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在京召开。

这是自中国于1983年加入《南极条约》,1985年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以来,首次担任东道国。

共计来自全球的400余人,包含44个缔约国及10个国际组织参加此次会议。作为东道国的中国,自然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许许多人并不知道,仅在数十年前,今日的东道主——中国曾在南极条约协商会议上被数度“请出”会议室,而在中国于1959年第一次参加南极会议时,经历的可不单单是被“请出”会议室那么简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 南极条约协商会议的由来

关于南极探索,最早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

当时古希腊人根据“日出东方”等经验之谈,提出南半球一定有一块大陆。数千年以来,“南半球有一块大陆”的说法经久不衰。

囿于造船业等因素影响,关于这块“南半球大陆”仅存在理论设想。直到18世纪初,大航海时代促使各国航海家开始寻找这块新大陆。沙俄、英国、美国等国探险家,都曾或多或少接触到南极。

时至今日,关于谁是第一个踏上南极洲的探险家已无从考证,有人说是美国海豹捕猎人,亦有人称是英国探险家。

“第一人”无从考证,南极洲的神秘面纱却逐渐被揭开。作为地球上未被开发、未被污染的唯一大陆,南极洲的发现让各国陷入疯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各国探险家反复探测,确认南极洲拥有丰富资源、能源,除可见的海洋资源外,石油资源等更让人眼红。

意识到这一点的苏、美、英等国在南极展开了一场领土之争,从1908年到1941年,前后有七个国家对南极提出了领土要求。

七个国家包括英、澳大利亚、法国、德国等,七个国家无一不是大航海时代的“领航者”,自然谁也不服谁。

二战结束后,美国在南极问题上横插一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既然几个国家争论不休,美国就提出:倒不如八个国家(美国加七个对南极提出领土要求的国家)共同托管。

虽说共同托管免不了利益纠纷,起码将南极牢牢掌握在手里,其他国家再无插手机会。美国正打着小算盘,苏联干脆直接照会八国,表示不承认任何国家以任何形式对南极提出领土要求。

苏联这一照会,让美国倍感恼火。鉴于苏联的坚决立场,加上大航海时代俄国探险家所做出的贡献,俱都让“八国托管”一说站不住脚。托管不成,就只能重新想法子解决南极领土纷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苏互不相让,加上南极领土纠纷难以解决,即便各国都清楚南极是一块“大蛋糕”,却无从下手。

美国前前后后发起多项制度会议均告失败,这让美国清楚意识到“南极领土纠纷”完全无解,于是便有了之后的南极条约协商会议。

要清楚的是,南极条约协商会议是在“南极领土主权问题难以解决”的前提下达成的“共同科研合作”的君子协定。这也就导致即便是君子协定,依旧有不少非“君子”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 数度被“请出”去的中国代表

1959年12月,首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在华盛顿召开。

会议由美、英主持,参加国有苏联、日本、挪威等,其中还包括毫无话语权的中国。从一开始,中国就毫无存在感。

不管是所坐位置、发言顺序,均都被置于末置位,就连拿到手里的文件内容也不全,更别提发表相关看法。

造成如此困境的原因,无非两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是中国国力不足,都未能重返联合国。美、英等国家本就看中国不顺眼,实行全方位围堵,又怎么可能在南极会议上以礼相待?

二是中国在探索南极方面严重落后,大航海时代,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中,自然腾不出手搞发现新大陆的航海运动,事实上中国当时最薄弱的就是海上力量,清政府国门就是被外国列强用船坚炮利叩开的。

诸多原因下,中国在首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毫无参与感,只有憋屈、愤怒。

要知道此次条约之目的在于保障南极科考之自由,促进国际在科学方面合作,意味着南极属全人类共有,结果到缔结条约时,却依旧有差别对待,果真是“公平至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后南极条约协商会议举办了不少届,中国几乎都没有参加,这也与当时的国际局势有关,美国正大搞“两个中国”,中苏关系又濒临破裂,分身乏术加之抗议,中国中途便声明退出会议。

1971年10月,中国重返联合国。

历经二十余年发展,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国际地位的提高,延伸至其他领域,包括南极考察。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在南极科研上的进程很慢。到1980年,才派遣了两位科学家前往南极。所谓成立于1981年的南极办,最初包括科学家在内也不过5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在很多领域也都属于起步慢,结果都能后来居上,参与南极科研考察的科学家同样持这样的心态。

后来居上不假,却是用“屈辱”换回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3年,新一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召开,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且作为缔约国身份的中国参加了会议,由郭琨先生作为与会代表。

会议就南极科研、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讨论,按理说每个国家代表都有发言机会,实则这场看似公平的会议再度体现出不公平的一面——凡是进入实质性讨论阶段,缔约国代表都会被“邀请”离开会议。

不能发言、不能表态,只能听!

