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岁末,往往是政策密集出台的时节。政策是用来调节政策对象自发行为的工具,用于引导政策对象向积极的方面发展。

我国是一个政策强势且灵活程度高的国家。在某些领域,政策几乎起到了主导性作用。比如,二十多年前住房商品化政策,几乎在一夜之间启动了房价上涨的逻辑。

那时候,看懂政策的人都知道买房,看不懂政策的还在等着分房。我认识一些老朋友,商品房政策出来后,他们还把自己的居住希望寄托于体制内分配的公房,手里的存款没去买房,反而用来炒股,最后错失时代红利。

总的来说,看懂政策,就能知道时代红利的所在。看错了政策,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就会错过坐上风口机遇。

三十多年来,回首过往,风口虽然难寻,但仔细深究,其实都能从政策中窥出蛛丝马迹。

然而,要想读懂政策,其实并不是容易。困难之处主要在于:

1)政策文本表述专业性高,其中有很多专业术语,蕴含的信息量极大,并非一般人所能理解。

2)政策出台的背景性极强,往往和上一步政策之间有联系。要想吃透政策,必须得对政策的时代背景以及政策致力于解决的问题有所了解。

3)政策的实施空间大,灵活性强。不同的政策,起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并不是说所有的政策一出来就能立竿见影,马上出效果。有的政策立足长远,实施了好几年才能有效果。有的政策属于试验性政策,不一定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有可能还会产生副作用,留待以后再改。还有的政策干脆就没起到任何作用,过不了多久就废除了。

4)政策表达的是施政者的意图,不是施政对象的利益立场。施政者善于抓矛盾分析,有时关注长远利益,有时则急于解决当前问题。但施政对象本身很容易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去评价政策好坏,带着偏见看政策,越看越歪,最后做出了错误的决策。

还是以住房商品化政策为例来说明以上问题。大家知道,在计划经济的时代,房子都是国家分配的。只要有正式的工作单位(编制),就能分到住房,不用担心居住问题。这样的住房保障模式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可行的。这是因为计划经济时代,城乡二元体制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城市的人口控制得力,居住压力较小。农村人没有城市户口,无法进城谋生。另一方面,当时国家的世界贸易程度低,需求较小,因此城镇工业化增量较小,城市不需要太多的工人,城市的增量也很小。

但是,到了改革开放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外需的突然增长拉动了国内工业化的增长,进而引起了大规模农村人口进城的潮流。城里一下子来了这么多新人,手里又持有大量的货币,光靠国家单位分配住房显然不切实际,不如让人们自己去买房。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政府负担,另一方面又能开拓土地市场,回笼投放下去的货币,增加财政收入,进一步用于公共之处,促进经济大循环。

这时,住房商品化政策就呼之欲出了。

当然, 商品房市场的建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事情,从封闭到放开,都需要一个历史过程。大家都习惯分房了,一下子让他掏钱买房,甚至要他贷款,肯定受不了。中国人习惯储蓄不习惯借贷,一借银行的钱,就觉得自己成了房奴。所以,这么大的政策下来之后,肯定会遇到一些反弹,这是历史的路径依赖造成的,所有政策都面临这个问题。

当时的普通人,会为什么会错过政策的信号呢?

一是房改出来后,没能理解专业术语。比如,“商品房”这三个字,到现在为止,都有一大堆人不懂。商品房,说白了就是当成商品进行交易的房子。有多少人能充分商品二字的意涵?如果对此有足够的理解,恐怕也不会因房价下跌而去维权了。房改之后,其实有很多术语出来。比如公寓房、集资房、房改房、统配统租、央改房、配售配租、售后公房。把这些术语都能看懂,都能一一对应于市场上流通的房产,才能搞清楚政策的基本内容。

二是对政策背景理解的不到位。商品房刚出来的时候,很多老百姓尤其是一些机关的职工对这个东西很排斥。他们觉得,住公房是荣誉,买房反而是流民才去干的事情。

三是没能搞清楚施政者的意图。如果仅从自身利益出发,当然是分房最好。一分钱不用掏,还有房子住,那多好呀!所以呢,商品房刚出来的时候,还是有一大堆人盼着分房,手里有钱也不去买,就等着国家出“好政策”给自己分房子。结果呢,那些买房的,借钱买房的都发了大财,苦等“好政策”的人,等来的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其实,施政者让大家买房,无非就是回笼发下去的货币,进而用来二次开发。这时,你却盼着分房,把钱捂在手里不买房,那不是背道而驰么。我们是一个政策作用很强的市场,尤其是那些还没成型的市场,政策几乎起了决定性作用。跟施政者对着干,显然不会有好处的。

