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农村稻麦收割时节都是大型收割机、拖拉机在脱粮运粮,连秸草也粉碎还田,再也看不到以前的刀割稻麦、脚踩脱粒、肩担粮草的场景了,曾经一头挑着养家糊口重担、一头挑着生活艰辛岁月的扁担,在浸透人们的汗水中走完了它的历程。它“退休”了,闲置在陈旧的农具堆中,蒙上了厚厚的尘埃。

扁担,据载有3000多年的历史。秦始皇筑长城,隋炀帝开挖大运河,用的都是扁担;农民起义的陈胜、吴广、李自成也用了扁担;更有朱德的扁担挑出了优良革命传统。
扁担,有木质的,也有竹制的,两端较窄薄,中间较宽厚,表面光滑平整,一般长5尺至6尺,宽2寸至2.5寸,厚不过0.6寸,两端还加上竹或木拽,以阻挡挑物绳索的滑落。
扁担,在农村曾经是广大农民群众维以生计的家什,过去一年四季甚至一天到晚不离肩,收种庄稼用扁担,挑柴拾草用扁担,挑河治水用扁担,运送物件用扁担……特别是自来水和煤气还没出现之前,农民每天都要靠扁担挑水担柴,维系生活。
扁担的使用,衡量着一个人的体力、耐力和巧力,记载着一个农民的一生辛劳。记得我所在的生产队交公粮、卖余粮那会儿,一个队二三十个男劳力,全凭一副肩膀、一根扁担,一趟趟地把粮食送到离队十几里的粮站。有一“挑担王”,一次挑300多斤,一人顶2人甚至3人,工分是全队的“王牌”。只见他的扁担,不仅比别人长尺把,而且又宽又厚,还多打上个“背子”,挑起来两头上下翘动,“吱呀吱呀”地响,一天挑下来还是乐欢欢的。
扁担用久会被磨得发亮,泛着光泽,就如古物件上的深沉颜色,向人们展示劳动的艰辛和自身的历史。然而,对初挑担子的人来说,哪怕只有几十斤,也简直如山重,不是撑不起来,就是走不开,或挑不远;挑了就发汗,不脱衣服又热,脱去上衣肩头又受磨;半天或一天挑下来,肩疼得不能摸,有时还红肿难忍,镜子一照,一层油皮都磨掉了,第二天不得不加“护肩”应付,甚至换工、歇工。厚实的肩膀挑弯了扁担,扁担也压弯了人们挺直的腰杆,辛勤的劳作与扁担结伴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