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知道自己或者孩子得了糖尿病,我们是不是会感到非常焦虑,以下几个焦虑误区看看你中招没。

第一,以为自己病入膏肓。检测血糖,发现自己血糖值到了8.0或者十几点,觉得自己已经无可救药了,一辈子都要受糖尿病影响了。其实很多人还只是糖尿病前期,还没有达到严重到让你生活失去光彩的地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觉得自己血糖高了,碳水就不能碰了。当看到需要控制饮食时,低碳、生酮、轻断食,就开始盲目跟上。结果吃了几个月,发现空腹血糖反而越来越高了,一旦又开始吃碳水,血糖直接反弹,就更不敢吃了,陷入焦虑的循环。

第三,每吃一样东西都要精准到某个克数。精准计算每个食物的克数,多吃一口饭就觉得血糖要飙升了,其实这是完全没必要的,还会加重自己的心理负担。

第四,特别希望找到一个“特效药”。当我们生病的时候,都特别理想化地希望找到一颗灵丹妙药,吃完就能好。但是我们要认清的是,糖尿病是慢性病,是长期的不良习惯积累出来的,说明身体已经出现问题了,要想“逆转”,首先就得先从我们的生活习惯改变,调整心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坚持锻炼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五,时刻关注血糖变化,纠结数据。有的糖友为了能够时刻关注到自己的血糖数值,就常年佩戴动态血糖仪,还有的糖友甚至买了三四个指尖血糖仪,每次测量,都是好几个指尖血糖仪一起对比,就怕测出来的血糖值不够精准。血糖数值一有波动,就非常的焦虑。

第六,喜欢和其他糖友比较。有的患者每次测完血糖都要和其他糖友对比一下,但是每个人的身体情况都不一样,胰岛功能分泌能力也不一样,不仅没有可比性,还会增加自己的焦虑感。

第七,偶尔血糖表现好,就以为是真的逆转了。当看到连续几天血糖都控制的比较好,就自我感觉逆转了,然后就不再控制饮食,放纵的去大吃大喝,以致于血糖值飙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八,过量的运动。听到医生的建议运动可以降血糖,就把运动当救命稻草,开始大量运动。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可以降血糖,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强度也要根据病情来设定,否则过量的运动,可能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危险。

第九,出现并发症了,先放弃,后放纵。一旦有并发症就觉得自己没救了,自暴自弃,开始放弃控制,随意吃东西。这是特别不提倡的。虽然已经出现了并发症,但只要我们把血糖控制好了,体质调节好了,是可以预防并发症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糖尿病,合理控制饮食,定期监测血糖,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调整心态,远离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