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越来越严格的外部审视,各大企业的碳中和声明被质疑不断,国际社会对“漂绿”的斥责声也日益高涨。但也有专家表示,中国仍处于减碳共识的初级阶段,给企业先扣上一顶“漂绿”的帽子操之过急。碳中和之路注定挑战重重,今天,碳阻迹想和大家聊聊什么是“漂绿”,中国企业应该如何避免“漂绿”。
01【What】 什么是“漂绿”
“漂绿”英文为Greenwashing,最早出现于1986年美国环保人士JayWesterveld犀利指出酒店建议顾客“重复使用毛巾”是受到经济利益驱使并非环保目的。在剑桥字典中,漂绿的释义是“企业夸大自身环保行为,并误导消费者信以为真”。
2007年,美国Terra Choice环境营销公司对北美地区销售的所谓“绿色产品”开展调查,随后在其报告中发布了漂绿“七宗罪”,包括流于表面、无凭无据、含糊不清、混淆视听、名不副实、虚假陈述以及虚假标签等环境表现。
由此可见,“漂绿”实际上就是一种虚假的绿色营销,企业及其产品、业务本身主动宣示自己对环境保护的付出,却言行不一。
由于环境危机在世界各国频繁出现,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近200个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公众环境意识随之日益提高,环保理念、绿色生活成为一种时尚。
在“碳中和”等绿色议题引领下,企业为了迎合国家政策规定、公众价值取向,开始热衷于标榜自己的环保形象,宣传自己的绿色属性,期望获得消费者的好感,在获得好名声的同时又能在在市场竞争方面获得优势。加之外部尚未形成规范的约束机制,使“漂绿”行为在近年屡见不鲜。
02【Why】“漂绿”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1、“碳中和“的“谎言”
批评者表示,许多企业的碳中和行动不考虑减排,而是通过简单粗暴地购买碳抵消来实现,然而很多碳抵消项目并没有为减少碳排放做出贡献,却给企业带来积极响应的好名声。
- 碳抵消的泡沫
许多高能耗企业无论自身如何努力也难以完全实现零排放,这就需要部分依赖碳补偿来实现其脱碳目标。而碳抵消给市场带来了新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重大的诚信风险挑战,使企业暴露在洗绿指控和随之而来的声誉影响之下。
一部分人认为很多碳抵消项目的实际功效往往被夸大且不准确。因为今天发生的碳排放只能通过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来抵消,而这些解决方案需要时间来充分发挥其碳封存潜力。
例如,植树造林并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减碳效果,而是需要至少二十年时间让树木生长并中和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且,许多林业碳汇项目甚至还面临随时产生的火灾隐患,将吸收的碳排放又重新释放到大气中。
- 消费者信任的消解
随着“绿色环保”“可持续”越来越成为消费者的全新需求,企业又急迫地想采用“绿色”元素作为企业宣传给消费者创造一种“足够绿”的认知时,就意味着消费者会对企业做环保有着越来越高的期待。
期待越高,失望越大。企业的“漂绿”行为一旦曝光,将会大大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打击消费者对企业所谓环保实践的信任。如若“漂绿”行为蔓延,还会导致公众对所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宣言持怀疑态度,使真正以可持续方式行事的企业也陷入风险。
更棘手的是,可持续信息不对称、企业履责信息获取渠道不畅等一直以来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可持续产品的关键。卖方知道所谓绿色产品的质量及绿色度,但消费者并不知情。在此情况下,企业的信息提供至关重要。但一旦出现过多的漂绿现象,企业的自我辩白便失去了空间和效力。
正如欧洲议会环境委员会主席Pascal Canfin所说,消费者希望采用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但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可持续的。而越来越多的公司和组织都在滥用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等术语,他们破坏了人们对实现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信任。
“这就是漂绿的真正代价:一个没有信任的社会。这个社会将继续加速消耗我们的自然资源,使子孙后代无法生存居住。我们负担不起这种代价。”
为了应对漂绿,一些国家立法机构已经开始讨论通过制定法规对企业的“漂绿”行为进行监管。2022年4月13日,法国通过了具体的法令对产品“碳中和”相关的广告和宣传提出了强制的信息公开的要求。
法令规定,企业若想使用这样的宣传语,需要在其公开网站或移动应用上发布一份总结报告,描述被宣传产品或服务的碳足迹,优先避免、减少和补偿这些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报告包括3个附件,分别涵盖产品碳足迹、减排计划、碳抵消情况。
•碳足迹(附件一):按照ISO 14067标准或其他等效标准的要求,涵盖广告产品或服务整个生命周期的年度温室气体排放;
•减排计划(附件二):10年内,每年定量的减排进展目标。每五年需公布更新计划,涵盖新的10年;
•碳抵消(附件三):企业为了实现“碳中和”,抵消剩余温室气体排放的安排细节,例如购买的碳抵消项目的性质、描述和成本。
如若发现涉嫌违反法规等要求,公司有义务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回复,否则环境部门将对企业处以行政罚款。
2、“碳中和”的探索
但也有专家表示,与发达国家的消费者相比,中国碳中和之路仍处于初级阶段,处于推广节能减碳共识的探索期,并非所有企业都能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碳中和,企业购买碳抵消项目是用经济手段支持碳减排,这种意识应当受到鼓励。
并且目前政府没有对漂绿行为进行界定,也没有针对企业和消费者发布相应的绿色指南,更没有针对绿色宣传制定相应的标准;中国消费者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也尚未完全觉醒。
所以完全照搬国外对漂绿的认知和观点也未见得是明智之举,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伤害企业参与碳中和的积极性。
随着中国在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低碳环保,并且愿意真金白银的投入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中,这是非常值得鼓励的。当前大多数中国企业对于碳中和,还在懵懵懂懂的观望阶段,倘若把“漂绿”的负面影响放大,制造紧张气氛,企业将畏首畏尾,不敢主动作为,这就得不偿失,本末倒置了。
如果失去中国企业的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将失去最大的动能!
