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井冈山一步一步的走进天安门,一个是采取先立于不败之地的策略习惯,一个是分化对手的策略习惯,这两个顶级习惯,为毛主席保驾护航!

分化对手,就使对手的一部分力量 减弱了,或者使其中立,或者使其在特定时机、在一定条件下把力量增加到我方。这样,就可能不失敌人之败。

所以,这两个顶级习惯是相辅相成的。

第一、俘虏政策里的分化作用

好的俘虏政策,一定是要起分化敌人作用的。

比如,

毛主席:对李长江部队的俘虏应多进行工作,并从中争取一批去瓦解分化李之内部。

通过争取一批俘虏,放回去后,就可以从内部分化李长江队伍的内部,这样分化之后,就可以使对方的部分力量 在特定的时机、一定的条件下,就有可能投向我方,或者至少中立。

比如,

毛主席:主官,营长以上一律不放,仅个别有作用者可放出做分化工作。

即只要能做分化工作,就可以放出,可见分化的重要性。

第二、机制设计里的分化作用

比如,三三制

毛主席:三三制一是分化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扩大其矛盾;二是打破共产党的关门主义,集中民众的意见,要与非党干部接近才能感觉新的问题。

这里,更是把分化的效果排在第一位,可见分化的直接目的性和重要性。

比如,缓刑的设立

毛主席:这个政策可以分化反革命势力,利于彻底消灭反革命。

这成为支撑缓刑设立的一大重要理由。

第三、行动决策里的分化作用

比如,

毛主席:现在中央系中的极大部分人都在动摇,我们的策略是给以改过自新和生活之路,借以分化反动营垒,孤立最反动的分子,减少革命阻力。进入新区后一开始就要注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中立一切可以中立的人,分化敌人营垒中一切可能分化的人,这个策略应包括中央系在内。

策略的制订和实现里,必须包含分化敌人的目标。只要能分化敌人,那么敌人就会越来越弱,而己方则能越来越强。

比如,

毛主席:争取程潜、陈明仁及其一派站在我们方面,对于分化台湾、广州、广西、昆明、四川等地国民党特别是分化台湾及宋希廉等部有极大的政治作用,对于顺利地接管湖南及改造程、陈系统则有直接作用。

从分化敌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不是一味的用力量。正是这种敌人分化的作用,使敌人迅速的崩溃——兵败如山倒。

比如,

毛主席:在这个斗争中,各城市的党组织对于阶级和群众的力量必须作精密的部署,必须注意利用矛盾、实行分化、团结多数、孤立少数的策略,在斗争中迅速形成“五反”的统一战线。

正是实行分化,所以完成了,

1)消灭了几百万的剿匪任务。

2)把一个面的问题,变成几个点的问题。

3)把长期的问题,变成一时的问题。

事实上,一旦使对手发生了分化,那么己方即使失败,受到的损失也都会是有限的了。

第四,分化对手,是自己反败为胜的关键

通过分化对手,使自己反败为胜。

比如,

毛主席:遵义会议是一个关键,对中国革命的影响非常之大。但是,大家要知道,如果没有洛甫、王稼祥两个同志从第三次“左”倾路线分化出来,就不可能开好遵义会议。

在有些时候,大势所趋,自己虽正确无比,但仍然远远落于下风,这个时候,分化对手就成了可能是唯一的办法。

通过分化对手,使自己从小胜或者险胜转为大胜或者全胜。

毛主席:这3个人是不是分化一个?

通过分化对手,就会对对手造成摧枯拉朽般的优势,造成自己强大无比的形象,从而事半功倍。

第五、分化的办法在于经过对手

通过经过对手,来实现对手内部的分化。

比如,

毛主席:南丰问题,捉胡竹生是对的,但技术做得不好,没有先找一个群众领袖,或是AB团中争取一个领袖,然后再打那个AB团领袖。

这里,如果经过一个群众领袖,那么既会加速群众的分化、使群众更多的站在己方这边,也会加速对手内部的分化——因为群众不支持。

如果经过一个AB团领袖,那么既会加速AB团内部的分化,使其分裂;也能使群众更多的站在己方这边——使不明事情具体情况的群众更快的完成分化。

可以说,先立于不败之地有多重要,那么分化对手就有多重要,两者似乎是平级的。先立于不败之地,促进了对手的分化;而对手的分化,反过来又巩固了自己的先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