔外的那群人。

其实,一个人的本心比他所依附的这个“等级塔”要宽广远大得多,因为本心即自然。人啊,为什么一定要在红海里内卷厮杀,而不去那个空旷的世界走一走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下来,老子颂扬了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行事原则。我的理解是:“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其自然地做事,不带着执著心做事,对万事万物的发展不进行人为的干涉;“不言”,也不是什么都不说,而是只说精炼、可信、实用的话,不说言之无物的话,不说歪曲事实的绮语。“无为”与“不言”,是合乎于道的行为表现。

老子的“无为”观与“不言”观,暗合了1854年由德国人克劳修斯提出的熵增定律。克劳修斯认为,在一个封闭系统内,任何变化不可能导致熵的总值减少。如果变化过程是可逆的,则熵不增不减;如果变化过程是不可逆的,则熵的总值增加;总之熵有增无减。熵指的是一个系统中无效的能量,用来度量系统的“内在混乱程度”。

物理学家薛定谔说:“自然万物都趋向于从有序到无序,即熵值增加。而生命需要通过不断抵消其生活中产生的正熵,使自己维持在一个稳定而低的熵水平上。生命以负熵为生。”

从上面的理论可以看出,圣人的“无为”与“不言”,实际上就是在进行减熵。

天地作为一个系统能够恒久长存,必定是遵循了熵减的运行规律。它一直在用它无比的智慧减少地球这个系统内部的混乱值。所以我们看到,在地球的演变历史中,总有一些看似强大的物种种群会在某个地质年代遭遇大规模灭绝,比如恐龙。这也许就是“道”在天地间运行的一种表现吧。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对这种天地法则最好的诠释。

熵增定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熵增定律

天地是世间功德最大的存在。它给万物提供阳光、空气和雨露,护佑万物,令它们得以繁衍不息,发展壮大。它提供给万物的,都是对于生存来说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质与条件,它们都是无价的。无价,就是超越了金钱范畴的一种价值。你看,金钱也不是万能的,对不对?金钱的“万能”,始终是有边界的。

天地提供了这些无价的资源,但是却从来不求回报、不居其功,也没想着要占有万物。为什么呢?因为天地无私,而“自恃己能”、“自居其功”、“占为己有”,这些都是人类才会生起的私心贪念。

正是由于天地没有私心,所以它才能恒久长存,万物才得以生生不息,且皆依止天地而不去。假如天地同人一样是有私心的,那么它必定是无法长存的。

老子心中的圣人,就是效法天地之人,就是合道之人。圣人如同天地一般,没有私心,不自居其功,所以他的功业也就永远不会泯灭消散。

为什么自居其功的人,其功业就会泯灭消散呢?因为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决定了,执著于“有”的人,他所执著的“有”,必将在某个时空节点,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变为其对立面——“无”。就像登上顶峰的人,随后走的路必将且只能是下坡路了,因为“高下相倾”之故。

所以,要让自己不失去某件事物,唯一的方法,就是放下对这件事物的执著心。放下执著,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但行好事”,就是“成功不必在我”。你不在乎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东西;对于你所在乎的东西,你是属于它的。执著于“有”的人,终将失去所有;执著于“无”的人,将会得到一切。最大的执著就是不执著。

插句题外话,所以我一直觉得“视金钱如粪土”的态度不如“视金钱为无物”来得纯粹。“如粪土”,还是有一种用力的鄙夷在里面,越是否定,其实越是在乎;而“为无物”,就是无视、完全不在意,看似淡然,实则是最大的冷漠。

天地本无情。我们要放下执著心,处无为之事。因为只有不执著,才不会失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