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最好的状态
就是
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
——木心
作者|十一郎
来源|地产十一言 (ID:dichanshiyiyan)
阔别北京4年半,万科终于在北京有了新项目!
10月27日,北京万科用一场名为“明天,我们将住在哪里?”的发布会,带来了崭新的产品,来对“年轻人”与“房地产”两个看起来断层的关键词做出融合。
近年来,万科在北京市场的动作不算多。此次拿地,又在行业下行转折变化之时。作为行业龙头及风向标,万科对于北京市场的这一用脚投票,让业界对新项目万科东庐充满期待。似乎,在行业转变期,万科对北京市场的态度,会向行业传递出一些信号。
而一周前,万科在2023年度媒体交流会上,郁亮回答媒体提问时表示,“没想到阵痛比预想中更长、更痛,阵痛还没结束,光熬还不行。行业要从过去简单的规模发展到今天更高层次的发展去转变,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是否准备好,都要迎接新的发展阶段。”
新发展阶段的万科,究竟要怎么“活下去”?
阔别4年,万科再次回归北京市场,究竟要以什么样的姿态获得自己的市场呢?穿越三次周期的万科又有什么样的秘诀呢?
01
DICHAN SHIYIYAN
再回北京
一向有超强判断力的万科再回北京,引起了广泛关注。新项目以“年轻人”为目标客户,想把“年轻人的房子”做到极致。
8月,万科在拿下北京通州这块地时,就有很多声音,有人说这块地不错,也有人说地理位置有瑕疵。但无论如何,作为龙头大哥的万科在北京的再次出手,对北京市场的信心都是一份加持。
先看看项目具体情况。
这次万科选址在通州,项目距运河CBD距离1站地铁,周边配套齐全,商业、医院、公园等应有尽有,附近又有五环路、朝阳北路等交通,配套能打。
在郁亮“好产品才是最好的话术”的理念下,万科的产品力从来都是市场标杆。十一郎研究了新项目的产品设计与细节,觉得,这次北京万科用力有点猛。
先来看社区布局。东庐抛弃了传统梅花桩式的布局,选用了“围合式”布局,把最出货值的地方,主动做低,其中几栋楼只有4-5层的高度,连限高的一半都没有(限高36米)。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既有围合感,又能让阳光充分的洒进社区,视野得到延展。要知道,阳光和视野,是城市低密的灵魂所在了。
另外值得注意的细节,万科东庐的楼和楼是拉齐的,这样做的结果是不仅视觉感受会很有秩序感,空间上也能拥有一个更完整的庭院。
除此之外,东庐的景观设计,社区的烟火气等都符合年轻人的审美需求。
在总价390万起的刚需和刚改盘里,万科东庐的社区品质,可谓诚意满满。
只是,基于当下转折变化的市场行情,对于北京万科来说,重回北京市场仍有很多难题。
据十一郎了解,虽然四年没有新项目,但早些年开发的项目仍未出清。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在青龙湖板块开发的翡翠云庐和翡翠西湖,据不完全统计,还剩83套房源未售出;2018年与卓越合作的翡翠山晓,网签率为70%;顺义的观承别墅,据了解三期的自持占比37%……
行情疲软,叠加口罩因素,过往的产品是否能应对当下客户的高性价比需求,也是一个问题。
好在,北京万科时隔四年再次北京拿地,从一个认可高端地产抗风险能力的产品品质领航者,兼顾到性价比的需求,不得不说,北京万科对市场的把握还是很准的。
要知道,如今的房价,想要400万上车朝阳区新房,可选择的空间的确不大。更何况背后还有万科物业的加持。
四年后回归,无论是因为北京万科储备不足该补仓了,还是“躺平”休息过后的奋起急追,北京万科的动作都引起了不小关注。
因为,它是万科。
02
DICHAN SHIYIYAN
强化行业信心
无论是恒碧万融,还是招保万金,万科都有一号。
无论是行业最初的野蛮生长时代,万科走在行业最前列,抑或是在转折渐变之时未雨绸缪地提出“活下去”“白银时代”的底线论断,万科的前瞻性都令业界佩服。
准确判断大势,提前预料市场的变化,是万科多年来为行业提供的宝贵意见,也正因如此,万科才能成为少数的、安全稳定穿越三轮周期的唯一房企。
目前,万科资产、股东权益行业第一。市值、营收、归母净利润行业第二。财务稳健性上领先信用评级,成为市场中为数不多还能依靠自身信用发行债券的房企。2023年1-8月,万科719亿投资了32个项目,内部收益水平在20%以上。
上半年数据显示,短债占有息负债比例降至14.2%的历史低点,长期负债占比提高至79.5%,新增融资的平均成本为3.88%。
在体现经营关键指标的现金流上,万科持有货币资金1221.8亿元,现金短债比从2.1倍升至2.7倍,净负债率49.47%。
整个行业来说,无论是否愿意或是否接受,行业都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0月20日,万科年度媒体交流会上,在野蛮生长时期提出“活下去”的郁亮,反倒在行业低迷期给出相对积极的观点:“短期有压力,长期有信心。”
