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中国角“讲述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故事暨全球低碳城市和城市群气候治理”主题边会近日在阿联酋迪拜成功举办。边会由中国环境出版集团、中山大学、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联合主办,《环境保护》杂志社、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省绿色低碳发展专业委员会承办。边会现场展示了代表性省市应对气候变化优秀案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应对气候变化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湖南省湘潭市始终坚持扎实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和“双碳”工作。2017年,湘潭市获批国家第三批低碳试点城市。2022年,湘潭市成功申报为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通过试点建设提出探索老工业基地城市低碳转型示范的创新举措,充分调动各类资本提供服务,合力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双碳”工作取得良好开局和积极成效。

“湘潭样板”取得成效

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2020—2022年,碳排放总量增长3.01%。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由1.504吨/万元降至1.374吨/万元,下降8.64%。湘潭市注重能源结构调整与节能提效,“十三五”期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9.8%,圆满完成了“十三五”能耗下降17%、增量控制在160万吨标准煤以内的考核目标。2021年,湘潭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3.66%,顺利完成了湖南省下达的16%(年均3.43%)的下降目标。在2023年全国低碳日发布的《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进展评估报告》中,湘潭与北京、深圳、成都等40座城市评估结果为优良。

显著提升气候资金投入

有效引导130亿元资金投入到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0万吨。其中包括绿色低碳转型资金80亿元、新能源项目建设资金46亿元和适应气候变化资金10亿元。截至9月末,绿色贷款余额346.6亿元,同比增长26.96%,较年初新增57.98亿元。通过各种探索与尝试,湘潭市已在气候投融资方面走在了湖南省前列。

推动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

湘潭市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2个、国家级工业绿色示范企业1家、国家级绿色工厂13家,推出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18种,并推动裕能、崇德两家新能源企业成功上市。此外,威胜电气、华夏特变和高瑞电源等一批优质新能源企业已正式启动上市工作,促进了湘潭市低碳产业的长足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造低碳交通体系“新引擎”

湘潭市城市公交线路从10年前的58条增加至如今的90条,公共汽车数量从989台增至1365台,清洁能源率达100%。新增出租车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车,逐步淘汰燃油出租车,目前新能源出租车占比过半。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从1155万吨跃升至2046万吨,水路货物周转量从26.395亿吨提升至31.6205亿吨,水路旅客运输周转量和水路货运周转量增速均位居湖南省第二。湘潭市通过实施一系列举措,发展为全国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

“湘潭样板”的实践经验

顶层规划设计先行

湘潭市成立以常务副市长为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低碳城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湘潭市低碳城市试点实施方案》,印发《湘潭市低碳发展规划(2018—2030年)》和《湘潭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湘潭市碳达峰路线图。

全面践行低碳转型

(1)推进能源结构优化

湘潭市大力开发风电、光伏、生物质等资源,新能源发电项目加速推进,湘乡市、湘潭县垃圾焚烧发电厂、湘乡市梅桥、褒忠山风电场竣工投入使用,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实现了零的突破,获评全国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城市。以国家开展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工程为契机,统筹开展以屋顶分布式光伏为主的光储资源一体化开发利用工程。目前,已投产并网的风电项目5个,总装机容量23.96万千瓦;已投产并网的集中式光伏项目2个,装机容量7万千瓦;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99个,装机容量4.3万千瓦;水电装机容量为4.9万千瓦;生物质装机容量2.4万千瓦,城乡生活垃圾全量焚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推进老工业基地城市低碳转型

湘潭竹埠港通过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在全国率先探索重金属污染治理PPP模式,第三方环境治理成为国家试点,取得良好成效。一方面,近几年全市共关闭“五小”企业150余家,淘汰五个行业的落后生产线20多条。特别是对某些重要节点,实施区域产业退出,重点推进竹埠港化工区的“退二进三”。另一方面,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湘潭市已形成了以湘钢集团、华菱线缆等为核心的精品钢材和线缆新材集群;以吉利汽车、哈电风能、湘潭电化、裕能新能源、桑顿新能源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和储能材料产业链;以湘电集团为龙头的电机电控制造产业集群,拥有电磁电力驱动等世界领先的技术优势。在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排名中由97位前进到67位,位居湖南省第三。10条工业优势产业链规模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8.6%,先进矿山装备产业集群认定为省中小工业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3)推进交通低碳发展

湘潭市积极推动水运、铁路等绿色交通运输方式发展,铁路、水路承担的大宗货物运输量显著提高,绿色公交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全市还积极推动公交企业低能效车辆改造或淘汰,限制高耗油、高污染公交车增长,不断优化公交车辆的能源结构。2022年4月,湘潭市交通运输局出台了《全面深入推进绿色交通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开展结构优化行动和装备升级行动计划,要求全市新投放的公交、出租车辆全部使用新能源车型。通过大力推动公共交通工具低碳转型,积极推进公交车纯电动化改造,全市新能源及清洁能源公交车占比达100%,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积极推进港口泊位岸电设施建设,实现湘潭港千吨级以上泊位100%配备岸电设施。湘潭市成功入选全国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湘乡神龙万里公铁空多式联运项目入选交通运输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第四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创建名单。湘潭市还建设智慧公交系统,依托“湘潭数智交通管控平台”,通过道路交叉口信号灯控制,保障公交快速通行,实现对全市公交车、出租车等的指挥调度与实时监测。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50.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探索气候投融资

