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的地图上,有两个城市,它们的命运被原子弹彻底改变。广岛和长崎。它们都曾经是日本的重镇,在二战的最后一刻,遭到了美国的核打击,不仅改写了人类历史,也直接打破了日本“1亿玉碎”的疯狂想法。为什么选择广岛长崎

广岛是日本的工业中心,也是日本本土防卫军第二总军的司令部所在地。在这里,日本秘密地进行了毒气的研发和生产,准备用于对付盟军。广岛的居民并不知道这个秘密,他们依然疯狂的在为被打造成战争机器的日本贡献者自己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5年8月6日的早晨,美国B-29轰炸机“恩诺拉·盖伊”的飞过广岛上空,投下了一枚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这枚原子弹在距离地面约600米的空中爆炸,释放出了相当于15000吨TNT的能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火球和蘑菇云。

广岛市区的大部分建筑被夷为平地,约7万人当场死亡,另有7万人受到了致命的辐射伤害。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用原子弹进行战争。原子弹的爆炸直接惊呆了准备拼死一搏的日本天皇,但当时的日本还在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此毁天灭地的大杀器绝对不是那么容易制造出来的,散布在亚洲和南太平洋战场的日军也仍然在天皇的命令下继续负隅顽抗,为了彻底摧毁日本的斗志,第2次轰炸计划继续进行。

长崎是日本的港口城市,也是日本与中国的贸易通道。长崎原本并不是美国的原子弹目标,美国的第一选择是京都,因为京都是日本的古都,算得上是日本的圣地,如果被摧毁,会对日本的士气造成巨大的打击。美国总统杜鲁门却在最后关头心软了,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取消了对京都的攻击计划,改为选择了长崎作为替代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5年8月9日的中午,一架名为“博克斯卡”的美国B-29轰炸机飞向长崎,投下了一枚代号为“胖子”的原子弹。同小男孩一样,这枚原子弹也是在空中爆炸,释放出了相当于21000吨TNT的能量,形成了一个比广岛更大的火球和蘑菇云。

长崎市区的三分之一被毁,约4万人当场死亡,另有4万人受到了致命的辐射伤害。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使用原子弹进行战争。这下子,天皇的抵抗意志彻底崩塌,于6天后选择了投降,当时美国的原子弹,还有一颗存货,本来准备再给日本来下狠的,没想到两颗就打碎了他们的反抗意志,第三颗“鲁弗斯”也就没有被使用,而是被运送到了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测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鲁弗斯”是一枚钚型原子弹,其核心是由两个半球形的钚制成,当两个半球合在一起时,就会达到临界状态,引发核裂变和爆炸。为了防止意外发生,两个半球之间有一个铍制的球形外壳,作为一种隔离和保护的措施。这个外壳被称为“铍罩”,它可以吸收钚释放的中子,从而阻止核反应的发生。

“鲁弗斯”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它的核心材料是从一位叫做鲁弗斯的科学家那里得到的。鲁弗斯算得上是美国原子弹的元老,他参与了美国制造原子弹的秘密计划——曼哈顿计划。负责提炼和分离钚,为原子弹的制造提供了关键的原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一份危险系数极高的工作,因为钚是一种高度放射性的元素,如果接触过多,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伤害。鲁弗斯为了保护自己,经常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手套和面具,但他仍然无法避免被辐射污染。没过多久,死于因辐射诱发的白血病。如此看来,科学家也是个高危职业,随着“鲁弗斯核心”被例为实验对象,又一次意外还是发生了!

“鲁弗斯核心”被运送到了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后,就成为了一些科学家们的研究对象。他们希望通过对“鲁弗斯核心”的实验,揭示原子弹爆炸所需的临界状态,也就是核心材料达到最佳的核反应条件的状态。

这个状态是非常微妙的,如果核心材料不够,核反应就无法持续;如果核心材料过多,核反应就会失控,导致爆炸。因此,科学家们需要精确地测量和控制核心材料的重量、密度、温度、压力、辐射等因素,以实现最佳的核反应效果。

为了让实验最大可能的在安全范围内,科学家们使出了全身解数,各种高科技仪器往上堆。物理学家哈利参与了对“鲁弗斯核心”的实验,他在实验中使用了一种叫做“龙之牙”的方法,用来模拟原子弹核心结构,利用碳化钨砌块来包围核心材料,从而增加核心材料的密度和辐射,使其更容易达到临界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碳化钨是一种非常坚硬和耐高温的金属化合物,它可以有效地反射中子,从而增强核反应的效率。哈利在实验中,逐层叠加碳化钨砌块,观察辐射计数器的指针变化,以判断核心材料是否接近或达到临界状态。

在一次实验中,哈利叠加了五层碳化钨砌块,辐射计数器的指针开始快速上升,表明核心材料已经达到了临界状态。哈利非常兴奋,他认为他已经成功地模拟了原子弹的核心结构,就在这时,他不小心碰到了桌子上的一块碳化钨砌块,使其掉落在已经到达临界状态的“鲁弗斯核心”上。

这个小小的失误,却引发了一场大灾难。由于多出来的一块碳化钨砌块,使得核心材料的密度和辐射超过了临界状态,导致了一次微型的核爆炸。在爆炸的瞬间,实验室被一道强烈的光芒和热能笼罩,同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和辐射。身在实验室的哈利几乎承受了所有核辐射,他的内脏被冲击波震碎,血液被辐射污染。在极度的痛苦中死去,没有留下任何遗言。

哈利的死亡,让实验室的其他人都感到震惊和悲痛,他们立刻报告了这起事故,同时对实验室进行了紧急的清理和封锁。他们对哈利的尸体进行了尊重的处理,将其火化,即便如此,其骨灰也仍有超剂量的辐射,只能使用铅质骨灰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哈利的意外并没有打消其他科学家对“鲁弗斯核心”实验的热情,他们继续对“鲁弗斯核心”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和测试,试图找出其临界状态的最佳条件和方法。斯洛廷主动承担了对“鲁弗斯核心”的实验的领导和指导的任务,这也是一位美国原子弹元老,他在实验中使用“达里安”方法用来模拟原子弹核心结构的方法。材料也换成了更安全的铍罩,来包围核心材料,铍是一种轻质的金属元素,它可以吸收钚释放的中子,从而抑制核反应的发生。斯洛廷在实验中,通过调节铍罩的厚度和位置,观察辐射计数器的指针变化,以判断核心材料是否接近或达到临界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一次实验中,斯洛廷调节了铍罩的厚度,使得核心材料刚好达到了临界状态,辐射计数器的指针开始缓慢上升,表明核心材料已经达到了最佳的核反应条件。斯洛廷非常满意,这几乎已经可以认为成功模拟了原子弹的核心结构。意外再次来临,他手中的螺丝刀不慎滑落,撞到了铍罩,使其松动,露出了一条缝隙。核心材料平衡再一次打破,密度和辐射突然增加,斯洛廷根本顾不上其他想法,本能的徒手将铍罩掰开,避免了原子弹爆炸的悲剧。斯洛廷由此患上了十分严重的辐射病,指甲变黑,皮肤起泡,DNA断裂,细胞死亡,肌肉溶解,身体萎缩,生不如死!坚持了没有几天,这位科学家也离开了人世。“恶魔核心”的名头也由此流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