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更好地理解杜甫的诗,提前了解一下写作背景很重要。

下面这首诗,是杜甫著名的七律名作《登楼》。这首诗,历来评论家对它的评价都很高,像清人浦起龙曾说是“声宏势阔,自然杰作”,沈德潜更为推崇地说:“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登楼》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春天,即公元764年春,这时杜甫身在成都,已经入蜀五年了。虽然蜀中是一幅相对安定祥和的社会状况,但是整个唐王朝却内忧外患不断,以杜甫忧国忧民之情怀,自然无时无刻不关心着国家大事。

就在前一年正月,杜甫听闻唐朝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平定,他欣喜地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欢快的诗歌,幻想着“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然而这年十月,却又有吐蕃攻陷长安,代宗皇帝出奔陕州之事,虽然随后郭子仪便收复京师,年底吐蕃又破四川北部、剑南、西山诸州郡,内外交困的唐王朝并没有复兴的迹象,反而衰败之势越发明显。

广德二年的春天,杜甫听闻好友严武被任命为剑南节度使,对杜甫而言,算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于是在一个暮春时节,诗人外出游玩散心,登楼远眺时,看到大好河山,想到国家依然风雨飘摇,内心不禁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登楼》。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首联是整首诗感情的出发点,正当此内忧外患之际、颠沛流离之时,诗人满腹愁肠,登上了这座高楼,虽然放眼望去,都是繁花似锦,却更加令人感到黯然伤感。以乐景写哀情,更令人感到悲伤,正如诗人在《春望》中所写“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而且诗人先是点明情感,再说出理由,所谓“万方多难”,当然是家国情怀的集合,但结合下文来看,则主要是吐蕃对唐王朝的入侵。杜甫的感情,一向是宏大的,他有着对整个社会的强烈责任感,自己的情绪,总是与国家的“情绪”相通,这是杜甫诗歌的很大特点。

颔联写得工整,写得雄伟,写得气势如虹,“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锦江、玉垒,一江、一山,是诗人登楼所见。锦江之浩浩流水,似乎是携带着春色从天地边际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起起灭灭,犹如古今时势的风云变幻。登高远眺,诗人所见,不仅仅是空间上的开阔视野,他也看到了古往今来悠远的时间长河,这样就构成了一幅囊括着宇宙八荒、空间和时间的境界。在这壮阔的景象中,也怀着诗人无限忧国忧民的心事。

颈联便突出了这一点。“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北极,即北极星,象征着大唐王朝,而“西山盗寇”,则象征着吐蕃的入侵,这是诗人对天下大势的议论,他说,大唐的国运是很久远的,吐蕃这样的盗贼,莫在前来侵扰了!一方面是对唐王朝的期待,一方面是对吐蕃的警告。这是诗人的凛然浩气,也是心忧国家之后的坚定信念,但实际上,这只是诗人美好的理想罢了。

尾联是借古咏今,借着咏怀古迹的情景,讽喻当朝者们。后主,是蜀汉时的刘禅,就是那个扶不起的阿斗,最终导致了蜀汉的亡国。诗人伫立高楼之上,已然到了日暮时分,在苍茫的暮色中,他看着城南的先主庙,以及旁边的后主祠、武侯祠,不禁想起了刘备、刘禅、诸葛亮等人的历史故事,在不知不觉中,他吟唱起了诸葛亮最喜欢吟诵的《梁甫吟》。杜甫对诸葛亮,一直推崇备至,但苦于有济世之心,却无献身之路,所以只能哀叹一声,在诗歌中表达自己的情怀。

杜甫这首七言律诗,以写景起,以怀古终,写出了山川大江,又写出了古今变化,既有自然景物的壮阔,又有人事兴衰的感慨,相互渗透、融情于景,将国家、个人情思融为一体,是一首极佳的作品。而且全诗对仗工整,尤其是颔联,写得雄伟壮阔,浮云苍狗、沧海桑田之感扑面而来,有着极强的冲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