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大意失荆州”,是指蜀汉荆州主将关羽趁曹军主力东调淮南抵御孙权之机,突然打响了三国史上著名的襄樊战役,他挥军大举压上,全力进攻被曹军占据的荆北重镇襄阳、樊城,对后方疏于防范,被心怀鬼胎的盟友孙权、吕蒙偷袭身后,从而兵败身亡,还丧失了战略重地荆州。

《三国志》记载,建安十九年(214)刘备命关羽“都督荆州事”,即担任荆州总督,全权掌管整个荆州(今湖北、湖南)的军政要务。关羽在任期间,在军事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说,关羽坐镇荆州时主持荆州治所江陵城的修缮工程,类似于今天的旧城改造,将遭受战乱而残损的旧城修复一新并向南扩建、延伸了近一倍的面积,还在新旧城之间加筑了一道高耸的城墙以增强防御,他率数万将士及眷属驻守在城防坚固的江陵城内。

关羽镇守荆州以来屡立奇功,将这片战略要地守得是水泼不进,使对手无机可乘。此前刘备、诸葛亮先后各率数万军队西入巴蜀,使荆州的兵力明显削弱。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奉命留守的关羽招兵买马,扩军备战,打造出一支能攻善守的精锐之师。关羽把对魏作战的防线往北推进了数百里,直逼由魏军占据的襄阳城下 ,而且利用水师控住了汉水航路,迫使曹魏镇守襄樊的主将曹仁将治所撤到汉水北岸的樊城。关羽还趁魏军主力东调之机打响了襄樊之战(亦称荆州战役),利用天降大雨汉水暴涨的有利时机擒于禁、斩庞德,迫降于禁所率的精锐“七军”,一时间威震华夏,唬的曹操竟欲迁都以避其锋芒。这些事件表明关羽极具军事才能,能独当一面,在训练军队和指挥作战方面卓有成效,堪称战功赫赫。

但是人就有缺点 。义薄云天、武功盖世的关二爷也不能免俗。作为荆州的最高军政长官,关羽的政治眼光和行政管理能力还相当欠缺。《三国志》说“(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就是对军中将士非常体恤和优待,而对当地的士绅却相当傲慢,甚至有些藐视。 这些颇有势力的文人士大夫很多都出任了荆州地区的郡县官吏,对关羽控制、治理荆州必会产生消极影响。后来关羽大举挥军北上,被吴将吕蒙偷袭背后,这些人又大都迅速改换门庭投靠了孙吴,很少有忠于蜀汉,誓死不降的。这和关羽平时傲世轻物、蔑视官绅的态度有莫大关联。譬如孟达在写给刘备的《辞先主表》中就指出:

“荆州覆败,大臣失节,百无一还”。

关羽麾下有两个重要将领:驻守江陵的南郡太守糜芳,驻守公安的将军傅士仁,这两人都和顶头上司关羽关系不睦,甚至有些紧张,他俩很怨恨关羽对他们的轻蔑态度,又对骄横跋扈的关羽畏之如虎,彼此矛盾很深。

襄樊战役打响后,关羽大举压上,留守后方的糜芳、傅士仁又因为粮草军需未能及时输送到前线而引起关于愤怒,扬言回师后要严惩二人,使二人更惶恐不安,在吕蒙出奇兵偷袭荆州时放弃抵抗,献出江陵、公安两座荆州重镇投降了吕蒙,致使关羽被断绝了后路,进退失据,因留在江陵的眷属被吴军俘虏,数万将士军心涣散,相率逃亡 ,局面遂变得更加无法收拾。

另外关羽傲慢自大,眼光短浅,不谙外交策略, 对待盟友东吴一贯态度豪横,毫无礼仪,由此刺激和助长了孙权的敌意。

史载,孙权为了巩固和刘备的盟友关系,曾派使者赴荆州为自己的儿子求娶关羽的女儿,关羽若不同意大可婉言谢绝,以保全孙权的面子,谁知他竟不顾外交礼仪,当场断然拒绝,并且出言不逊“辱骂其使,不许婚”,使孙权恼羞成怒 。此举也对孙刘联盟造成不可逆的不利影响。

荆州战役打响后,关羽利用天降豪雨,水淹七军,俘虏了于禁部3万精兵,以至军中乏粮。为了解决前线将士以及3万曹魏俘虏的口粮难题,关羽竟派兵将吴军囤积在湘关的军粮抢掠一空,致使吴蜀两国的矛盾瞬间被激化,也给孙权提供了出兵偷袭荆州的理由和口实。孙权得知后当即令吕蒙、陆逊率军渡江袭击荆州。

关羽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但他或许过于自信,警惕性不高,瞧不起替代吕蒙(诡计)驻守两国边境的吴将陆逊,认为他是个年轻书生,没见过阵仗,轻易被吕蒙诈病和陆逊来信中的极力恭维所欺骗,遂放心大胆将沿江设防的军队悉数调往前线,致使后方空虚,使吕蒙的偷袭顺利成功。

关羽水淹七军大获全胜后 ,开始全力进攻樊城、襄阳,曹操抽调了屯住附近的魏军前往救援,局势已经逆转,变为曹强关弱,关羽却不能审时度势,因敌而变,及时回撤,甚至在看到曹操采纳董昭离间之计、故意派人送来孙权乞降、并承诺派兵偷袭荆州的书信后,仍然首鼠两端,犹豫不决,不肯或不舍撤军,以至贻误了稍纵即逝的宝贵军机。结果被曹魏名将徐晃所率的援军击败,陷入进退两难、孤立无援的绝境。