所以,要想读懂政策,需要在平时下功夫,并且还需要学会和懂政策的人交流。

怎么去接触懂政策的人?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很难办到的一件事情。最好的路子就是去读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多看参考引文,少看结论。另外还有一些专家的回忆录也值得参考。

接下来,来谈谈今年这个经济会议,看看它能释放什么效果,明年会怎样。

会议的具体内容,新闻通稿和解读都已经非常详细了,这里就不再赘述。本文的重点是教你如何读懂政策,不是解读政策。今天的新闻官方已经解读过了,说得非常好,按照官方的文本去理解就可以了。

怎么去读懂它呢?

按照上文总结的规律。

第一,要搞清政策的背景。

今年的经济会议,一定是总结分析今年经济形势的结果。今年是什么形势?

官方解读已经给了答案:

“一高一低两平”的特点,即增速较高、就业平稳、物价较低、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这句话比较抽象,并且表达出来的东西和坊间的认知有些差异,容易在阅读中被主动忽视。比如说今年“就业平稳”,相信很多人对此是不认可的。他们会拿出大学生就业率和大厂裁员率来说事,用以证明就业的“不平稳”。

然而,这恰恰就是媒体信息带来的偏见。大学生和科技大厂,一直都是媒体上的焦点,因此,这些群体的失业就很容易放大,进而引发网民对于就业的信心。我国大学生就业,本身就有一定的特殊性。大学生中,有很多人考公、考研、出国或者啃老,毕业后并不急于就业。目前,我国大学生真正毕业的年龄大概在25岁左右,刚好处于硕士毕业和考公考研三四战失败的阶段。而这些人,只要想找工作,基本上都能实现就业。至于科技大厂,裁员的比例本身并不高,而且就业量很有限,对于就业大局的影响不大。当然,由于这些人都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因此科技大厂裁员,对一二线城市的房价还是有影响的。

分析到这里,你会发现,仅“就业平稳”这四个字,就需要下很多功夫。物价较低,大家都感受到了,这个很容易理解。国际收支平衡,这又需要通过数据去寻找理解了。国际收支在哪看?把这句话粘贴到百度,就能自己搜到答案,这里就不多说了。

所以,今年的政策背景大概也就能知道一二了。总的来看,这句话当中,并没有表达出“危机”感,也就是说,信心还是很足的,这就意味着一件事:明年不会有大规模的财政刺激和剧烈变化的货币政策。这一结论其实是和下文相呼应的。稳字当头,也就是所谓的“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第二要知道施政者的意图。这个意图,官方解读有所表达,但如果不实现知道意图,恐怕也很难理解到位。解读类的文字,一般都会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最前面。

比如今天这个解读,每一个小节的最前端,都提到了消费、需求、企业、人才和科技。很显然,这五个关键词,就是未来政策着力的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产出一直以外需为主,14亿人口的内需却未得到有效释放。我们有很多产品在国外卖得很好,在国内却无人问津。接下来要提高产品在国内的销路,你想想什么行业会发财?

最后,谈谈房地产。

此次官方解读,给地产专门开了一章,主要谈了救房企、保障房和新模式。所谓救房企,其实是针对三道红线而言的。当年推出三道红线的目的是阻止房企资本无序扩张,主动刺穿开发商产业泡沫。经过两年的出清,房企扩张是结束了,但房企的信心也被打击得够呛。“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这句话,意思就是修复开发商的信心,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救活开发商,让商品房市场继续增长。

纵观全文,值得关注点还有“化债”、“民营企业”、“科技”和“监管”,同时官方也承认“地缘政治”的作用,这也是近年在经济中影响度不断上升的大变量。

要想真正读懂,要花很大的功夫。当然,读政策的过程还是很有趣的,可以学到很多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而影响到人生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