作为观察员代表团参加会议的代表,就只能在门外等着会议室他国代表表决之后才能重返会议。

当时中国是五大常任理事国中唯一一个被“邀请”离开会议的国家,这对于中国代表来说,是非常“屈辱”的。

作为代表之一的郭琨先生后来痛哭表示:

“再也不会参加这种会议,除非中国建立自己的南极研究站。”

南极研究站?那的确是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协商国的“入场券”。

郭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许多看似公平的国际组织、赛事中,其实都存在“入场券”问题。以奥运会为例,几乎所有国家都能参加,却不是所有国家都能举办奥运会。有许多国家参加奥运会,不过是举起旗子象征性挥舞,主打一个“重在参与”。

而在南极条约协商会议中,缔约国也是摇旗呐喊那一类。以1983年南极条约协商会议为例,只有在南极即将设立研究站和早已开启南极研究的16个国家具有决策权,其他均属陪跑角色。

中国作为后来者,没有在南极设立研究站的前提下,就只能在会议决策时被“邀请”离开会议。

于泱泱华夏来说,建立南极研究站迫在眉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中国在南极建立研究站的目的可不单单是为了争一口气,更具有深远的社会、政治意义,毕竟南极蕴藏无数科学信息,对考察地球环境气候、地质、生物等各个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984年2月,科学家联名上书国务院建立南极研究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 中国南极研究站

关于南极科考规划,其实可以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后期。彼时全球有十余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常年科考站、夏季站,他国南极科考赶超中国一大截,因此国家提出“登上南极洲”的伟大目标。

因此1984年科学家联名上书后,南极科考正式启动。科考计划成行后,有三个问题横亘在科研队面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人才短缺

中国第一次派遣科学家前往南极的时间是1980年1月,当时上去的两名科学家甚至连考察哪些项目都不知道。

而一支南极考察队除气候学家、生物学家、还包括后勤人员、管理人员等,国内显然并不具备组建一支合格南极考察队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船只问题

南极科研计划早已有之,不过囿于国内设备落后等原因一直未能成行,最大的难题就是破冰船。南极冰山矗立,一般船只根本没法在南极航行,大多国家在南极考察都采用破冰船进行科研。

中国别说破冰船,就连普通的防冰船都没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资金问题

国务院批准南极科研考察后,同时指示支出不能超过两千万元。可考察南极方方面面都需要用钱,两千万多少有些杯水车薪。

有困难是肯定的,针对人才、资金问题,科研队通过到他国学习、缩减开支等法子成功组建了一支科研团队。

真正让人头疼的,始终是船只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在无奈之下,科研队只能使用两艘万吨级的研究船,研究船虽具有远航能力,破冰能力却不足。考虑到南极冰山矗立,找到一条合适的入极路线十分关键。经过反复调查后,中国第一个科考站定于乔治王岛。

乔治王岛虽然位于离中国较远的西南极洲,却因具有较大的露岩区域,有充足的淡水资源等,便于研究船停泊。

困难被一一解决之后,船队正式出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中国南极科考事业,不过是跨出了万里长征第一步。从上海启航,考察队要在四个月的时间完成横跨近两万公里的航程,还将进行连续性的海洋科学考察。许多人看来,这几乎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四个月,太短了。

准备匆忙、经验几乎等于零,中国考察队能完成建站挑战吗?中国考察队用行动彰显了中国人建站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仅用四十余天就到达南极后,考察队以每天工作17个小时的毅力,仅在到达南极的第45天,设立了站碑——长城站。

长城站宣布落成,填补了中国科学事业上的一项空白,这座考察站的落成代表的意义并不止这一项。

1985年,中国正式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成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1959年的毫无存在感到1983年的被“邀请”离开会议,再到1985年成为协商国成员,中国身份成功实现“三级跳”,这标志着中国在南极事务上正式获得表决权,同时也开启了中国独立自主、有计划地南极科考时代。

1989年,中山站建立。

2009年,昆仑站建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前面所说,南极具有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海洋资源,堪称真正的“宝藏库”,中国南极科考的意义早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政治意义,而是为全人类做贡献,故而这种考察并不局限于官方。

事实关南极的探索就起源于个人,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美国、英国等官方介入,南极探索也就以国家为主体。随着全球化进程,固有的考察模式再度被打破。2020年1月,“北京海洋领导者”轮从浙江出发,开启南极之旅。

正如所想,这并非一艘官方考察船,而是中国民间考察船。该船驶入南极之后,在南极建立了无人气象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单从考察船的规模、科研成员组成来看,这艘民间考察船远比不上官方考察力量,却证明了中国民间有能力为国家科考增光添彩。

这一现象的出现,亦在呼应“南极属于全人类”的主题。自从南极协商会议出现之后,一直在强调“人类共有南极”。然而很长一段时间,关于南极决策权始终把持在少数国家手中,就连中国也是在成为协商国之后才真正拥有话语权。

这不免让他国怀疑“人类共有南极”的可信度,随着越来越多民间力量投入到南极考察,才真正践行“共有”这一主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南极问题辐射其他方面,其实也能得出一个结论:人类命运共同体势不可挡,世界再也不是国与国竞争的单一模式,而是彼此互惠互利、相互促进的双向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建设相对美好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