综上所述,关羽身为三国时期英雄榜上居于前列的一代骁将,却在行政管理、对外交往、军事谋略等方面都犯有严重错误,遂使荆州被东吴轻易袭夺,属于主政荆州的关二爷严重失职。身为荆州最高长官,他身负守土之责,责无旁贷,确实辜负了刘备对他的信任与重托。不过,关羽只是一介武夫,骁勇绝伦,率军上阵与敌军厮杀、斩将搴旗是其所长,而登高望远、运筹帷幄、处理繁杂政务和外交联络都是他的短板,因此不具备总揽荆州军政要务的才能,刘备素有识人之能,在这事上却看走眼了,派关羽“都督荆州事” 可以说是刘备用人的一大失误,最终造成了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永远失去了对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的荆州的控制权。

史载,足智多谋的庞统死于落凤坡后,刘备急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率援军入蜀助战,令关羽留守荆州,这项人事安排引发后世史家的诸多质疑、非议,人们大都认为这是战略上的一次重大失误(铁马原创首发,严禁剽窃、搬运)。因为益州牧刘璋为人仁懦,见事迟缓,实在算不得强劲对手,刘备却把荆州的大部分文武精英悉数调往西川助攻成都,只留下骁勇寡谋的关羽,甚至在其身边都没有安排一个多谋善断的靠谱助手,很显然,性格傲慢、骄横跋扈的关羽是难以挑起这副重担的。而被刘备抽走的赵云则是谋勇兼具、性格温和、能攻善守之将,让他守荆州似乎比关羽更稳妥,即使随刘备攻蜀的魏延也比关羽更善守,且更有智谋...... 赵云、魏延配上诸葛亮,似乎才是镇守荆州的最佳人选。而增援刘备派张飞、刘封等足矣。

明末清初大儒王夫之在《读通鉴论》就曾说:“关羽,是个可堪大用的将才,没有使用关羽的长处而致使他败亡的原因,是刘备对他的娇宠与偏爱,这不是驾驭、管理部将的正确方法(译义非原文)”。王船山认为,正确的安排应该是调关羽率军溯江西上增援刘备,让诸葛亮和张飞、赵云留守荆州,凭张飞和赵云的勇猛,诸葛亮出神入化的智谋,定能对付咄咄逼人的曹操和觊觎荆州的孙权,稳稳地守牢荆州。而夺取西川的任务已经完成大半,刘备、法正,加上已经归附的马超和溯江西援的关羽,很快就能袭夺全蜀乃至汉中,对付刘璋这类人这绝不是啥难题。

当时东吴和刘备集团的关系是貌合神离,荆州对于刘备、孙权来说都很重要,又处于孙刘两大势力的交界之处,所以挑选镇守该地的最高军政长官人选必须要小心谨慎,以维护联吴抗魏关系为首要任务,尽量不要撕破脸刀兵相向、反目成仇。诸葛亮是孙吴联盟的首创者之一(另一为鲁肃),素来善于外交,为人又心细如发,精明审慎,有高人一筹的战略眼光和大局意识,实际上他才是镇守荆州的最合适人选了。遗憾的是刘备没有看清这个重要问题,又有些疑心过重,猜忌诸葛。

对这一点,明末大儒船山先生看得很清楚。他说刘备之所以让关羽留镇荆州,主要是“以羽之可信而有勇”,意思是关羽勇冠三军,且追随刘备艰难创业,在政治上能经得起考验,更受信任,因此舍诸葛而用关羽。对此,曹魏战略大师刘晔也看得很清楚:

“且关羽与(刘)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 ” 。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关羽对东吴的态度一向强硬,与刘备的外交主张保持一致。诸葛亮则力主联吴抗曹,与孙权交好,他的兄长诸葛瑾又在东吴做高官,因此刘备担心诸葛亮怀有私心,对孙吴态度软弱、绥靖,会对孙权做过多让步,不符合自己的愿景,损害自己的利益。王夫之也在著述中说:

“疑武侯之交固于吴,而不足以快己之志也”。

如果说当初刘备伐益州时让诸葛亮留守荆州是因为有关、张、赵和义子刘封等众多心腹在旁牵制,还可以放心的话,那么现在抽调几位亲信武将入蜀为援,若继续留诸葛亮主政荆州,则顾忌他一人独断、权力过大而无法有效地监控,再对吴交往时可能会损害自己的利益,甚至怀疑他可能会投奔孙权、与兄长共辅孙吴的可能。王夫之认为诸葛亮的忠心可鉴日月,刘备此举是个巨大的败笔,反映出他对诸葛亮不如关羽那般信任,甚至比不上孙权对诸葛瑾的信之不疑。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

“先主之信(诸葛)武侯也,不如信(关)羽,明矣”。

又论及刘备:

“其信公(诸葛公)也,不如信羽,而且不如孙权之信子瑜(诸葛瑾字)也。疑(诸葛)公交吴之深,而并疑其与子瑜(诸葛瑾)之合”。

刘备因猜疑而做出的人事部署很快显出负面效应,诸葛亮离开后,吴、蜀在荆州出现了多次冲突 ,甚至相互敌视,幸亏有鲁肃居中周旋、调停,才不至于反目成仇。

但很快双方开始了对荆南三郡(长沙、零陵、桂阳)的争夺,双方撕破脸大打出手,蜀汉在外交和军事上均遭失败,结果刘备被迫割地求和,不久又失去了整个荆州。正如当代学者冯文广所说:

“诸葛亮镇守荆州两年,吴蜀相安无事,荆州战场亦无战事,亮一入川(关羽镇守),吕蒙就袭夺了三郡”。 正是由于刘备猜疑诸葛亮,安排与其恩同父子、笃信不疑的关羽镇守荆州,也是用人失误,这才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也使北伐中原、匡扶汉室的大业变得困难重重、几无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