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进勇深圳基建工程兵

▲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的李人林▲1941年李人林将军在抗日前线指挥战斗▲1941年李人林任新四军第五师第十三旅三十八团政委时与夫人、孩子及警卫员、战友合影▲1948年李人林邓启群夫妇与孩子战平在襄南根据地留影▲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党委第一次全会委员合影。(前排左三为李人林将军)

阅读提示:出生于湖北省天门市的李人林同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曾任基建工程兵主任(大军区正职)。战争年代,他长期任职于新四军第五师,是师长李先念手下的一员猛将。从红军时期的湘鄂西到抗战时期的豫鄂边,他一直在湖北和江汉平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英勇杀敌,血染疆场。中原突围后,他临危受命,率领孤军深入敌后,驰骋于大江南北,襄河两岸,创造了辉煌的战绩,受到中原局和党中央的赞赏。抗美援朝,他率47军英勇抗击美国侵略军,屡立战功,培育出全军学习的“一级爱民模范”、“特等功臣”罗盛教。胜利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军区炮兵和工交政治部、国家建委、基建工程兵等单位的领导岗位上,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特撰此文,深切缅怀李人林同志骁勇善战、功勋卓著的光辉一生。

01

满门英烈闹革命

1914年7月出生的李人林,六岁时父亲病故,母亲吴先英将他们兄弟姊妹四人抚养成人。大革命时期,吴先英担任区妇女协会主席。受母亲的影响,兄弟三人参加了黄潭一带的农民协会和儿童团组织。天北瓦庙集和九真张家场战斗最残酷最激烈时,吴先英根据天潜县委和天西区委安排,积极组织妇女踊跃参加支前活动,带头送饭菜到前线慰劳红军,抢救护理伤病员。战斗结束,她回乡筹措经费准备随部队撤离时,不料被反动清乡团捉住,关进黑牢,并被带到树林中当众吊打,要她交出地下组织及三个儿子的下落,她坚贞不屈,视死如归,最后被活活打死。

担任乡农会主席兼徐南乡组织委员的二哥李人慧随部转战沔阳新沟嘴一带,在一次战斗中牺牲;大哥李人敏参加党的地下组织,在沔阳毛嘴与出嫁的大姐一起从事秘密活动,后被敌人秘密杀害。家破人亡的血海深仇,使这个铮铮铁汉坚信:只有跟共产党革命到底,穷苦大众才能得解放。

1931年冬,李人林参加天汉县游击队,次年春在汈汊湖作战中负伤,住进了红军医院。养伤归队任天汉游击大队通讯员,于1932年9月编入贺炳炎襄北独立团特务排和红八师二十二团四连当战士。随部转战鄂西北和湘鄂川黔地区,193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班长、副排长、排长、副连长、连长和连指导员等职。1937年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02

开辟天汉扬威名

1939年6月,李人林从延安抗大毕业后,由中原局分配到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在“应抗”游击大队任政委,不久调任第四团队团长。按照支队司令员李先念指示,率领四团队开辟天汉湖区。

1939年8月至10月,他率部奔袭襄南汉阳蔡甸,直捣伪九十二师师部,活捉敌伪军100余人,缴枪80余支,击退1000多红枪会“神兵”的反扑,伤敌400余人。随后,部队转战襄北天汉湖区,在分水嘴杨业陂一带,端掉顽伪武装岑鹏部,活捉匪首岑鹏,俘敌300多人,拔除了钉子,天汉特委党组织的中心由襄南转入襄北天汉湖区,抗日武装在此扎住了脚跟。1940年初建立天汉地委,李人林兼任地委军事部长,队伍扩大到1200余人。

天门县委以天汉湖区为依托,在天东建立区委和联乡办事处政权,创建天西抗日根据地。1940年4月,李人林率四团队和谢威带领的汉川县政府国民自卫兵团,按地委指示前往马湾竹桥,对残害当地老百姓的土匪部队发动进攻,击毙击伤80余人,缴枪100多支,敌残部向襄南逃跑。此战打出了新四军的威风,天汉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得到巩固。参与指挥竹桥作战的谢威说:“这次战斗一战定天汉!”同时,率部乘胜开辟天西抗日根据地。

03

襄河南北当先锋

1942年夏秋,李人林调任第三(襄河)军分区参谋长,再次踏上他所熟悉的襄河地区。1943年4月,地委和军分区派李人林率十五旅第四十五团一个营,在襄南建立立足点,发展壮大根据地。他接受任务后分析了日伪顽分布情况,选择从泗港渡河进入江(陵)潜(江)边界地区,与那里的党组织取得联系,很快成立了中共襄南工委和指挥部,确立充分运用军事防御与政治瓦解相结合的方针,采取“贴烧饼”的战法,跳出日伪合围圈子,多次粉碎日伪“拉网式”扫荡,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首克金亦吾伪直属大队据点,长途奔袭日军新沟据点和监利县伪保安中队,回师江陵收编倪辑五部近300人枪,建立江陵县抗日民主政府;通过统战政策,策动伪军潜江特务团李正乾率1500余人投诚起义,充实扩大了抗日队伍,使指挥部由原一个多营扩大到三个团的武装。同年9月,襄河地委和第十五旅主力团队进入襄南,经过一年多的发展,消灭和瓦解日伪军近8000人,建立了襄南中心县委和6个县级党政军组织。接着派出部队进军江南,建立了石(首)公(安)华(容)等抗日根据地,战略包围武汉的任务基本实现。

