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 中庸是成己成物之道

儒家的思想路线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推展过程。首要的任务是“修己”,孔子说:“君子之学为己,小人之学为人。”道德修养一定要从自己做起。《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尽己之性”和“尽人之性”还不是终极目标,最后还要达到“尽物之性”“参赞化育”。儒家不是出世的宗教,而是治世的政治哲学。所以“成己”之后还要“成物”。《中庸》用大量篇幅探讨了“文武之政”,都是“成物”之道。如“天下之达道五”“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等。中庸的这种把个人命运与社会及国家联系起来的思想正是儒家所倡导的“家国思想”,儒家把中庸看成个人理想抱负实现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注重在“修己”的基础上再“治国、平天下”,强调的是通往成功的内因。这一点非常重要,在现代管理中,企业家守住了这个内因,就践行了中庸思想,也就得到了通往成功的方法论,纵观历史,有许多企业家由于没有遵循这一原则而身败名裂的案例比比皆是。

中庸是儒家的重要道德准则,也是儒家所追求的为人处世的最高规范。“中庸”思想对古代儒家思想体系的完善和儒学教育的延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中”的解释大多认为是:不偏不倚、中度合节。“中” 字在先秦古籍中有三层含义:一是指中间或两者之间;二是指适宜、合适、合乎标准;三是指人心、内心的和谐境界。有人认为不偏不倚很容易,似乎“中庸”就是折中而已—— 有上下而必有中,有左右而必有中,有前后而必有中,这实际上是将“中”简单化了。其实,“中”既是内在的辩证规定,又是外在的超越性。“中”表征为一个恰切的“度”,是在面对复杂对象时精确把握事情的“分寸”。“中”强调的度既不能过(过分),又不能不及(达不到),这一合适的“度”非同小可, 不可小看。

人们在中庸之“庸”字的理解上更是见仁见智。“庸”一般解释为平常、日常。三国何晏将“庸”解释为“常行之常”,北宋程颐解释为“不易”,南宋朱熹则解释为“平常”“庸固是定理,若以为定理,则却不见那平常的意思”。汉代许慎认为:“庸者,用也。”用,就是践,是把握纷繁复杂的事情的度,并将这个度运用到生活与实践中。《尔雅·释诂上》认为:“庸,常也。”具体指常行常道。

中庸的中,是指遵守规矩,喜怒哀乐之未发也就是对自我的情绪、主观认识的控制和约束。中庸的庸,是指“常”或者 “用”。中庸的道理,一是不逾越规矩,二是不过度。中庸,并不是趋向平庸,平庸是指自我的放弃、不思考、不努力。中庸, 指的是不偏不倚,是一种自我觉察的方法,既不过分贪婪,也 不过分拘谨,该做的就做,知道进退,知道取舍,而不是任意 妄为,是经过充分思考后的正确分析和判断。

中庸的本意应为中道和常道,即日用常行之“礼”。中庸本质上不是一般的平庸平常,因为“中庸”是由“礼”转化而来, 是礼的理论化和哲学化。这种礼不是制度规章繁文缛节,而是从人的心理结构中透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对人的基本要求。这意味着,中庸不是平庸和放纵,也不是日常的放松和失度, 而是用更高的合于“礼”的要求来约束自己,使人不要去追求过多的外在物质附加物,也不要对人生做太多的欲望贪婪的“加法”,更不要往自己身上叠加过多的名誉、地位、财富, 否则就会沉重、痛苦、烦恼、焦虑。真实的人生应该把握合适的“度”,在做生命的“减法”中得其本真之“度”——做事需不偏不倚,不去做“怪力乱神”之事,依循正常平常的生活规律去做。王岳川教授认为“中庸”启示人们戒贪、戒躁、戒欲、戒满。戒除之后,人才是真人,才会成为守节持中、恒常有度 的君子。

孔子曾用“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来盛赞虞、舜的中庸之德,而“用其中于民”正是中庸之道的具体体现。处于两个极端的中间,在对立的两个极端之间寻求适中的解决方案,犹如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地达到适中,因为“过犹不及”,必然走向反面。将“庸”理解为恒常之用,正与孔子“中庸”本义一脉相承。实行“中庸”之道绝非易事。孔子曾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而且,行道之时又“不能期月守也”,真可谓难上加难。

总而言之,中庸之道是中国儒家思想很重要的修身处世理念。孔子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句话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自我教育的核心思想。中庸之道管理思想是中国管理哲学的核心,中国企业要想基业长青必须深刻地理解中国管理的中庸管理思想。传承是企业基业长青的基础,企业在传承的过程中不仅要将企业传给继任者,也要把中庸管理思想传下去,这样企业才能像法师旅馆一样传承 1300 年而不倒。

本文节选自段俊平先生国学管理经典著作《从卓越到中庸——中国化的管理智慧》

段俊平:著名国学专家、著名书法家、知名管理学者;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硕士;香港城市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北京大学访问学者;民建中央文化委委员;受聘于海内外多所大学,担任国学、书法及管理学教授。北京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东城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诗词学会副会长、京麓书院院长、爱维龙媒管理咨询集团首席专家及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