根据湘潭市碳达峰路径测算,到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约需2200亿元投资,每年用于低碳发展的社会投资需求量都在200亿元以上,当前投资远远不能满足碳达峰资金需求。湘潭市努力引导资金投入到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并将此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在成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的良好基础上,湘潭市成功申报了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率先探索利用资金应对气候变化的路径。

(1)搭建顶层架构,着力高位推进

湘潭市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任组长的气候投融资工作领导小组,组建由绿色低碳气候、金融、证券、基金等领域专家组成的气候投融资专家咨询委员会,全力推进全市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相关部门印发了《湘潭市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方案》、《湘潭市气候投融资试点实施方案》,初步完成湘潭市促进气候投融资若干措施、气候投融资项目库管理办法、项目入库标准、气候友好型主体认定标准以及绩效监测和考核办法,为金融机构和企业搭建桥梁,促进项目落地。

(2)拓宽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缺口

湘潭市率先探索利用资金应对气候变化的路径,打造有利于气候投融资的政策环境,拟定了湘潭市气候投融资项目入库标准及管理办法、气候友好型主体认定标准,同时搭建项目库;拓宽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缺口,在争取国际绿色资金、搭建政银企平台、开发碳减排支持工具,以及实施排污权抵质押、绿色债券和气候基金等方面开展工作。

2017年,湘潭市在获批低碳试点城市后,积极与亚洲开发银行对接,获得低碳城市项目贷款2亿美元,项目包括建设低碳交通体系、增强气候适应能力、绿色低碳建筑示范、低碳社区改造建设、支撑低碳生活管理体系共5大类15个子项目。其中,市中医医院绿色低碳建筑项目作为投资最大的项目,已正式开工建设。

湘潭市建立了政银企融资服务协同工作机制,定期召开政银企项目对接洽谈会,促进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中长期贷款项目13个,总投资39.8亿元,引导辖区内银行机构加大碳减排支持工具使用力度。大唐华银湘潭新能源有限公司、湘潭能创风力发电公司、韶峰水泥有限公司获得湖南省首批碳减排支持贷款5.42亿元,湖南潭州新能源有限公司获得国家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12亿元的碳减排支持工具低息贷款。

湘潭市成功申报湖南省首批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试点城市,长沙银行、工商银行分别向湖南长仑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有限公司、湖南巨强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发放排污权质押贷款70万元、200万元。湘潭市以湘钢超低减排项目为载体,推动湖南钢铁集团发行全国钢铁行业首只绿色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该中期票据发行规模10亿元。另外,湘潭市还成立了湘潭低碳气候股权投资基金,首期规模3亿元,主要投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

(3)推进绿色金融,助力示范创建

湘乡市在全省率先启动绿色金融示范市创建工作,出台《湘乡市创建湖南省绿色金融示范市工作方案》,建立工业企业碳账户,形成碳征信报告。湘乡市13家金融机构参与“碳账户”金融应用场景试点,出台31款绿色创新金融产品。建设银行、长沙银行等4家银行先后挂牌绿色支行,推出绿色金融个性化产品。邮储银行湘乡支行和湘乡农商银行开展个人碳账户试点工作,推出“宜居贷”“美丽乡村贷”等5项个人碳积分专项创新产品。

提高城市气候韧性

针对城市防洪、内涝、地下管网、水环境治理等问题,湘潭市按照“生态、韧性、两型、宜居、智慧”的要求,积极打造海绵城市,积累湘潭经验并建设示范样板。在区域流域层面,湘潭市与长株潭都市圈的建设和绿心中央公园总体战略相协同,强化生态保护核心机能;完善总长18.48千米的防洪堤建设,使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在城市开发和项目建设过程中确保城市天然水域面积不减少。在城市设施层面,该市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以22个排水分区为单元统筹推进,使中心城区内涝防治标准达到30年一遇;持续推进雨污分流“厂网一体化”改造,全面提升城市水体环境;铺设再生水管网,以污水处理厂尾水为河道、公园湖体补水,利用湖泊水塘和海绵地块建设实现城市调蓄平衡,强化城市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在社区层面,该市在旧城区将“+海绵”理念融入228个老旧小区改造和城市更新项目中,解决重点、难点、痛点问题;在新城区新建海绵地块37处、海绵道路26条、海绵公园10个。此外,湘潭市致力于提升公共基础设施的气候韧性。管理部门努力健全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体系,摸清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现状、风险和短板,建立跨部门气候风险联合会商评估工作机制,强化城市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采取源头管控、过程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处置和综合治理,切实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防灾、减灾、抗灾、应急救灾和快速恢复能力以及关键部位的综合防护能力。

结语

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在湘潭市蓬勃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效。湘潭市将通过3—5年的努力,建成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形成一批气候投融资典型示范项目、工具和产品,实现资金、人才、技术、信息、数据等各类要素资源向气候投融资领域初步聚集,达到“作用明显、金融机构积极响应、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气候投融资试点示范效果,为湘潭市乃至湖南省实现碳达峰目标探索资金解决方案,为中部省份老工业基地绿色低碳发展转型提供气候投融资的“湘潭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