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一个有魔力的东西,也不知道就自己如此,还是烧友们的共同经历。也许一个人会喜欢音乐和发烧是刻在基因中的,自己就是一个典型,自小到大就喜欢音乐。我媳妇儿一直都感叹,说我是一个生活在精神世界的人,对物质的需求小得要命,能吃好穿暖就行。所有兴趣和爱好,都是跟精神世界相关的(自己喜欢音乐、发烧、摄影、游戏,差不多都是最费钱的精神爱好,嘿嘿)。

如果是以音乐发烧来说,自己算是从很小就开始了。记得自己几岁的时候(大约80年左右),邻居家里买了一台电子管的收音机,是那种台式的,中间一个全频单元,上面还有一台黑胶转盘。当年就自己就特喜欢在边上听邻居用它放唱片,歌曲早忘记了,大多是民歌和红歌这类,但声音真好听啊。我特别怀念那台机器的温暖的声音,真让人感叹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邻居家从电子管收音机换成了磁带录音机,放的歌曲也成了港台流行歌,我也听了很多年的港台流行歌,还有什么对口相声,很俗的那种。偶尔也会放收音机,里面偶尔会有些纯音乐的乐曲(应该是轻音乐类型)。当年住的地方隔音极差,想不听也不行。不过,自己似乎对那些磁带中很俗的音乐怎么都喜欢不起来,反倒是偶尔放出来的收音机里的乐曲喜欢得不行。

再后面就是初中了,听的是梁祝和黄河钢协,以及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当年觉得那音乐好好听,远胜过当时的很多流行歌。感谢理查德.德莱德曼!算是真正打开自己爱乐之门(虽然后面对他的音乐一直有些不屑,哈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中时除了流行音乐外,喜欢上了Beyond,他们的每一个专辑都听。除此外,就是崔建、黑豹,还有唐朝,还有指南针等等。当年中国的摇滚界真是人才济济,可惜不久就烟消云散了。高中时还有一个事,就是自己住的地点刚好有一台老式的黑胶机,还有些老唱片,其中有不少的经典歌曲,以及一张轻音乐唱片,上面有好多首古典音乐的改编曲,也算是初步给自己打开了古典音乐之门,虽然是改编那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学时,有一次学校举行过一次音乐欣赏会,用的是宝华的801音箱系统,播放古典音乐为主的音乐。这次音乐欣赏会彻底的改变了我对古典音乐的认识。当时播放了很多脍炙人口的音乐,其中柴可夫斯基的第六当我第一次感受古典交响乐的迷人魅力(老柴至今仍然是我的最爱)。

大学二年级时,自己因为要过英语四级,省钱买了一台爱华的随身听。顺便在川大门口买了二盘打口带,索尼出版的,其中一盘是老柴的第六交响曲,背面还有他的意大利随想曲,奥曼迪指挥费城的版本。还有一盘忘记了,好像是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卡爷的版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磁带的音质真好啊!那种质感后面自己听CD时再没有感受过,哪怕是同一版本的。当年同学用CD,天天在我面前吹CD音质如何好,结果天天听扫玻璃和打雷,哈哈。声音硬的一逼。后面我们俩都走上了音乐和音响发烧之路。结果前段时间联系上,发现他还是在听口水歌,笑。不过,我认识磁带音质好并不是在随身听上,而是在某次在摄影协会的暗房里听广东一位哥们的DIY的音箱上。实话说,那套器材的声音真不差,尤其是音箱,用的惠威的D6.5做的空纸盆音箱,低频好到爆。交响乐那种动态、质感,尤其是意大利随想曲中的色彩,漂亮得让人发指。

从此,自己疯狂喜欢上了古典音乐,以及认识了师兄-摄影家赵钢(当年他已经算是小有名气了),在他的影响下入了摄影之门。当年自己很穷,但每月仍然从自己可怜巴巴的生活费里挤出些钱来买各种磁带,主要是在中图买的(幸好磁带不算贵),25元到35元一盘。包括马勒第一(库贝利克的版本),马二(布鲁诺瓦尔特的版本)、马五,柴五,贝九,舒伯特第八。以及德沃夏克第八(马连纳的版本)、第九(伯姆的版本)、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天方夜谭等。算是彻底入了门。

当然,还有相当部分是打口带。在长春人民广场下面,有好多家卖打口带的,当年自己以贩养吸,一边倒买打口带,一边给自己存各种磁带,算是初具商业头脑了,哈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年之后,自己有了hifi系统后,仍然买了一台卡座,并对比了同一版本的磁带和CD唱片,对比后仍然感叹,磁带的细节、质感及音色,仍然不是CD能比的,虽然噪声大得要命。

转眼,三十年匆匆,但想起这些往往,却仍然历历在目,似乎就是昨天的事。感谢音乐、感谢发烧器材。自己今天能把爱好做成事业,也算是……水到渠成吗?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