《碳中和时代》作者汪军也认为,当下给企业先扣上一顶“漂绿”的帽子则是操之过急,即使企业花了一块钱买碳抵消,也是给这些碳减排项目提供了额外经济支持,它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这种积极性并不应该受到阻止。
适合国情、适合当前阶段的环境氛围的营造才是我们需要去做的。在碳中和的道路上,让企业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卷一卷”,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拿一场简单的碳中和会议来说,会议主办方一般也会考虑一些减碳的场景,但实现碳中和会议最主要的手段还是通过种树或者购买碳信用等方式移除或抵消碳排放,以达到相对零排放。一般一场100人的会议的碳排放大概10吨左右,碳抵消的费用即使用最贵的CCER,正常会议碳抵消的花费也就1000元左右,这个碳抵消的成本对于主办方来说基本没有阻力。
但办一场碳中和会议的核心意义在于能带动100位参会人员有一个低碳的感知并且参与其中,这些人将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都有机会去推动碳中和的工作,那意义就大了。因此,从推动全社会碳中和进程来看,碳中和会议也是可取的。
2020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发起的“2030年全球植万亿棵树领军者倡议”,中国2022年认领了在2030年前保护、恢复和种植700亿棵树的目标,随即中国的领军企业伊利、蚂蚁(认领了3.4亿棵)、蒙牛、贝壳等也相继认领了自己的“2030种树目标”。
对于这样的积极作为,我们当然首先应该是鼓励和赞同的,赞扬他们勇敢的迈出了第一步,在整个社会上起到了引领的作用,给我们看到一个美好的未来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战胜人类最大挑战的机会。当然,我们也需要关注其后续落地情况以及对承诺的兑现情况。
种种皆说明,碳中和承诺容易,落实属实困难。在充满挑战的碳中和之路上避免“漂绿”嫌疑能有一套科学的方法论作为指导是关键,而不能苛刻的过度一刀切,导致企业什么都不敢做,消费者什么都不敢买。
03【How】企业如何避免“漂绿”
中国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提出快三年了,尽管社会各层面对碳中和的认知有明显提升,但面临“漂绿”这类既有潜在风险又具有专业门槛的话题,大多数企业仍感到束手无策。
碳阻迹团队通过在碳领域12年积累,在众多标杆企业碳中和项目中沉淀的碳中和方法论CREOS,在企业避免“漂绿”的道路上可以提供一条明确的路径。
- C: Calculating(计算)
企业避免漂绿的第一步就是拥有一份完整、准确且符合碳核算标准的碳排放数据家底。
“没有量化,就没有管理”。
不管任何行业的企业要制定自己的碳中和目标,第一步永远都是需要量化自己的碳排放,摸清碳家底。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碳排放现状以及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之后,才有可能有的放矢地采取减排措施,为节能减碳的具体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 R: Reducing(减排)
减排大于抵消,这是避免漂绿的最关键原则之一。
我们过去一直在强调,企业实现碳中和的路径中,自身的减碳一定是比抵消更高优先级的。企业只有在尽可能减少自身碳排放的前提下,才能够考虑使用抵消的手段中和掉自身当下无法避免的碳排放。
目前市面上的碳抵消项目仍然充满着诸多不确定,将减碳的主动权握在自己的手中就是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但需要强调的是,减碳一定是在企业技术可行、经济上可承担、有可持续运行的能力之内的减碳。对于企业来说,我们既反对不自身减碳过于依赖抵消的“漂绿”行为,也不认同不顾技术成熟度和经济合理性的非理性/运动式减碳。
- E: Engaging(带动)
对于领先的企业来说,避免漂绿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带动上下游。“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也是表达对大企业领先企业在碳中和领域的期待。如果一家领先企业通过极低成本的方式降低和抵消了自身范围一、二的碳排放就宣称自己碳中和了,容易走进“漂绿”的泥潭。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缺少带动生态伙伴共同碳减排的碳中和路径是不完整的。通过带动行为让更多利益相关方切实地加入的碳中和的行动中,避免“光说不练”的嫌疑。带动碳减排在企业内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供应链碳管理、员工碳账户和用户碳账户。