郁亮认为,目前市场的悲观情绪主要是两种声音:一种是“过剩论”,即认为房子已经太多了,不需要再建了;另一种是“政策没用了”。这一论断再次引起业界波动。
对于“过剩论”,郁亮进行了详细阐述。
首先,导致“过剩论”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我们都被平均了”。马斯克身边的财富与普通人身边的财富,不是一个量级的,所以,大家都被平均了。
第二个方面是,数字不能只看静态数据。我国目前人均居住面积38.6平方米是建筑面积,如果折算成使用面积,仅相当于40年前日本的居住水平。今后中国的居住要着眼于“好不好”上,已经过了“有没有”了。客户对居住需求的多元化,倒逼市场供应也要创新。这是一个客观事实的变化。
针对“政策没用了”论点,郁亮则认为,政策虽非万能,但绝非无用。市场积累的反弹力量和政策支持为恢复提供了一定动力,但不能指望政策一招解决所有问题。
郁亮预计,对于住宅建设的需求,中枢值在10亿平方米到13亿平方米之间。由此可见,当前住房建设水平超出了需求。今年预计新开工不到7亿平方米,回到了2006年的水平,与中枢值存在较大差距。他认为,住房作为居民生活的刚需不会消失,压抑久了总会释放出来。
但无论如何,当前行业已陷入资产负债危机是事实。如果没有大规模低息债务置换,没有销售回暖,行业会继续低迷。
好在,风来了。
第一,10月24日,中央财政公开表示将在四季度增发一万亿国债。在前三季度土地出让金同比下降近20%的背景下,此举大大缓解了地方财政压力,辅助地方化债。
一万亿国债将用于灾后重建,可以填补一些房地产市场的空白,比如增加行业就业等,一定程度上解救行业困境。
但爱说实话的十一郎认为,政策一招解决所有问题不可能,真正救市的政策可能是解除限价、降房贷利率、房企多融资等。
第二,政策救市只是一时的,而房企的自救及日常经营才是日常。房企开发的过程是资产做重的过程,对经济周期十分敏感,本质上其实是金融行业。
对于买房人一端,更加关心的是房企爆雷、产品交付、资金监管等问题,但住宅需求仍然不会冰封。
03
DICHAN SHIYIYYAN
万科做对了什么
无论行业发展空间有多大,但房地产市场是一定不会消失的,而“剩”者为王之所以能“胜”,真的与一个企业的核心领袖的综合素养有很大关系。
万科能够多次穿越房地产周期,做对了什么?
十一郎认为,一个企业能够多次穿越行业周期,最大的素养是其较强的忧患意识。
从喊出“活下去”开始的2018年,万科就主动控制开发业务增速和规模,有意识铺排经营类业务。
坚持开发与经营服务并重,从长期最大化市场价值的角度建立领先优势,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更好得满足客户需求,适应管理红利时代。这也是万科“过冬”的主要逻辑。
而在真正行业底部时,又会成为行业信心的标志,在新的变化下快速切换心态,万科可谓行业的“定海神针”。
第二,就是顺应时代的变化,适时调整公司战略。
郁 亮认为,只 有顺应时代改变的企业,才有可能穿越周期。 对万科而言,与客户、城市同步发展,就有生意做。 因此,万科选择了开发经营服务并重的战 略。
这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个慢功夫,更是一场攻 坚战。
首先,要培养出赚小钱、赚慢钱、赚辛苦钱的能力;其次,要真正实现商业模式的闭环。
在这一点上,十一郎倒认为,赚小钱、赚慢钱、赚辛苦钱的能力是好培养的,最难的是心态。
让一个习惯赚大钱、赚快钱、轻松赚钱的行业去做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最需要过的是心理关。只有愿意“接受”,才有可能去“创造”。
第三,修炼内功。
万科开发业务负责人张海表示,当前阶段首先要将基本功练得更好,其中练是核心,把业务和管理的基本动作练扎实,就能产生新的价值。所谓基本功,首先是按期、保质地将产品交到客户手中。
这两年万科努力推进“兴交付”,都是万科对于交付社区的期待和畅想。截至9月底,万科已交付住宅近16万套,总面积2018.6万平方米,其中153个批次实现了“交付即办证”。
另外,万科也在社区商业方面下功夫。张海认为混合开发已经成为万科重要业务组成部分,核心是实现“宜居、宜业、宜商”。
在行业底部做这些“细致”的事,是需要有耐心的。在十一郎看来,对现在的耐心,就是对未来的信心。
跟许多业内操盘手聊当下行业之时,我有一个体验,就是比起复杂的政策工具箱,许多中小企业更愿意去研究、学习万科等头部的企业。
是因为,头部企业的做法更有借鉴意义,而作为行业指明灯的万科,给大家树立的精气神,以及对行业的精准判断和信心,才是市场和大家最盼望看见的。
如郁亮所说,行业阵痛还在持续当中,各方都不容易,但万科相信城市永不落幕,与客户、城市同步发展,未来仍有很多机会。
地产十一言内容矩阵发布平台
地产,财经,买房,商务合作
欢迎勾搭
微信:wxjaini198410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