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用东方浪漫与现实主义演绎的狂欢节日,这是一场连老胡都拍手叫好的盛会——上海的中式万圣节,满街东方特色的cos,终于,在洋节上,我们也实现了“文化输出”。
不得不说,老胡的这一番评价,真的非常中肯,也说到了广大年轻人的心坎里。
我们可以看到,在上海街头的万圣节cos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游记、聊斋以及开心鬼等我们熟悉的形象,我眼前一亮的,还有重现《霸王别姬》中程蝶衣的片段。多提一句,我所在的城市,万圣节游乐园中,也不乏黑白无常、森罗殿等传统神话元素。
谁说年轻人不热爱传统文化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可不能只依赖于空洞乏味的说教宣扬逆来顺受的尊卑观。一个个鲜活而又灵动的形象,更能够承载大众的热爱与记忆。
不用在乎它起源于哪里,在繁忙与内卷之余,用这样的方式让传统文化中的各种形象涌现在街头,不是很好的一种形式吗?一味强调重视自己的节日,却由于种种原因,除夕都没法放假,营造传统氛围的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从这个角度看,中式万圣节,给予了那些容易被遗忘的东西,新的空间与生命力。
除了通过一些cos对传统文化的承载之外,更为重要的,就是当下的人,需要一些情绪的输出与自我解构的空间。在上海的街头,看到了cos土木专业的小哥,看到了cos手举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高中生,被甲方折磨到不能自理的乙方,还有头戴某头牌主播面具,配上那段经典文字的。
其实生活不就是如此嘛,在数不尽的痛苦中,寻找一点难得的乐趣。扮演土木人下工地的场景,赢得了广大土木专业学子与毕业生的共鸣,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谁又不是倾诉了一阵以后,继续肩扛重任,日复一日地下工地打灰呢。
扮演手拿“五三”的高中生,也是同样的道理,无数的人人是对披星戴月只为多考几分的岁月刻骨铭心的,别忘了,现在的中学生,面临着更为残酷的内卷与压力。君不见,如今学生的课间十分钟,都被挤占,难得的活动空间被剥夺到一点也不剩。
这些千千万万普通人面临的困境,需要有一个发泄的空间,更需要得到重视与解决,在一个欢乐的氛围下,进行解构,一边对应着存在的困境,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了。
曾几何时,一年一度的春晚,不也是用让人捧腹的表演,道出生活的不易与辛酸,这样的中式万圣节,借着“扮鬼”的噱头,道出寻常生活的困境,又何尝不是一场自发的“春晚”呢。
至于有一些不太合适的cos扮演,应该加以引导规范,但没有必要一棍子打死,全盘否定这种万圣节的扮演形式。
例如有扮演剧中消防员的而被请走的,相关部门可以借着这个机会普法,强调国家公职人员制服的合法合规使用的重要性,同时引导大家合理角色扮演,既达到了普法的效果,又平添了与民同乐的亲切感。
在西方,万圣节上的孩子们,挨家挨户敲门,喊着“不给糖果就捣乱”。而在这里,在街头过万圣节的普通人,不会挨家挨户敲门,也不会去期待会有人给予糖果,虽然大家都希望像孩子一样被对待,
在这里,过万圣节的人,所需要的,就是一个能够道出自己的酸甜苦乐的宣泄空间,只要拥有了这个,就能够在扮演与认同中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快乐。
再聊一聊关于扮演医护人员的争议吧,其实要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是是非分明有良知的,知道那三年,是谁在替大家负重前行。同时嘛,谁又不是在抗疫中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呢?都有付出,也经历过痛苦,合理地宣泄一番,也不必太过小题大做了。
对比上海的万圣节,我仅以游园与拍照的形式庆祝一番,不禁惭愧于自己的想象力匮乏。我在这里也有一个心愿——希望这种中式万圣节,别样的文化输出,可以延续,在未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可以看到。
我们需要用自己的方式,来展现一些传统元素,我们在内卷与劳累的环境中,需要快乐与宣泄,当别人可以在我们的节日用欢声笑语来庆贺,我们何尝不可用“拿来主义”,把“洋节”过成我们的专属庆典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