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中庸》中的中庸思维理念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 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古代科举制度必考的四书五经之一。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在《中庸》这本书里,全面地阐述了儒家哲学思想和伦理思想的核心中庸思想。如果简单归纳,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2.2.1 中庸是率性至诚之道

《中庸》开篇便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是全书的总纲,明确地阐述了儒家整个文化体系的终极价值。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人的善良本性来自天的赐予,所以人才能“尽心、知性、知天”。这样就将天人连成一体,就给了整个伦理体系一个坚实的价值基础。

率性的根本是“至诚”,即“反身而诚”“强恕而行”,是对孔子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的发扬。“诚”就是真诚地反思自己, “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达到无所不通的境界。

至诚的要领在于“慎独”,《中庸》说:“君子慎其独也”“君子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因为人们是否真诚地反省本心,只有自己知道,道德是不能依靠外在监督的,特别是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率性至诚”说明了道德的最高约束力是“慎独”,说明了君子道德的自觉性,这对我们现代管理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对企业家群体来说尤为重要,在经营企业中,企业家一定要有高度的道德操守,这样才能实现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吻合,才不会在企业经营和发展中发生偏差,这样才能实现一生平平安安,善始善终,保证企业的基业长青。

2.2.2 中庸是持中守正之道

中庸既是儒家的价值观,也是方法论。从价值观的角度看, 中庸就是要坚持“正道”,如程颐所说“中者,天下之正道也”。《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人性未发就是天所赋予人的善良本性,当然是符合“正道”的。但是普通人情感所发难以做到皆符合社会的善的规范,所以现实的人性有善有恶。如果经过刻苦的修养使自己的情感所发都符合社会的规范,社会就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了。持中正道就是为了构建和谐社会。

所谓方法论,即防止在社会生活出现走极端的错误。从横的方向看中庸就是“不偏不倚”,从纵的方向看,中庸就是无 “过犹不及”。“不偏不倚”就是观察事物正确,不左不右。无“过犹不及”就是办事情注意事物发展质量互变规律。《中庸》说舜执政,“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就是“不偏不倚”的典型。《中庸》说“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则是对“过犹不及”的批评。

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说:“过犹不及乃指一定事物在时间与空间中运动,当其发展到一定状态时,应从量的关系上找出与确定其一定的质,这就是‘中’或‘中庸’,或‘时中’。”中庸思想中的持中守正之道是中国人行为的正确的方法论,持中守正,避免走极端也是企业管理中必须坚持的管理理念。

2.2.3 中庸是素位守常之道

中庸之“庸”有两方面的解释,程颐说“不易之谓庸”,朱熹说“庸者,平常也”。正因为平常,所以才能够长久不易,这就是儒家文化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中庸》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就起源于日常的家庭生活伦理。《周易》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君臣”,一切人伦天伦都是从家庭生活开始的。所以中庸之道离人不远,“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不过要完全把握中庸之道也不容易,“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素位守常之道要求君子过一种低调的日常生活,“衣锦尚炯”,“暗然而日章”。有高尚追求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是低调的。“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素位而行,思不出其位,行不出其位。“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中庸之道教人安于本位,随遇而安,安贫乐道。素位守常哲学理念对企业家群体非常重要,是企业家人生修炼的人生信条指南, 只有坚守素位守常,杜绝骄淫奢侈,这样企业家才能保持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及社会价值高度吻合,才能保持基业长青和平安顺遂。素位守常对于构建新时代的文明生活和个人的精神文明,也有重要的规范和启迪意义。

本文节选自段俊平先生国学管理经典著作《从卓越到中庸——中国化的管理智慧》

段俊平:著名国学专家、著名书法家、知名管理学者;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硕士;香港城市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北京大学访问学者;民建中央文化委委员;受聘于海内外多所大学,担任国学、书法及管理学教授。北京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东城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诗词学会副会长、京麓书院院长、爱维龙媒管理咨询集团首席专家及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