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许多传统的生产和生活工具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其中一些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工具,仍然在某些地区被人们沿用,织布机,就是其中一种。曾经,每当农闲时节,村里的妇女们就会聚在一起,坐在织布机前,手握梭子,脚踩踏板,忙碌地织着布。这些布料,不仅用于家庭日常穿着,还是婚嫁嫁妆的重要物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农村传统织布工艺和技巧非常复杂,工序很多,有几十道工序。首先,需要选择优质的原材料,如棉花、丝绸等,然后,经过纺线、浆纱、上机等工序,才能开始织布。图中这位大妈她织的布是机器纺好的棉线,粗细均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织布先要放竹筒,要根据织的花样来放,然后把线拿在手里来回挂到事先准备好的两头木棍上,直至挂到四五百根才能结束,把挂好的线子再穿综(灵宝话叫穿绳),接下来过绞,把经线分成上下两层,以方便梭子穿过,再接下来印机子,就是用竹刷子把线子刷平整,缠绕在织布机的轮上,缠绕时还要夹放芦苇杆,最后就根据织布的花样放梭子,织条纹布可能只用一个梭子做纬线来织,织方格图案时要用几个梭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位大妈,一位84岁,一位74岁,她们一辈子住在河南省灵宝的山区,一直坚守着传统的粗布制作老手艺。家里的日子虽然不富裕,但她们心态平和,有着山里人质朴善良的品格。她们说,以前农村出生的女孩,基本都会纺花织布,这是她们必须学会的女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位老人精神矍铄,耳不聋眼不花,不戴眼镜都能看清密密麻麻的绳眼,她们灵活地穿综、过绞,手法十分娴熟,织布的手艺她们早已谙熟于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过八旬的大妈一直是村里的巧手,她正在给线子夹芦苇杆。大妈用的线子不是纺的棉线,而是旧毛线,旧毛线由四股组成,她分成两股合在一起用来织床单。她说村子里有不少人这么做,也算是旧物利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妈用竹刷子细心地刷着线子,使综绳能够顺利通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这种活年轻人都不会干了,要失传了!”今天忙着织床单,大妈也顾不上做午饭,开水泡馍凑合一顿,吃饱了继续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传统织布工艺正在逐渐消失,我们应该珍惜并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断探索和创新,将这些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发出更加实用和美观的产品,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摄影/花雪红 编辑/苏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