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年,曹操东征陶谦。

陈宫、张邈,趁机引吕布入兖州。兖州各郡县纷纷响应吕布,只有东阿、鄄城、东阿三县在荀彧、程昱的保护下继续忠于曹操。

曹操闻讯,立刻回师兖州。

归师途中,曹操嘲讽:吕布一旦得一州之地,没有进据东平,断绝亢父、泰山之道,乘险截击我们,反而据守濮阳,我就知他无能为也了!

如此,这又成为吕布“无英奇之略”、“有勇无谋”的又一铁证了。

其实,吕布缺少“英奇之略”,这一点确实没有冤枉他。不过,就事论事,吕布没有“据东平,断亢父泰山之道”,可不是吕布真的愚蠢到不通地理!

亢父、泰山之道

由于山脉、湖泊的阻隔,曹操要回兖州,只有两条通道。

南面,是亢父道。这也是当时曹操回兖州最直接的通道。

两千年已过,沧海变桑田,今天的人们从卫星地图上看不出特别的险阻。

不过,当年,这一带确实极为险要难行。

魏晋之际的阮籍曾形容:这里这块儿堵塞割据,那块儿隔断阻塞,分得狭窄拥挤,似乎一转身就会掉入雷泽,粉身碎骨。而在稍远的地方,东有金乡西有高平,大山高峻伟雄,深溪危险难测···

所以,当年苏秦曾称“车不得同轨,骑不得比行,百人守之,千人不得过”。

如果不走亢父,就要绕到泰山道。

山路曲折反复,直到了梁父才走出来。

因此,曹操要回来,“亢父主生,梁父主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吕布如果占据东平,则无论是阻击亢父方向还是泰山道方向都极为有利。

所以,曹操安全通过亢父回兖州,居然没有遭遇截击,才发出这样的嘲讽。

那么,吕布为何不用这样的方略呢?难道就蠢到这个地步了吗?

无人献此策

吕布是外地人,也不以都谋著称,不知此策不怪他。

可是,陈宫可是本地人士,又以多谋著称呀!

但是,史书记载了吕布不采纳陈宫许多策略,却在此没有记载陈宫献出此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也没有任何记载表明,兖州这些归附吕布的世家大族中,有人提出此策。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恐怕要从当时的形势说起了。

吕布的软肋

吕布袭兖州,大部分地区都响应,看起来气势汹汹。

然而,程昱却一眼看出了吕布的软肋:吕布不能服众。陈宫等人不过“以势假合,不能相君也”。

陈宫、张邈等人引吕布来兖州,不过是要“共牧”,并不愿意听从他调遣。

事实上,整个兖州之战期间,除到了最后陈宫与吕布合军作战外,基本上都是吕布率领本部兵马与曹操交战。

我们知道,吕布自逃离长安后,在入兖州前,一直都到处投奔,属于“流浪军”,规模很有限。

一般认为,吕布的军队,大约在万余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吕布可以扩军。

但是,扩军,需要钱粮、地盘。

地方大族引吕布前来,不是要分利益给吕布,而是要吕布占据曹操的直属区域。

而当时,曹操的直属区域,主要是老根据地东郡,以及曹操的鄄城一带。

鄄城等地没有拿下,吕布能够掌握的也就只有以濮阳为中心的东郡大部地区。

同样,由于鄄城等三县没有拿下,吕布也就无法同时兼顾东郡与东平!

三县的阻隔,使吕布难以兼顾东西

荀彧、程昱努力下,东阿、鄄城、范县三县仍然忠于曹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地图,我们就会发现,三县虽然不大,但恰好阻隔了东郡往东平国的通道,尤其水路通道。

吕布要从东郡到东平国,或者要南绕过巨野泽,或要北绕过黄河,都十分不便。

由于吕布的直属实力不足,显然只能二者选其一。

如果要占据东平,吕布就只能放弃自己唯一拿下的直属重镇濮阳。

吕布攻濮阳时,缴获了夏侯惇留在东郡的辎重物资,是比较利于经营、扩充实力的。

相比之下,东平一带,当时原本就不如濮阳为中心的地区发达,刚刚经历曹操与青州黄巾激战,破坏严重。

退一万步说,即或吕布两者都要,也很难将濮阳的物资运往东平。

所以,“据东平”,就要“弃东郡”,两者不可兼得。

那么,吕布能不能不顾一切的,放弃东郡,“据东平”呢?

同样由于三县没有拿下,这也需要巨大的勇气!

