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Min An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Photo by Min An

2023年10月28日,我受人大出版社之邀做了一场主题分享——写作零基础如何冷启动:从写下第一个字到作品发表。本文收录整理了公开课的精华内容。

分享人 | 叶伟民

如何用词:拯救词穷,AI时代的文笔速成法

如何用词:拯救词穷,AI时代的文笔速成法

如何解决词穷?很多人“想当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去背词典。别忘了我们当年学英语的教训,即使将词汇书倒背如流,还是不会写,因为大多词你压根不知道怎么用。

作家、编剧斯蒂芬·金就明确反对这种词汇崇拜,他说:“你大可以满足于自己已经有的(词),丝毫不用妄自菲薄。”作家余华上董卿的节目”朗读者“,董卿问他你咋写那么好,文字简洁深刻,余华说是因为“识字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正厉害的人,能用最简单的词汇,写出最深刻的思想。真正词汇不足的人是极少的,完成义务教育就够了。所以,写作中大多数“词穷”只是假象,而非原因,是因为写不好才词穷,而不是因为词穷而写不好。

这并非轻视词汇,而是劝你放下焦虑,不要当账面上的词汇党。语言学习是系统的,浸润式的。我的建议是:要按照自己的习惯和喜好来积累词汇,在好句子中感受词汇。

好句子要随手记下,反复细品把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句子要随手记下,反复细品把玩

上图是我平时记录的作家妙笔,我喜欢它们,自然记得住。还要常常把玩它们,就像把玩手办,得盘出包浆来。

这日复一日地把玩,庖丁解牛,很多词汇慢慢就发酵、内化进你的心里。你的语感也随之提升,用词也越来越准确,越来越美妙,以至简,写出至美。

这是基本功。不过很多人可能会问:有没有捷径和速成法呀?AI时代,我们确可以借助工具来快速提升词汇。我给大家介绍两个神器,一是清华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孵化的产品“深言达意”,另一个是大语言模型“文心一言”。

前者你可以输入一个关键词,它能据意查词(句),拓宽你的词汇选择;后者就当是个参谋,让它帮你找资料或语句。

这里要敲个黑板:工具虽好,但真正的文笔修炼,是内化,是慢成。过分依赖,会写得像个AI。

如何练句:独特的修辞和想象力,只需一句话

如何练句:独特的修辞和想象力,只需一句话

说完词汇,我们来说句子:如何练句。曾经有位学员找我吐槽,他说,叶老师,我听了你的建议,每天发个自媒体练笔,试了一段时间,总是进不了状态,很多时候不知道写啥,或者只是一些很无脑的吐槽。

例如,楼下开了家面馆,我去尝尝。很不好吃,但我脑子只有一句“楼下新开的面馆真难吃”,后面就不知道写啥了。我这情况还有得救吗?

我给他建议,只需要多写一句,就能从吐槽跨越到练笔。例如“楼下新开的面馆真难吃”是吐槽,加句话如何——

楼下新开的面馆真难吃,像外星人的呕吐物。

先不管它好不好,本质已经不一样,从吐槽变成了练笔。因为你尝试用一个比喻句来强化你的讲述,有目的,有思考,不再是条件反射式的情绪宣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可以想象有另一个非常苛刻的自己,指着现在的自己说:你说!到底怎么难吃,怎么难看,又怎么漂亮了……你给我详细写出来!”

再举几个苍白的吐槽:

1、这个什么破灯。
2、这车真破。
3、我这时间碎的啊。

另一个苛刻的自己跳出来了,大叫:“别停,你再加一句,说说怎么破,怎么碎。”于是你想啊想,想啊想,还真加上了,有了以下句子:

1、这个什么破灯,闪得都以为在戛纳走红毯了。
2、这车真破,我都能透过地板缝儿数斑马线了。
3、我这时间碎的啊,像被二哈啃过似的。

再读,这些句子成熟多了,还带点你自己的个性,以后直接写入作品也不为过。每天玩一玩这个一句话练笔游戏,你的逻辑、语感、想象力都能有所提高,手风也会越来越顺。

写人写事:捕捉决定性细节,探生活的“底”

写人写事:捕捉决定性细节,探生活的“底”

练完句子,很多人按捺不住要冲大部头,动不动就想写百万字的长篇。这既违背规律,又为难自己。60年前,老舍给工人朋友谈写作,他就说:“有些人往往以写小说、剧本等作为初步练习,我看这不大合适。似乎应该先练习写一个人、一件事。

