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第一场雪比2022年来的早了一些,雪花覆盖了喧嚣与现代化的城市轮廓,大同就变成了平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平城的雪从浩荡北魏而来,北魏初期都于平城,平城偏北地寒,孝文时大臣王肃曾作《悲平城》诗,“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书》中多次描写了平城的大雪,“世祖始光二年(425年)十月,大雪数尺”,“真君八年(447年)五月,北镇寒雪,人畜冻死”,“高祖太和四年(480年)九月甲子朔,京师大风,雨雪三尺”,尔后孝文帝迁都洛阳,他是否还会想起那年冬天的大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瑞雪能预兆丰年,北魏时期从事农业的人们早已发现这一秘密,《齐民要术·种穀》中言:“雪汁者,五穀之精也,使稼耐旱。常以冬藏雪汁,器盛,埋於地中。治种如此,则常倍收”,《齐民要术·种瓜》:“冬月大雪时,速并力推雪于坑上为大堆……常有润泽,旱亦无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距大同市博物馆五公里左右的石家寨村曾为司马金龙(?~484年)长眠之地,彼时的这里还为一片荒芜,这样的雪景他是否看过了一千五百多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寒地冻,今天的我们有军大衣,北魏人靠什么御寒呢?不怕,他们有风帽、长袍、靴子,还有裤褶,通通穿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风帽仪卫俑 司马金龙夫妇墓出土

头戴圆顶风帽,身穿绘有虎斑的长袍,似虎皮风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骑俑 司马金龙夫妇墓出土

头戴鸡冠形垂裙帽,身穿交领长褶,下着裤,足蹬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彩绘男女侍俑 2000年大同市雁北师院北魏墓出土

着襦裙的女俑和着裤褶、足蹬黑色靴子的男俑。

来源:大同市博物馆、山西文旅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