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南卫辉徐世昌家祠

回到河南,袁世凯没有回项城老家,而是在彰德购得私宅一处,作为安身之所。因新宅正在施工扩建,袁氏一家暂于卫辉府汲县小住。卫辉是徐世昌的老家,民国年间,退休后的老徐一度在此居住,今天卫辉市区还有保存完好的“徐世昌家祠”

袁氏私宅在彰德府北关,大致位于今天河南安阳的洹水北岸,袁世凯为这片园林取名“洹上村”。这里原属一位名唤何炳莹的天津盐商,此人是袁世凯的亲家,袁膝下第四子克端,正是娶何女为妻。

袁暂住卫辉期间,亲家何炳莹前来探访,老袁觉得卫宅“居近市靡,颇嫌嚣杂”,“庐舍狭隘,水土又劣”,他的七太太又在此病故,遂有搬迁之意。恰好何氏在彰德有一处别墅,提出相赠,袁坚持以市价购买下来。别墅原有一百多公顷,袁氏买下后在原有基础上扩建改造,派袁克定亲自督工,最终总规模达三百余公顷,逾四千五百亩土地,是原来的两倍之多,可见恢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洹上村地址

袁世凯选择在彰德“养疴”,主要考虑的是地理因素。河南地居中原,虽有交通之便,他的老家项城却稍嫌闭塞,地处豫省东南,距京师甚远,又没有铁路,行动联络极为不便。彰德就不一样了,你袁世凯说回河南老家,而河南离京最近的便是彰德,省土的最北端,京汉铁路和东西动脉的交会之地,西眺陕甘,北望京师,可谓交通要冲;与袁氏的发迹地直隶更是近在咫尺,一旦事态有变,便可伺时而动,决胜千里。1906年清廷在这里举行“彰德秋操”,袁时任阅操大臣,缘分已经注定。

洹上村前临洹水,右拥太行,东有袁氏后来的长眠之地袁林,西有京汉铁路经此路过。为图交通之便,铁路部门还为袁世凯特设了一个火车站点,命名洹上村。袁氏病逝后,北洋政府为示纪念,在站点建碑亭一座,亭中置有赑屃,背上立一石碑,上镌“袁世凯大总统”字样。

如果让老袁再找一个不回项城的理由,就要说到他不堪回首的伤心家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洹上村一景(效果图)

1901年6月,袁世凯的生母刘氏病逝于济南。时值辛丑谈判,袁也忙于山东政务,两次上奏清廷回籍守制三年,均被慈禧否决,他便先让世廉、世辅抚母柩回籍。直到翌年夏天,国势有所缓和,袁又升任直隶总督,遂第三次请奏返籍葬亲,慈禧才准他百天丧假,回乡行孝。刘氏此前被追封为一品诰命,获慈禧亲赐祭坛,此次回籍,又有袁总督仪仗带路,河南巡抚派专人陪同,场面之宏大可谓空前。

回到项城老家,尴尬来了,袁世凯同父异母的二哥袁世敦以嫡子身份,坚决不让刘氏的灵柩葬入袁家祖坟,和袁保中合葬更是免谈。袁位高权重,但遇到家事,也是一点辙没有,只因眼前这个人是所谓的正室所生。他不知道,袁二哥其实还对他心怀怨恨。当初山东闹义和团,袁世敦连同平原县县长蒋楷被革职,他这个弟弟不但没帮上什么忙,自己还因为与他的关系招来更多不忿,最后被朝廷逐出山东。官场上你大权在握,今天放到家里,都是我说了算,袁世敦终于在弟弟面前找到一点自豪感。袁想尽各种办法,还是行不通,忍无可忍,只好命左右强行开道——不是去祖坟,而是另置土地,作为生母刘氏的墓茔。从此,袁氏两兄弟的关系陷入冰点,直到袁世凯去世,都没再踏入项城老家一步。

1909年6月,洹上别墅扩建工程陆续完工。袁世凯为这座庞大的庄园取名“养寿园”,两栋主体建筑为“养寿堂”和“谦益堂”,“养寿”和“谦益”两幅字是他五十大寿时,慈禧亲笔御赐。按照清例,大臣年届六十朝廷才会赐寿,但1908年袁世凯年方五十,确切地说是四十九周岁,慈禧即亲笔赐寿,可见帘眷之隆。然而,老袁以此为别墅命名的真正原因,更多考虑的是自我保护,有慈禧太后的御赐墨宝在,等于悬挂了一块免死金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洹上村“养寿园”

尽管几十年后证明,这片建筑是豆腐渣工程,方梁也是承包商用木板包裹又细又弯、带着树皮的木材冒充,但袁世凯还是下了很大心血。当地百姓回忆,老袁经常坐着四人肩扛的太师椅视察工地,以当时的情况看,他对后来的东山再起并无预料,至少是没有把握。

洹上村由住宅区、花园、卫队营房和种植养殖基地等部分构成,房屋二百多间,四周有高七米、厚一米五的城墙围绕,城墙四角分别建有两层碉楼,由当地政府调驻两营士兵护卫,可见袁对安全的重视程度。

没有了安全顾虑,袁命佣人在种植园种上蔬菜和水果,在养殖园饲养家禽家畜,还专门到南方雇人养蚕缫丝,以备日常家用,也能享受一些难得的生活乐趣。有了生活必备品,老袁还让一个姓葛的家丁每天到彰德城内采购生活用品,彰德没有的,每个月定期到天津、上海采购。有这样一套完备的生产线和采购人员的定期补缺,袁氏一家几乎足不出户。至于接受报馆采访,老袁回来时就说了,一概拒绝。

洹上村内有诸多建筑景点,名称、题字多出自“民国四公子”之一袁克文之手。此外,园林还引进一些现代配套设施,如自来水、电灯之类。庄园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设计精致,品位高雅,同时汲取西方理念,将中西文化巧妙融合,可谓近代建筑科学与中国传统审美的智慧结晶,更像是一座矗立在洹水之畔的北方城堡,可与南方的苏州园林相得益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澄澹榭。额书有“澄澹”二字,联曰:“芳沼拂席,垂檐带空”,为袁克文所书。周围植有花竹,侧有高石泻泉,潺潺流水,堪称皇家园林

可惜,当时的国情并不允许这样一片建筑存在。继1924年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后,三年后的1927年,这位北洋系老旅长又瞄准了洹上村,一声令下抄了老领导的家,袁家人被赶出、房屋被当作“袁氏逆产”充公不说,冯玉祥还将园内文物以每件一元的价格拿到省会开封贱卖,之后在洹上村建起了彰德高级中学,即后来的河南省立第二高级中学。老袁办了一辈子教育,最后也“被”发挥了一把余热,若他泉下有知,不知该是欣慰还是心酸。

1938年,日军占领华北,在附近修建军用机场,洹上村进一步遭到毁损。

解放战争期间,国军驻扎于此,炮火之下,洹上村再次遭到致命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举国淹没在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洹上村仅存的残垣断壁被搬运到安阳城内,成了文化宫和公园等工程项目的砖瓦。至此,风光一时的洹上村销声匿迹。

从一座规模宏大(占地面积相当于57个拙政园)的庄园到被夷为平地,前后仅四十年。可以说,昙花一现是袁氏个人政治高峰的写照,也是历史和时代的折射,更是洹上村的宿命。历史就是这么残酷。

一切都没有永恒,永恒的只有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