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展示了贴在墙上的地主阶级成分划分榜。根据纪录片《中国的重生》中的描述,“解放战争以前中国,地主阶级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五,但却占据了将近一半的土地。”这些人就是我们在影视剧中常见的“地主”一词所指代的。他们将自己的土地分割成小块,然后租给中国贫苦的百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农作物收成之后,百姓需要将收益的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七十交给地主。这使得贫苦的百姓无法翻身。照片中展示了老百姓正在从地主家搬运东西。新中国成立后的次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公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土改法的颁布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幸福的希望,因为它包括了没收地主土地,并将这些土地集中起来并统一分配给百姓。这个法律的实施使得每个人都有了土地,每个人都能当家做主。照片中展示了老百姓在烧毁地主家的地契。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地主有三个层次的含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种是在社会上享有很高声望的世族乡绅,他们通常通过世袭或非世袭方式获得地主地位。第二种是在社会上声望不高的中小型地主。当他们拥有足够多的土地时,会雇佣农民为他们工作,就像电影《白鹿原》中的郭地主一样。虽然他们也是地主,但他们也受到地区恶霸豪强的欺压。第三种是拥有大量财富的黑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照片中展示了50年代的批斗现场。土改法颁布后,我国根据当时土地改革的实际情况,将农村阶级划分为六个等级:地主、中农(上中农、中农、下中农)、贫农(也是贫苦百姓)和雇农(被地主雇佣的贫农)。照片中展示了人山人海的批斗现场,几名地主站在前排等待百姓对他们进行批斗,他们身后是一名手持长枪的民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照片中还展示了一名被批斗的地主跪在台上。批斗主要发生在50年代,它是一种公开揭露不满意之处的方式,通过在公共场所如广场等让众人面前指出错误,对人或者事情进行评述。这不是少数人的行为,而是在公众面前进行的。批斗的对象最初是地主,后来涉及商界、文坛等。在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名被批斗的地主跪在台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位老年人正在照片中控诉地主曾经对她的压迫剥削。地主对土地的经营方式有多种形式。一种是自己亲自经营管理,最明显的形式是剥削雇佣劳动;另一种形式是收取地租。根据记载,采取这种形式的佃农往往要将收益的大部分交给雇主,也就是地主。由此,佃农永远无法摆脱贫困,一直生活在底层。这也导致了佃农对地主的憎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照片中,一位老年人正在控诉地主曾经对她的压迫剥削。另一张照片中,一位背着孩子的妇人正激动地控告曾经剥削自己的地主。因此,为了生活,许多农民不得不长期向地主和放高利贷者借粮食和钱财。久而久之,贫农欠下的债务越来越多,无法还清,这使他们永远沦为地主的奴隶,被地主驱使,就像解放前的农奴一样没有自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张照片中,一位百姓高兴地拿着自己分到的农具。根据记载,到1952年底,除了少数地区外,其他地区均已完成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不仅摧毁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除了地主阶级,使中国三亿多农民拥有了土地、农具和牲畜,更让农民实现了当家做主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