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汉语语言中,无论口语还是书面语使用频率最高的字是“的”字,几乎每25个字中就有一个。可见,“的”字与人们生活关系的密切。

作为“de”读音的“的”,总是和同作为“de”读音的“地”和“得”三分天下,叫捉笔者每每对号入座,在句子中分别扮演“定”“状”“补”的角色。“定”,确有确定、定位的力量和表明所属关系的本领,如“黑的什么”“白的什么”“你的什么”“我的什么”等等。除此,它还可以用来组构没有中心词的“的”字结构,以非常特殊的身份在不同的场合频频露脸,如“菊花开了,有黄的,有红的”“我喜欢吃麻辣的,她喜欢吃清淡的”“说的说,笑的笑,大的大,小的小”等等。只要“的”一闪面,人和事物就“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各有界定。无怪乎,人们会不厌其烦地光顾它、起用它,在现代汉语言文字璀璨的银河中被众星捧月。越是金口玉牙,越是如椽大笔,它的分量越重,它的亮相率越高。

但“的”在作为“dì”读音时,却是大多数人的恨敌,是箭靶子中心。在阶级社会里,在矛盾不能调和的人和事当中,它会永远作为“众矢之的”,坐受隐痛。毕竟,人类是以和平、美好为希冀、为追求,人们为了“有的放矢”,实现努力和奋斗的“目的”,反把“众矢之的”的“dì”提得较少。故而,“的”在作为“dí”读音时,只好以游说者的姿态,纵横裨阖,这也“的确”、那也“的当”,表现出胸有成竹的样子。

作为“de”读音的“的”被众星拱月,待为座上宾,应该是够风光了。虽有隐衷,也就一俊遮丑,瑕不掩瑜。倒使人吃惊的是,作“dì”读音的“的”,不知何时修了正果,在“dì”音上极尽开发之能事。才数十年功夫,现代汉语中原就没有,竟墙外开花一鸣惊人——成了流动的“小金库”“小银行”,成了这些年人们最时髦、最喜欢潇洒一回的“洋花轿”。

出租车,本是按计程表收费的交通工具,英文为TAXI,是taximeter略称,台湾称作计程车,新加坡、马来西亚一带称“德士”,港澳地区则称为“的士”。“搭的士”本是源于粤方言的说法,也许“搭”和“打”音义相关的原因,“搭的士”的说法传到内地便成为“打的”了。于是,“打的”“的票”“黑的”和衍生出的“的哥”“的姐”等称谓,很快成了这些年出门人的口头禅。四个轮子日夜滚动的“的”生发的故事,又早是一本接一本洛阳纸贵的书了。

天上能掉下来这么个馅饼,但不知是人的偏爱和宠爱,还是“的”字本身的造化或法力之大?

相形见绌,这倒使人不能不为与“的”常常貌似平起平坐、憨而笃实的“地”与“得”感慨万端了 。

(文/ 赵俊明)

欢迎走进“五色石文斋”。如果您喜欢,请点击关注,也欢迎您分享、评论。在这里随时有精彩的文章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