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印象里,秀才似乎都不是什么褒义词,什么“酸秀才”、“穷秀才”,属于被调侃与取笑的对象。

但是,在古代如果想要成为秀才,难度远远超乎今人之想象,祖坟得冒八次青烟才行。

而且,秀才的含金量,也是被人们所严重低估。

01

秀才,本意为“优秀的人才”,在隋唐以前,地方举荐优秀人才出任官职,是为“举秀才”,虽然略低于“举孝廉”,但是想成为被举荐对象,非是易事。

在隋唐时期的科举考试曾单独设置了“秀才科”;到了宋代,秀才成为有应举资格的士子统称。

在明代,秀才成为府学、州学、县学的学员专称,所以也称“生员”。

今天所提到的秀才,一般是专指明清时期的秀才。

那么,在明代,想要成为一名秀才,难度具体有多高呢?真是有手就行吗?

答案是:难度非常高,超乎想象的高;光有手肯定不行,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否则就是千手观音来了也没用。

考取秀才功名,需要历经三个关口,分别是县试、府试、院试,一关一重天。

而99.99%有志于考取功名的人,不要说过第一关,就连报名资格都无法获得。

县试,即童生试,考生在户籍所在县参加。

想要参加县试,肯定得是读书人——这看起来是一句废话,但实际上,明代虽然识字率已经是封建时代的顶峰,也不超过25%。

而且,识字与粗通文墨,是两个概念。只有粗通文墨,能单独做文章,才算得上是读书人。

而即使侥幸是读书人,也不代表就能参加县试。

因为,参加县试需要本县廪生作保,目的是要防止三代内从事贱业者应试。

廪生,即成绩优异的秀才,每个县定额20人,由朝廷定期发放银子、粮米作为补助。

什么是贱业?即优伶、娼妓、衙役、乞丐、奴婢等。

直系亲属三代以内有贱业者,禁止参加科举。

这个查证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廪生只会对知根知底的人作保,否则如果出了问题,会直接影响自身的光明前途。

确切说,如果想要参加县试,就需要是本县廪生的圈内之人。

此外,应试者还需要五人联保,就是五个考生互相作保,其中一个出问题,那么另外四人需连坐,一起完蛋。

所以,不但要是本县廪生的圈内之人,还要是本县读书人家庭的圈内之人。

02

如作保顺利,则可参加县试,每年二月举行,由知县主持,教渝监试,一共考4-5场。

第一场为正场,当场出成绩,录取者可直接参加府试,不需要参加后续几场。

未录取者继续参加后面3-4场,每场都刷下来一批人。

最后一场考完,确定可参加后续府试的名额,一般能有50人左右。

县试通过之后,则是下面的府试。

府试是在所属州府开展,每年四月举行,由知府主持。在报名、保结以及考试场次、内容等方面,与县试大同小异。

区别在于作保廪生需2人,这也使得作保难度大为提升,不是真正圈子里的人,根本找不到两个廪生作保,有钱也不行。

在顺利通过府试之后,即可获得童生的称号。

应该说,只要是圈内人,有廪生作保,可顺利参加县试、府试,那么获得童生的称号并不算太难。

这是因为县试与府试都是本地的知县、知府主持,录取与不录取,只在知县、知府的一念之间。

尤其是县试,只要文字通顺者,基本都能够通过。

但是,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的院试

明代的科举是由院试、乡试、会试、殿试构成。也就是说,只有院试才是真正的科举考试,前面的县试与府试,只能算是小儿科。

03

院试是在所属省城举行,三年两次,由学政主持。因为学政称提督学院,所以称为院试。

院试是由正试复试两个部分构成,试卷有严格的弥封程序,而且参与评卷者都是从外地遴选的书院山长,以避免出现作弊情况。

而院试最终录取通过者,就是生员,也就是秀才。

院试最后录取人数并无定数,这是因为不同地区的人口数量、文教水平等有所不同。

在大明王朝的276年统治期,总计录取秀才人数是40万人左右,平均每年大约1300人。

大明朝有两京(南北直隶)十三省(承宣布政使司),15个省级行政地区,平均每个地区还不到100人。

这是什么概念?每个省,每年只有不到100个秀才名额!

那么,今天的清北,在各省的录取人数是多少呢?有兴趣的可以查一下。

不管是哪个省,两校加起来必然是远超过100人的。

04

在成为秀才之后,也就正式步入士人阶层,“士农工商”,士人才是人上人。

成绩优异的可以成为廪生(府学40人,州学30人,县学20人),每个月可以领取6斗米(70斤),每年可领取食饩银4两。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每月70斤米远不及低保户。

但是在生产力欠发达的古代,每月70斤米已经是足以令人产生幸福感的数字了。

4两白银看起来不多,然而当时很多普通百姓一辈子只用铜钱,都没摸过白银……

此外,廪生还有多种来钱渠道,比如收取作保费用、办学习班(学馆)等。

而即使不是廪生,只是普通秀才,也享受多重实惠:

第一,免除差役。明代百姓需要在农闲时服差役,包括修造河堤、桥梁、道路、城墙、皇陵,等等。而成为秀才之后,不但自己免除差役,还可以免除一个家人的差役。在明嘉靖之后,甚至扩大到了秀才免征粮。

第二,见官不跪。明代的平民见到官员要跪着说话。

而秀才因为有功名在身,见官不跪。在犯罪情况下,也需要先报请学政衙门开除生员功名,才可抓捕。

第三,自由行走天下。古代普通百姓一般不允许离乡,如果出门则需要有官府发放的关凭路引,获取并不容易。而秀才则可以自由出行,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第四,低价租用官田。在明面上不允许生员租用官田,但是在实践当中,因为秀才的社交关系广阔,与官府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租用官田的情况随处可见,而且价格低廉,甚至拖欠地租多年也无人追讨。

此外,还可以开馆授徒、进入官学做老师、给官员做幕僚、代写信帖,等等。

只要肯经营,就必然不会穷困潦倒。

之所以有的秀才穷困,那是因为不事经营,一门心思的考举人,这样不但收入来源少,而且考举人的花费颇大,最终家里陷入贫困。

比如《儒林外史》当中的范进,就是如此。

而同样是《儒林外史》,严监生的两个小舅子:王仁、王德,都是秀才功名,却都开着学馆,每年赚大把的银子。

05

所以说,千万不要看不起秀才。在明代,秀才已经算是人上人了。

如果穿越到大明朝,一定要想方设法考取一个秀才功名,如此才能做一个真正的人。

否则,就是野草,是羊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