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辽宁省委网信办组织数字乡村建设调研采访团赴鞍山市采风。在这个以钢铁制造闻名全国的重工业城市里,一个富有传奇色彩,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发展之路的小镇吸引了采访团的目光——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脚步,40多年的时间里,她从一个普通关外小镇变成了享誉全国的商贸名镇,成为东三省服装集散中心,从自发的“马路市场”发展成全国数一数二的服装市场……这就是海城西柳,一个不断创造衣饰“神话”的辽宁小镇,开国上将吕正操曾为其题字“衣饰天下”。

思变:“裤子风潮”是偶然,也是必然

40多年前,西柳农民丁其山不会想到,自己卖出的两条裤子会成为日后西柳服装巨大市场的开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柳服装市场第一人丁其山

1978年春天,西柳公社东柳村庄稼汉丁其山请乡亲帮忙打井时发生了意外,为了赔偿死伤人员家属,丁其山不得不卖掉家中仅有的三间房,带着全家人住进了大车棚,生活日渐窘迫。一天,丁其山揣着家里仅剩的18元钱走进商店,想给孩子买一条过年穿的裤子。可他发现,买一条裤子要花16元钱,如果买同样的布料自己做,这些钱可以做成两条裤子。于是,丁其山花了17元1角6分买来布料,做成了两条款式新颖的“的确良”裤子。没成想,裤子刚做好就被串门的邻居买走了。就在这一买一卖中,丁其山赚了4元钱。两条裤子让丁其山看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于是,他发动家里人一起做裤子拿到周围的村去卖……到年底,丁其山家便重新盖起了三间新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允亮(海城市委宣传部提供)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

丁其山做裤子致富的消息很快在东柳村传开了,“做裤子,卖裤子”的“裤子风潮”在西柳大地悄然涌起。老商户方允亮就是在这个时候“加入”的,“我家有7个兄弟姐妹,父母微薄的工分养活不了一大家子人,生活困难,吃不饱穿不暖,那时候几乎家家都穿带补丁的衣服,吃的也是苞米面为主。”方允亮回忆说,“后来听说东柳村有个丁其山做裤子挣到了钱,我就动了心,也开始做裤子、卖裤子。”

随着做裤子的人越来越多,1981年入冬后,卖裤子的人群自发组建了集市,两块砖头占地,一块包袱皮摊开就成了摊位……西柳服装市场的雏形就此形成,西柳服装产业的“传奇”也从此拉开了帷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柳人做裤子时用的缝纫机

笃行:乘改革开放春风,驶上发展快车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西柳服装产业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迅速发展壮大——海城被辽宁省委确定为“全省首批综合改革试点县”,海城县委适时推出了海城改革开放20条政策措施,并提出“货不分南北,人不分公私,要物畅其流,财达三江”的新理念。思想的解放让西柳人放开了手脚,经营的产品从裤子扩展到面料、童装、床品和辅料,西柳服装辐射的范围开始走出东北三省,受到西部和南方省市的青睐,形成了以裤装、棉服、大码女装、童装为主打产品的区域特色产业集群。

从此之后,中国服装市场的版图上有了西柳的名字。

1984年6月,西柳裤子市场经扩建后正式定名为西柳服装市场;1995年,西柳服装市场年交易额实现121.5亿元,实现税收3042万元;2010年3月,西柳商贸城建成运营;2016年9月28日,西柳义乌小商品城一期建成启动……

西柳,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向新:线上+线下,路子越走越宽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柳电商基地内正在进行线上销售

在数字经济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敢为人先、敢闯敢拼的西柳人拥有了自己的电商产业园——西柳商贸城里的经营者们化身主播,运用直播进行线上销售。方家店铺内,方允亮依然热情地招待着几位老顾客,儿子方鸿昌则负责网络销售,“现在电商供货量已经超过了销售额的20%。”方允亮说。目前,西柳本土电商企业达到6300多家, 有30多名粉丝50万以上的“网红”在线上推介西柳商品。截止今年10月末,西柳电商交易额155.4亿元,同比增长52%。作为一个市场集群,西柳的服装产业发展走出了线上+线下的宽阔路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柳商贸城

从风餐露宿的集市摊位,到遮风挡雨的室内商城;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到纵横商海的生意人;从实体店铺到互联网……西柳,追随着时代的车轮,一路奔跑,一路超越;不断突破,不断蝶变,昔日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乡村变成了享誉华夏的商贸名镇。近年来,西柳镇激活数字经济新引擎,电商产业异军突起,西柳人正向着打造千亿级专业市场集群的目标奋力跃进,在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的浪潮中继续书写着新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