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价,就是自己所需要的价值方向的反向。——代价,是对自己所获得的正向价值的负向抵消。
做任何想要有所获得的事,自己都需要付出对应的代价,只不过,代价的呈现,时而表象,时而深隐,时而有形,时而无形,时而物质,时而意识。
能否觉察到自己所付出的代价,取决于每个人自己,不取决于别人,即:即便在别人眼中认为的是自己所付出的代价,但若在自己看来并非自己付出的代价,那么,也不能算是自己认为的自己付出的代价,除非:自己被别人影响而改变了自己的认知,从原来“不被自己认为的代价”改变成了“被自己认为的代价”。
任何被自己认为了的代价——无论是自己原本主动认为的,还是自己被别人影响而改变成了认为的,自己都会为“自己所认为的代价”付出“代价自己的代价”。——即:代价本身,也会生成代价自己的代价。
对于代价的认知,人们习惯于将之归入因果——
自古至今,人们对因果关系的认知早已颇深,都知道: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从大框范围的概念上说,人们的认知完全一致;一旦进入具体细框,人们的认知便会出现很多不同,对于导致了同一个果的因、同一个因导致的果,人们的认知便会呈现为千差与万别。
这是极为正常的,因为:每一个果的形成,都是由千差万别的因的汇入的共同作用才能促成;每一个因导致的果,同样也因为千差万别的因的汇入而形成为千差万别的果。——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无处不在,且永远存在,永远起作用。
之前曾经提过:只有被自己纳入到自己的对象性活动范围的事物,才会产生对自己而言的价值,无论对自己产生的是正向价值还是负向价值。——而,每个人自己所处于的对象性活动的范围都极为不同,故而,对于导致了同一个果的因、同一个因导致的果的认知,只能说人们在大框范围的概念走向并无二致,但具体到每个人的细框范围的具体认知,便必定因人而异了。
大多数人可以进入因果关系的思考之时,往往是在自己认为自己付出了自己所认为的相当质量的代价之时,或者说,是自己进入了“痛苦”之时。——这就是痛苦带给我们的价值:痛苦,可以迫使我们进入对“痛苦”这个事物的因果关系的思考,以避免再次遭受痛苦;而当人们开心时,多沉醉于对“开心”这个事物的享受,很难分出精力给理性去思考“开心”这个事物的因果关系。
人对自己所感受到的“痛苦”的思考或对自己所感受到的“开心”的享受,无非是发生在人的自己世界中的两种范围内的思考与享受:感性思考与感性享受,理性思考与理性享受。
感性与理性的博弈,时刻在每个人自己的世界中发生,任何进入了自己的对象性活动范围的事物,都会引发自己的世界中的感性与理性之间的战斗:若自己重了自己的感性,自己的理性便输了;若自己重了自己的理性,自己的感性便输了。——只要看看自己是跟着自己的感性走了,还是跟着自己的理性走了,便知道在每一件事中的自己的感性与理性的博弈结果。
如此,人做任何事所想要获得的价值,便是两种范围的价值:感性价值和理性价值。——如此,人做事想要获得自己所需的价值而必须对应付出的代价,也对应有了两种范围的代价:感性代价和理性代价。
这两种价值——感性价值和理性价值,与这两种代价——感性代价和理性代价,都是人的世界中缺一不可的价值与代价。——我们对任何事物的任何感知,都需要感性的感知;对任何事物的任何认知,都需要理性的确认。
自己对任何事物所发生的感知的质量,多依赖于自己的感性世界的质量;自己对任何事物所发生的认知的质量,多依赖于自己的理性世界的质量。——而,感性世界与理性世界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世界中,是完全二位一体的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彼此作用的。
故而,每个人做任何事对自己所需获得价值的认知与所需付出代价的认知,皆取决于自己的感性世界与理性世界彼此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共同作用与彼此博弈。——至于自己的世界之外的外面的世界,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只不过是对自己的感性世界与理性世界产生各自想要产生或不想产生的或大或小、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或短或长、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或增或减......的各种影响,而已。
如此,关于代价的问题,其实便是人的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的问题,即:是自己的感性是否认为是代价的问题与自己的理性是否认为是代价的问题。——代价付出与否的当下结果,取决于自己当下的感性感知与理性认知的博弈结果,而这个结果,随自己本身发生的各种变化、自己被外面世界影响而发生的变化、自己的感性与理性随时博弈发生的变化,而不断发生着变化。
自己所发生的一切变化与发展,都源于自己本身的变化与发展,都源于自己的自体世界中的各种变化与发展,都源于自己被外面世界影响而发生的自体世界中的各种变化与发展,都源于自己的自体世界中的感性世界与理性世界的时刻博弈而交替占领上风或下风的各种变化与发展。
——每个不同的个体的人对自己所付出的代价与否的认知的变化与发展,是如此;人的不同的群体世界对人的代价的认知的变化与发展,也是如此。(作者号:一隅一观)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