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

《史记》和《汉书》都明确记载项梁和项伯为项羽的“季父”,而“季”在古代兄弟排行里通常是“最小”的意思,那就产生了一个矛盾,项伯项梁都是项羽最小叔叔这一违反常理的情况。那是史书记载有误,还是“季”字另有含义呢,船长为你细细道来。

一,兄弟排行

伯仲叔季者是长幼次第之称,若兄弟四人,则依次称之。(仪礼要义·卷0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伯、仲、叔、季”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二十六年》,里面提到“穆后及大子寿早天即世,单、刘赞私立少,以间先王,亦唯伯仲叔季图之。”

由于这句话说的比较复杂,所以船长得先介绍一下故事背景。

周景王二十五年(前520年),周景王去世,临终吩咐宠臣宾孟拥立庶长子王子朝即位。但单穆公、刘文公与宾孟不和,于是拥立王子朝的庶弟王子猛即位,这就是周悼王。

于是王子朝在宾孟的支持下起兵夺位,杀了周悼王,自称天王。然而单穆公、刘文公又拥立周悼王的弟弟周敬王为王,还在晋国的支持下赶跑了王子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子朝被迫逃往楚国,于是向各地诸侯求助,说:“按照祖先的规定,应该立嫡长子为继承人。可是穆后(周景王的王后)早逝,太子寿(周景王嫡长子)又早夭,所以先王没了嫡子,就该让最年长的儿子即位。我是先王最大的儿子,可是单穆公、刘文公却违背先王的命令拥立我年幼的弟弟即位,希望天下诸侯出来为我主持公道。”

显然,“伯仲叔季”在这里不是兄弟排行,而是用来指代周朝大大小小的诸侯。王子朝在这里用“伯仲叔季”,明显用的是其引申义,指天下诸侯的关系就好像兄弟一样。

虽然“伯、仲、叔、季”在文献记载只能追溯到春秋时期,但它的出现却要早的多,至少在商朝晚期就已用做兄弟排行。例如周武王的父亲周文王和祖父王季都以伯仲叔季作为兄弟排行。而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叫虢仲、虢叔,王季的两个哥哥叫太伯、仲雍。

不过早期“伯、仲、叔、季”用于兄弟排行似乎并不十分严格,因为周公旦的儿子伯禽成了鲁国君主,伯龄成了蒋国君主。而伯禽与蒋伯龄是亲兄弟,名字都带“伯”,可见伯在有时并不一定是最大的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伯、仲、叔、季”用于兄弟排行严格起来应该始于东汉,因为成书于东汉的《白虎通义》明确规定嫡长子称“伯”,庶长子称“孟”,老二称“仲”、老三称“叔”、老四称“季”。

当然,每家每户也不一定能保证自己就有四个儿子,也许会多于四个,也许会少于四个。所以如果少于四个,那老大叫伯,老二叫仲,老三叫季。如果多于四个,那老大依然叫伯,老二叫仲,老三叫叔,老四叫季,老五叫幼。

当然,一个家庭除了儿子还有女儿,那姐妹之间怎么排行呢。抱歉,因为古人重男轻女,女子的姓名只有父母才知道,外人是不清楚的,所以史书记载中好多女性都只有姓而没有留下名字,所以我们无法知道先秦时期姐妹之间是不是也用伯仲叔季作为排行。

二,项羽季父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楚左尹项伯者, 项羽季父也(史记·项羽本纪)
项籍字羽,下相人也。初起,年二十四。其季父梁……羽季父项伯素善张良。(汉书·项羽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既然《史记》和《汉书》都明确记载项梁和项伯为项羽“季父”,那史书记载出错的可能性很小,说明项梁和项伯确实都是项羽季父,而“季”在这里并不是最小的意思。

例如刘邦与项梁、项伯都是同时代的人物,而刘邦有兄弟四人,其中大哥叫刘伯、二哥叫刘仲,他叫刘季,老四叫刘交。

这就很奇怪了,按照伯仲叔季的兄弟排行,刘邦应该叫“刘叔”,刘交才该叫“刘季”。可刘邦是老三却名字带“季”,可见季是“幼小”而非“最小”之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项梁和项伯都是项羽“季父”也就说的通了,因为二人都是项羽父亲的弟弟,所以项羽管二人都叫叔叔。

况且项伯是项羽父亲的弟弟,却名字带“伯”。可见伯有时也不一定是最大的兄弟,也可以反证季有时也不一定是最小的兄弟。至于项梁和项伯两兄弟的大小,那就很难确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