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探客纪
撰文 | 探客007
编辑 | 闻静
本文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如今中国的航天之梦越来越大,中国航天人的航天之路越走越远。
在中国空间站出差5个月后,四度飞天的航天员景海鹏、中国首位圆梦太空的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中国首上太空的载荷专家桂海潮终于回家了。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31日8时1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图片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在中国航天员往返中国自主建造的空间站——天宫号已经成为日常活动以后,现在中国已经在规划航天员登陆月球计划,如果一切进展顺利,2030年之前中国航天员将会首次在月球上留下脚印。
而后,中国还会实施载人登陆火星计划,不久的将来,我们的航天员也将登陆火星。
然而,这一切都是从航天城开始出发的。
在中国,航天之城是指用来发射卫星或者运载火箭的城市,对周边环境及空气质量要求很高,能够入选的城市很少,都经过了精挑细选。
中国现有的4个航天之城,分别是甘肃与内蒙古交界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四川省凉山州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山西省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以及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
(火箭正在从太原航天城起飞,图片来源@我们的太空)
我们来给大家说说太原这座航天之城。从太原航天城的名字上看,这个航天城应该是位于太原,估计绝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认为的,但其实并不是,而是在另外一个地方。
在晋西北黄土高原中部,有这样一处具有多功能、多发射方式,集指挥控制、测控通信、综合保障系统于一体的现代化发射场——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这里也被很多人亲切地称为太原航天城,这里距离太原市足足有280公里。
(太原航天城发射塔,图片来源@装备科技微信公众号)
与其他三大航天城相比,太原航天城算得上是最为低调的一个。但是它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譬如发射太阳同步极地轨道卫星的时候,纬度高点反而更合适。切线速度小,向西修正的少。
这个始建于1967年的航天城虽说名字叫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但是却完全不在太原的管辖范围内。整个航天发射场位于山西忻州的岢岚县一处高原地区。
(太原航天城周围起伏的山脉,图片来源@我们的太空)
就是在这里,中国的航天人从荒山野岭、人迹罕至开始起步,拉开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大幕,也在这里抒写出一幕幕传奇。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能够成为我国第一个卫星发射中心是一系列因素促成的结果。
20世纪60年代初,国际形势十分严峻,在中国受到苏联、美国军事威胁最严重之时,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作出了“发射基地要逐步搬家”的战略性政策。荒凉的晋西北高原就是这样进入了发展我国航天事业的视野。
最开始,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是作为酒泉的一号备份开始建设的。
1960年代中苏关系开始紧张、边境摩擦加剧、苏联入侵变为一种可能之后,接近中蒙边境、而且地形开阔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军事安全就顿时成为一个问题。
于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1966年开始选址勘测,1967年开始建设。
岢岚县位于晋西北黄土高原中部,发射基地周围群山环绕,地势高峻,贫瘠荒凉,不容易被敌人的侦察卫星发现。
航天发射基地的建设对气候条件也有较高的要求,这里地处温带,海拔1500米左右,并且冬长无夏,春秋相连,无霜期只有90天,全年平均气温5℃,加上特殊的经纬度,正是我国近地、极地轨道卫星发射的理想之地。
1967年1月,在刺骨的寒风中,这里开始建设我国自主设计的第一个航天发射场。
此时,离第一次发射任务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广大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从零开始,白手起家建设航天发射场,那时大型施工器械几乎没有,大量的设备设施只能手搬肩扛,还得遭受低温和刺骨的寒风,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在这里工作的航天人披荆斩棘,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太原航天城刚开始建设时场景,图片来源@我们的太空)
西北高原常年低温,冻土层厚,施工难度大;在巨大的困难面前,晋西北航天人以一腔报国热情,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创造了一年组建、两年试验、首战告捷的奇迹。
1968年12月18日,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枚中程运载火箭就是从这里成功飞向蓝天,开启了我国航天探索的新时代。
(太原航天城刚开始建设时几乎是人从众模式,条件非常艰苦,资料图片)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刚开始建设的时候,这里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抬头山,低头沟,风吹遍地是黄土”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刚入驻时,在荒山秃岭、沟壑纵横的贫瘠土地上,众多科研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都吃不饱,常常要忍饥挨饿地工作。那时挖个坑就喝水,人畜同饮一坑水是很平常的事情。
