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是古人对后人苦口婆心的劝告,但我们如今的社会却依旧只愿意听好话,而认为那些指出问题、分析问题的人是敌人。

就像恒大一样,其实国外很多机构多次指出恒大的问题与风险,但我们就是认为别人不怀好意,甚至斥责指出问题的人。

最后结果怎样?

结果留下的烂尾楼毁了无数人的家庭,给社会留下的天量负债更是一个大烂摊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是一个最典型,只喜欢听好话的结果。

恒大暴雷前其实国外很多机构已经多次预警了,但我们认为国外的都是说中国的坏话,居心叵测。

不能全信,但我们能否参考,并检查是否真的有这样的问题呢?

最早指出恒大的问题的外国机构是美国空头机构香橼,

2012年的时候针对恒大发布了长达57页的做空报告,警告投资者恒大日益增长的财务风险,指责恒大无力偿还债务存在会计方面的欺诈行为

报告中有这样一句话:“恒大结局已经注定,不能确定的只是时间而已。

这句话在11年后应验了。

同时期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消息,当时的房地产行业龙头企业万科多次提醒、告诫:

房地产行业白银时代到来,企业应对换大规模保持慎重。

此后万科一直注意控制自身风险,保守经营,我们也能看到几乎没怎么听说过万科有烂尾楼。

而恒大则借助棚改等机遇起飞,若不是棚改,可能恒大会更早暴雷,受害的消费者恐怕也会少一点,造成的危害也会小一点。

时间来到2015年,

国际评级机构标普把恒大的长期企业信用评级由“B B-”下调至“B+“,展望为负面

为恒大带来不少负面效应。

当时很多国内舆论都认为这是美国见不得我们好,这是造谣,这是攻击诋毁我们的资本市场,攻击诋毁我们的民营企业。

为了反击“国外的阴谋”,我们的各大媒体和国内的评级机构纷纷站队恒大。

比如著名的“民族良心”——大公国际,

在国外评级机构纷纷降低恒大评级的背景时候,与国内另外两大评级机构,联合评级、中诚信国际,一起给予了恒大最高信用等级AAA评级,评级展望为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什么概念?这是AAA是最高的信用评级,能拿到这种信用评级都是央企巨头,比如国家电网、招商局、中信集团等等。

这表示恒大拥有极强的还债能力,甚至不受经济环境影响,三大国内评级机构表示恒大拥有较强的风险及成本管理监控能力。

就如同人民网在2015年发表文章中表示的,

恒大创造了中国企业信用评级的个案”

为何诸多机构媒体纷纷站队恒大?

大家认为这表面上是美国企业下调恒大信用评级,

本质上是两国在信用评级市场话语权的争夺。

当时长江日报也发文表示,这是由恒大评级引发的话语权争夺,这表示一个健康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正在形成,中国资本市场正越来越成熟,看待企业的眼光更为客观。

可惜的是大家忙着站队,没有多少人去认真分析到底事实是怎样?

2016年4月,标普又一次下调恒大长期企业信用评级,从“B+”下调至“B-”,展望为负面。标普认为恒大地产2015年财务情况恶化程度比预期的更为严重,而且预期为12个月内不会出现明显好转。

标普评级下调意味着恒大地产的财务杠杆显著变差:

2014年,恒大地产总债务为2120亿元;

2015年,恒大总债务已经升至3700亿元。

这次国内各家机构并没有集体站队恒大。

许家印便接连亲自拜访多家金融机构,

许家印这样做的目的自然是因为评级机构的背书就是资本市场借款的通行证。

在许家印的奔波下,多家龙头金融机构纷纷点赞恒大,表示双方合作共赢,合作将持续深化。

2017年恒大凭借全年销售金额3731亿元力压万科,

此后多年蝉联中国地产行业top1。

许家印也凭借2900亿元的身家登上中国首富的宝座。

但这背后人们都忽视了恒大高速扩张背后的高风险,恒大之所以能够快速扩张正是依靠高周转、高杠杆

只是,恒大高速扩张的背后走的是高周转、高杠杆模式。

仅2015年-2017年两年,恒大的债务规模就从6149亿,飙升至1.52万亿。

直到2021年,恒大的风险开始逐步在大众面前暴露,

直到此前为恒大站队的中诚信国际才调整恒大地产的信用评级,将恒大地产主体及相关债项评级撤出信用评级观察名单,展望调整为负面,但恒大地产的主体信用等级在中诚信国际依旧是3A级别。

接着恒大就再也掩盖不住自己的崩坏了。

恒大造成的种种灾难就开始在大家眼前展开了。

但我们也必须知道一个体系的崩塌,不会只有一个恶人,造成这样结果的是多个方面和环境的共同作用。

如果我们能早一点审视事实,不忙着站队,

实事求是,就事论事,愿意参考一点国外的意见,恐怕也不会是今天这样的下场。

恒大也警醒着我们,我们不能只听好话,更不能只有好话,

当然也不能全然只抱有负面的看法,就事论事,不要因为权威说的就去简单相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