▲1946年4月5日在应城杨家河陈家台参加鄂中地委扩大会议合影(第二排左起第三人为时任副政委的李人林)

1944年11月,襄南、襄北两个地委建立后,李人林调任襄北(第五)军分区参谋长。按照师长李先念的指示,肃清匪患,保证襄河南北到大悟山五师驻地交通运输线安全,巩固襄北襄西到天汉的联结线。李人林按计划对顽伪曹勖部所属几股新国军武装发动进攻。先后在天北团山、花台柳河以及京山永兴集歼敌800多人,消灭了顽匪,稳定了根据地社会秩序。1945年,李人林率部围困石家河伪军据点后,又率主力团队攻打吴刘新场伪军,采取围点打援迫使伪潘部一个中队投降,又分兵设伏打击县城日军增援中队。这次战斗是天门境内歼灭日伪军最多的一次,也是对日军的最后一仗。李人林的军事指挥才能,在襄河南北的抗战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04

解放江汉任驰骋

日本宣布投降后,李人林先后调任鄂中军分区司令员,鄂中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和江汉军区副政委。中原突围到达鄂西北地区任第四军分区司令员。不久,李人林受命以一个团的兵力组成中原军区江汉游击支队,由鄂西房县东渡襄河,转战荆钟、京山和天门多宝及京(山)应(城)随(县)边界地区。1947年1月21日(农历三十)在江陵郝穴智渡长江向武陵山区挺进,改部队番号为江南游击支队。从武当山到武陵山,李人林率部纵横驰骋,共作战110余次,歼敌2000余人,牵制敌正规军三个旅和豫鄂湘三省保安团共4万之众。在完成中央和中原局交给的这一战略牵制任务中,他总结的游击战争经验,受到中央重视,周恩来副主席指示批转给华东各敌后抗日游击部队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7年12月,李人林任江汉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再次作出挺进襄南、吸引牵制敌军的战略部署,率部从大悟山出发,直扑天门之皂市,然后从岳口渡河顺利占领潜江县城,先后扫清了沔阳、潜江、江陵等十余个敌乡保武装,直逼长江沿岸,给荆沙敌主力以极大的威慑,使军分区和各县指战员士气大振。1948年2月至10月,国民党驻武汉战区指挥官白崇禧发动了对江汉解放区四次大清剿和扫荡,李人林指挥部队采取内线防御,外线牵制运动作战,在运动战中寻机歼敌,歼敌近万人,取得反清剿斗争的胜利,使江汉军区战略包围武汉的任务得到实现。1949年2月,李人林调任独立旅旅长,参加指挥了荆门战役和花园战役,连续解放近十座县城。后调任独立二师政委兼恩施地委书记,参加领导了解放鄂西南一系列战役战斗,为湖北、湖南等地的解放作出了突出贡献。

05

战将功勋垂千古

1951年5月,时任湖北省军区政治部代理主任的李人林,调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四十七军政委,率部开赴朝鲜参加第五次战役,先后与美军王牌军骑兵第一师作战,五里亭反坦克作战以及秋季攻势。由于战功突出,受到了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和副司令员邓华的表扬。四十七军诞生了全军学习的“一级爱民模范”、“特等功臣”罗盛教。李人林被朝鲜人民共和国授予一级国旗勋章,为抗美援朝立下显赫战功。

▲1948年12月,襄南军分区科团干部欢送李人林调任独一旅旅长时合影。(前排左起:徐希、邓启群、李人林、罗通、郑怀远、张难;后排左起:王朝平、钟春林、许树庭、张水泉、郭伯诚、闫钧、方晶明、潘选才、张泽生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朝鲜回国后,李人林先后任华北军区、北京军区炮兵政委,1955年9月被授予炮兵少将,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为人民解放军炮兵建设奠定了基础。1964年8月调任中央工交政治部副主任,参与指导国家大庆油田、大连造船厂和鞍山钢铁公司等大型基础工业建设。“文革”时期遭受到严重冲击和迫害,他旗帜鲜明地同“四人帮”反党集团进行了坚决斗争。1973年出任国家测绘总局筹备组长,后兼任国家建委副主任,为创建测绘事业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1975年1月出任解放军基建工程兵办公室主任,1978年10月正式组建基建工程兵出任主任兼党委书记,为创建发展军队基建工程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晚年的李人林将军,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曾任全国政协第六、七届常委。他关心党和国家经济建设和军队建设,经常下基层调研指导工作,向上级部门领导反映情况,提出合理化改革意见。几次回湖北和家乡天门巡访,视察老区工农业生产和文化教育工作,参加地方党史座谈会,看望慰问老区群众,为天门建市牵线搭桥。1995年3月24日,一代名将李人林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逝世,享年81岁。按照将军骨灰回家乡安葬的遗愿,天门市委、市政府于同年8月28日,在黄潭镇幺屋台举行了骨灰安葬仪式。戎马一生、功勋卓著的李人林将军从此陪伴在母亲吴先英墓旁。

【本文由湖北省天门市委党史研究室 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集体撰稿,文章发表在湖北省《天门日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