供应链碳管理:一些企业为了披露自己的范围三上游碳排放,要求供应商提供碳排放数据,因此会选择披露了碳排放的供应商,这也成为推动全社会开展碳管理的重要驱动力。
员工碳账户:目前通过“碳账户”推动员工碳减排的企业创新实践案例越来越多。中国电信、新加坡港务、北汽集团、空客集团等都通过员工碳账户的方式推动了上万甚至几十万员工参与到力所能及的碳减排行动中。企业落实碳中和,有两件事情是最容易做好的,一是自身的碳盘查以及制定碳中和目标和路径,另一个就是推动员工开展碳减排的行动。自扫门前雪,受外部约束较少,可控度较高。
用户碳账户:很多品牌企业开始关注他们产品和服务的下游排放,通过用户碳账户可以带动用户共同参与到碳减排行动中,激励大家一起为碳中和目标努力。蚂蚁森林、阿里88碳账户、银联碳账户、中信碳账户等都是积极推动用户端碳账户的应用。
- O: Offsetting(抵消)
碳抵消是“漂绿”的重灾区,媒体和NGO重点关注的漂绿现象也是企业在减排上不作为而只是花钱买碳实现碳中和,以及碳抵消项目的真实性、去重性以及长期性。所以企业要通过碳抵消实现最后一公里的碳中和,可以参考以下原则和策略:
项目角度:我们鼓励碳清除的项目;鼓励长期碳存储的项目;鼓励多重生态价值的项目;鼓励有普惠价值的项目
项目提供方角度:我们鼓励企业购买或者投资到有潜力的碳减排相关的初创企业,购买他们的碳减排量或者投资他们,让他们在还不成熟的时候获得亟需的资金去成长和发展。等到他们足够强大的时候,技术也更加成熟的时候,他们就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创新减排项目,把它的减排技术利用到更大的领域当中。
企业自身角度:我们鼓励企业也需要周期性的复盘,及时调整碳抵消策略,规避洗绿风险。
- S:Spreading(传播)
传播方面,言过其实、过度宣传也是社会关注的重点漂绿问题。
国际上鼓励碳披露的标准和平台越来越多,包括CDP,SBTi甚至包括ESG报告等都在强制或鼓励企业披露详尽的碳排放数据和碳中和进展。在披露方面,企业应进行客观、详尽的披露,夸大、语焉不详的碳中和承诺,是不值得赞许的。
首先,当企业在披露自身减碳工作时候,应当先着眼于自身减排贡献,再阐述碳抵消项目成果。并对不同减碳项目类型、范围、时间等信息提供详细描述,借助报告提升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披露其具体的环保绩效和指标,如能源使用、废物处理、排放减少等方面的数据。
其次,宣传产品时企业也应当进行更为准确和真实的声明。一方面不要夸大环境效益、只做有意义的宣称。不要隐藏重要信息、避免宽泛和不确定的主张;另一方面要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科学、直观、易懂的低碳信息。
12年间,碳阻迹经历了行业的起起伏伏,不仅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去收集、整理全球的碳排放因子数据以及开发本土数据库,还开发了中国第一个碳排放计量管理平台CAMP以及中国领先的碳管理SaaS平台碳云。作为一家12年历史的碳中和管理和咨询解决方案提供商,碳阻迹将通过服务1200家企业客户的实战经验,帮助企业在碳中和道路上积极作为,避坑“漂绿”。
04【Tips】
1、加强合规管理,结合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自检: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未来相应的监管条例也会愈加严格。企业要加强对合规的重视与管理,合规部门有必要结合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全面自检,明确企业品牌传播、营销话术、产品介绍等内容是否涉及违规风险,不断规范企业可持续宣传行为并避免由此带来的风险。
2、利用合理渠道,创新手段增进各方沟通反馈:消费者与企业之间常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因为消费者往往无法对企业所在商业领域的可持续实践具备完善的认知,对于可持续的理解可能与业内人士不完全一致。为了真正帮助消费者选择可持续的产品和服务,具备可持续实践的企业应当肩负起积极沟通和科普的职责,同时优化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沟通渠道,例如增强与媒体的联系,积极反馈沟通。
3、避免“假大空”,以务实观念代替完美主义:许多企业希望可以作为领头羊,在低碳领域树立标杆,因此在设置碳中和目标时容易陷入“假大空”,设立过于有挑战性的承诺,一旦做不到就会陷入“漂绿”指控风险。鉴于此,企业在环保实践中应秉着真诚开放的态度,适时承认缺陷,如实披露自己在绿色实践中一点一滴的努力,不求无暇的成绩单,而专注于落实切实的绿色效益。
探索落实碳中和的路上,注定充满挑战,但科学的路径和方法或许能让这条充满荆棘的路机遇重重!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