据东平,将陷入两面夹击的不利局面

吕布入兖州后,留守濮阳的夏侯惇听取荀彧主张,主动放弃濮阳。

尽管在撤军途中,夏侯惇与吕布作过一次交战,但吕布急于拿下濮阳,主动撤离,因此,夏侯惇军的主力没有受到太大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加上,荀彧、程昱等人在鄄城等地留下的力量,可以说,曹操的留守兵团,基本上是完好的。

程昱派出一支骑兵占据仓亭津渡口,就能阻击陈宫,使陈宫无法渡河攻击东阿。

显然,留守兵团虽然无力与吕布军进行正面野战,但在荀彧、程昱的指挥下,配合曹操军,两面夹击吕布,或者至少袭扰吕布军,都是有足够机会的。

军事特点,不利于据险而战

同时,以双方的兵种特点和指挥官的指挥风格,在亢父、泰山“乘险要我(曹操)”也并非有利。

险要地带作战,拼的是谁对地形熟悉,谁更擅长凭险作战。

吕布的直属部队,主要是并州骑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吕布的指挥特点,以善于指挥骑兵陷阵冲锋闻名。即便最后在白门楼被俘,他还曾建议:曹操统领步兵,我吕布替曹操统领骑兵,可以天下无敌。

险要难行的地形,并不适合骑兵作战,甚至是骑兵“当避之”的地形。

而且,吕布和并州军,都没有来过亢父,甚至没有在类似地形作战的经验。

相比之下,说起凭险要设伏用奇,则是曹操的特长。曹操战青州黄巾,“数设奇伏”。

对于这样的人,你要“乘险要我”,还不知道谁“要”谁呢。

同时,论对地形的熟悉,亢父道,曹操走过,他手下的青州兵更是走过不止一次,无论是曹操还是青州兵,对这一带的地形都很熟悉。

所以,“乘险要我(曹操)”,并不利于吕布发挥。

相比之下,退往濮阳及周边的平原地区,才是适合吕布驱驰的地方。

事实上,要不是曹操运气不错,濮阳城之战,吕布几乎要了曹操的命!

总体态势:大局

当然,如果只单纯谈论吕布和曹操,那就“格局小了”。

当时的大势,还是联盟与联盟之间的战争。

袁绍与曹操,背靠背,加上荆州刘表,结成是联盟关系。袁术、公孙瓒、陶谦,也是联盟关系。两个联盟之间相互争斗。

此时,虽然曹操与袁绍已经在一些问题上出现了裂痕,但总体上,曹操仍然是依附于袁绍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对于罗夫、袁术、田楷、陶谦的作战中,袁绍、曹操多次联合作战。

正如一年前抵抗袁术作战中,袁绍与曹操合兵南下一样,吕布完全有理由认为袁绍将干涉兖州之战。

何况,吕布、张邈,都与袁绍不共戴天。

吕布此前替袁绍效力过,多有战功,但结果差点被袁绍杀掉了,好不容易逃出来,算是死仇了。

张邈就更不必说了。张邈背叛曹操,很大原因就是袁绍要曹操杀掉张邈,曹操不愿意,但张邈还是心不自安。

显然,袁绍是绝不可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后背——兖州,姓吕的。

袁绍出兵干涉,几乎是必然的事情!

既然如此,吕布、陈宫定计的立足点,就是要立足于同时与袁绍、曹操开战。鉴于兖州大部已经归顺吕布,则主要的敌人是袁绍!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据东平是非常危险的。

袁绍只需要派兵从三县控制的区域渡河,则直插吕布侧后,吕布将陷入腹背受敌,且周旋空间有限的危险处境。

相比之下,退屯濮阳,北连陈宫,南连张邈,侧背与河内张扬交好,一起对抗袁绍、曹操联盟,是更为稳妥的办法。

英奇之略:大才之失

如上所说,吕布不“据东平,断亢父泰山之道”,并非毫无道理。

然而,曹操说,吕布不能如此做,“知其无能为也”,也绝不只是困境中鼓舞士气的“望梅止渴”。

此事,确实是吕布“无英奇之略”的表现。

上面所有的分析,都有一个前提:在兖州,吕布所依仗的,主要是自己的嫡系力量。

如果吕布能够获得兖州大族,甚至袁术等政治盟友的支持的话,是完全可以调兵“据东平,断亢父、泰山之道”的。

三县隔绝东郡到东平水道,但定陶、陈留仍可支持钱粮,作好补给。

吕布的并州骑兵不适合山险沼泽之地作战,但张邈、陈宫的部队是有能力这么做的。

袁绍能够支持曹操,但吕布也能获得袁术、公孙瓒、陶谦这些政治盟友的呼应。尤其是公孙瓒,界桥之战虽败,但仍然保有强大实力,能够牵制住袁绍。

然而,遗憾的是,曹操获得了袁绍不少支持,而吕布,则几乎没有从政治盟友处获得任何支持!

所以,曹操见吕布退守濮阳,说“知其无能为也”,并不是嘲笑吕布见识不足。

更重要的是,此事背后,反映出的问题,比一次军事战略失误更为“底层”,更具有决定性。

那就是:吕布既不能整合在兖州的大族,也无法从盟友处获得任何支持。看起来据一州之地,所依仗的力量,不过仍然是东奔西走的并州骑兵。

既不能内结英雄,又不能外结强援,治内、伐交都有严重的问题。

如此,曹操知其无能为也,指的不是一次军事部署的失误,而指的是吕布的综合能力。

说到底,吕布,还是没有英奇之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