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广大建设者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开始了发射场艰苦卓绝的创建。
“天是罗帐地是床,安家山沟扎营房,三块石头架口锅,土豆白菜当干粮”……这些流传至今的顺口溜,生动描绘了老一辈创业者以身许国、战天斗地的场景。
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建设过程中,不少人在这里年纪轻轻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果有一天,你有幸得以去太原航天城参观游玩,一定别忘了到烈士陵园瞻仰这些先烈,记得给他们献上一束鲜花。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如今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已经成为我国具有现代化测试发射水平和高精度测量能力的综合型火箭、卫星发射中心。
在发射中心的历史展览馆展区,可以追寻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轨迹。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正在执行发射任务,图片来源@我们的太空)
尽管近些年大家都把目光聚集在甘肃酒泉和海南文昌这两个航天发射基地,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依旧在默默地抒写自己的航天发射传奇。
自中心建成以来,就不断创造着中国航天史上的奇迹。
1979年建成投入使用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第一个航天发射工位,是我国第一代发射塔,因其贡献突出、功勋卓著,更是被发射场航天人赞誉为“功勋塔架”。
1988年9月7日,中心在7号发射塔架首次使用长征4号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一颗近圆形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发射场具备卫星发射能力。
这也是我国首次向极地轨道发射传输性遥感卫星,标志着我国航天发射能力达到新高度。1990年9月3日,第2颗气象卫星成功发射。
1997年,这里第一次与美国进行航天合作,将摩托罗拉公司制造的两颗铱星在7号发射塔架用长征2号丙改进型运载火箭送入预定轨道,我国也从这里打开了进军世界航天发射领域的大门。
第一次的两颗铱星发射成功以后,而后至1999年6月,在这里同一型号运载火箭又连续5次以“一箭双星”方式将10颗美国铱星送入太空。这种成就有力推动了中国航天进一步走向世界。
此后,2002年的首次固体运载火箭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发射能力进入新纪元。2015年,我国新型运载火箭长征六号在中心成功首飞,创造了“一箭二十星”的新纪录。
2021年10月14日,搭载“羲和号”等11颗卫星的“长二丁”遥五十三火箭在太原发射场成功发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完成了第100次发射任务。
( “羲和号”卫星示意图,图片来源@中国国家航天局)
“羲和号”这颗以中国神话中太阳女神羲和命名的探测卫星,是中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它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正式步入“探日”时代。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具备了多射向、多轨道、远射程和高精度测量的能力,担负太阳同步轨道气象、资源、光学遥感、通信等多种型号的中、低轨道卫星,极地轨道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任务。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正在执行小型火箭发射任务,图片来源@我们的太空)
不过由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因为交通不太便利,尤其是地处的山区不利于火箭箭体、大型部件的公路、铁路运输,因此不太适合大块头火箭的发射,载人航天发射因此选择了地处荒漠之中,周围地势平坦、发射条件更好的酒泉航天城。
今年6月15日,在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用“一箭41星”的方式,成功将吉林一号高分06A等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刷新了我国一箭多星发射纪录。
一枚火箭一次发射41颗卫星,这可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以往一次最多发射16颗卫星,这次的数量达到了最多一次的近3倍,而且涉及多个卫星型号。
本次发射搭载的是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其以一箭41星的形式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创造了中国航天发射新纪录。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之所以能够一次发射这么多的卫星,除了火箭的发射能力,与卫星越来越先进小巧也有很大的关系。譬如部分卫星的重量已成功降至20kg级,性能指标依旧很先进。
这么多的卫星,如何保证它们都能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呢?
这个完全不用担心,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已经进行了十分稳妥的设计,在星箭分离阶段,41颗卫星先后分七次完成分离,每组卫星分离时间持续三至五秒,每组分离间隔10秒钟左右,即在一分半的时间内实现全部分离。
此次发射对卫星和火箭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分离时序以及对卫星力与力矩的控制,以保证每颗卫星都能顺利、安全地进入预定轨道。
很多不知道的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也是我国截至目前唯一同时拥有陆地和海上发射场的卫星发射中心,除了太原发射场,这个中心还拥有黄海、东海两个海上发射场,负责中国海上卫星的发射任务。
太原航天城是不是完全刷新了你的认知了呢?
本文为原创,申请转载在后台留言。部分资料图片来源于网络,不能识别具体来源,不妥之处请联系删除,感谢您的包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