不要着急写大东西,长东西,先写好一个普通人和一件小事情。一能高频练笔,二也能为以后的大作品积累素材。生活中各种光怪陆离的人,奇奇怪怪的事,日后很可能成为你作品里的人物或事件原型。

如何写好一件小事呢?我有四点建议:

1、看得细:寻根追底,捕捉决定性细节;

2、看得透:提炼思考生活,构建哲思之美;

3、有情趣:回归常识,有情调,懂幽默;

4、善编排:再小的事也要制造悬念和冲突。

这些练笔写好后,可以发在社交媒体上,既方便搜索调用,也能获得粉丝,从即时反馈中获得持续创作的动力。

如何坚持:不知道写什么?不如从能回答什么开始

如何坚持:不知道写什么?不如从能回答什么开始

笔练好了,我们总得要出作品,还得定期出,这就需要有源源不断的选题。如果实在想不出写什么,去找你擅长的问题,去回答它。好问题也是生产力。

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如果让你演讲,你觉得很头疼,不知道从何说起。但如果有个主持人,他问你答,一下就聊开了,回头一看,发现讲得真好,自己也没想到。

Photo by Tima Miroshnichenko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Photo by Tima Miroshnichenko

这就是好问题的魅力,它是很好的线索和钩子,把你的储备、潜力全挖出来。

如何挖掘适合自己的问题?具体操作上,我有三点建议:

1、优势领域,长期深耕

无须唯流量论,从你最擅长的领域切入,大家要记住一个公式:写作+优势领域=王炸。聚焦深耕,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假以时日,读者和算法会将好问题送上门,你的创作空间也会越来越大,越来越自由。

2、善用数据,淘出好问题

搜索出问题后,要重点关注两个数:问题的关注人数和回答数。前者越高越好,后者越少越好。这意味着,想知道答案的人很多,能回答的人却很少。供远小于求,你的回答就更容易冒头。

做好数据分析,也利于后面的回答转文章,相当于无数人已帮你用拇指投过票。

3、二次加工,一鱼多吃

挖掘到好问题,回答它们,再将答案二次加工,改头改尾,加上标题,就是完整的文章了,也就实现了一鱼多吃。

至此,“问题驱动——倒逼成文——一鱼多吃”这个链条就完成了,并进入良性循环。

如何发表:再难熬,也要投出第一篇稿

对一个新手来说,发表是飞跃式甚至是脱胎换骨的变化。再难熬,也要投出第一篇稿。

我们先来说传统媒体的发表。先要做好两件事:

1、发表渠道的市场调研;

2、做好投稿规划和运营。

首先,你可以找来全国主要文学期刊名录,了解都有哪些可以选择。其次,去当地图书馆的期刊阅览室,你能更细致深入研究各个刊物的栏目、风格、投稿要求和方式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做一个适合自己的投稿渠道清单。注意,每个人的清单是不一样的,不要无脑抄作业。更不要群发投稿,但凡有品质的刊物,都不接受一稿多投。

第二件事,投稿规划和运营。我建议大家三步走:

1、县市级文学刊物和媒体副刊;

这些地方的媒体刊物稿件需求量大,竞争相对也没那么激烈,作品发了再说。

2、省级文学刊物和媒体副刊;

每个省、直辖市都有自己的文学刊物,在县市级刊物发过几篇后,可以尝试冲击下这一层次的刊物。

3、全国性文学刊物

全国性大刊的上稿难度不说万里挑一,也是千里挑一。不建议大家一上来就投这些刊物,不然基本换来打击。从易到难,先发表了再说,发表万岁。

再来说新媒体,其实还是要做好上述两件事,渠道调研我和大家分享两个方法:

用“文学+征文”“非虚构+征文”“散文+征文”等关键词变换组合去搜,优先看知名大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问AI:和你的人工智能参谋聊聊

例如你可以问ChatGPT或文心一言:“我爱写生活感悟类的散文,请问有哪些刊物(或公众号)可以投稿的吗?”

第二项工作就是做好每一篇作品的投稿规划和运营。不管什么类型的渠道都有审稿期,期间不要等,要不断写,多篇作品四处出击,交替接力,东边不亮西边亮。

你可以用表格来记录稿子的投稿情况。橙色表示在审或没过稿,绿色表示已过稿。没过稿的作品,修改,换家继续投,直至变成绿色(过稿)为止。

投稿记录模拟示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投稿记录模拟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