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自卫还击动员誓师大会在金平县金水河镇召开,傣家“英雄十姊妹”和战士们坐在一起聆听上级命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雄十姊妹”是指金平县金水河村民兵连2排6班的10名傣家少女。她们平均年龄十七八岁,最大的22岁,最小的只有16岁。由韦红芬、童红英、李建珍、韦兰仙、罗秀珍、童红珍、罗翠华、陈爱珍、易红英、黎红英等十人组成,童红英任班长、罗秀珍任副班长。

对越自卫还击打响后,10姐妹负责为前线官兵运送弹药,并在中国境内一侧的藤条河边接受男民兵运送下来的伤员,帮着抬到指定的医院。

一次在藤条河边等着运送伤员时,她们一直等到凌晨时分,遇到了男民兵抬回来的两名伤势严重的伤员,其中一名年仅18岁的小战士腹部被弹片击中,生命危在旦夕。可担架只有一副,怎么办,稍一延误伤员就危险了,大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却又无计可施。

童红英突然说:“脱下我们穿的筒裙做担架不是挺好吗?”

在场的人都惊呆了,男民兵急忙说:“这可不行。”按傣家人的风俗,女孩子的筒裙象征姑娘的纯洁、崇高、幸福,平时是不准男人随便触碰的,更别说拿来运送浑身血迹的伤员了。

看着生命垂危,急需救援的伤员,童红英激动地说:“解放军为了保卫我们的家乡,连自己的生命都不顾,我们还有什么可犹豫的?”说话间,16岁的韦红芬和17岁的李建珍已抢先把筒裙脱了下来,勇敢的冲破了千百年来“傣家筒裙男人挨不得”的世俗禁忌。她们从身边砍了两根竹竿,把筒裙套进去,一副简易的筒裙担架便做成了。姐妹们把伤员扶上担架,小心翼翼地沿着荆棘丛生的山谷向后方运送。

“筒裙担架”的佳话很快便传开了,全寨人议论纷纷。有人说,几百年来,傣家妇女的筒裙男人挨不得,更不能沾上男人的血迹,如沾上了,就一辈子不会生儿育女。

韦红芬一回到家,她的阿妈就问她:“你用筒裙抬人了?”

韦红芬回答说:“抬了。”

阿妈担心地问:“你不怕会……”

韦红芬说:“解放军连死都不怕,这又有什么可怕的。”

战斗结束后,六班10名女民兵集体荣立一等功,被中央军委和昆明军区分别授予“英雄十姊妹”和“十姊妹支前模范民兵班”光荣称号,民兵班班长童红英还荣立了个人一等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阿沛.阿旺晋美专程来到金平县慰问参战民兵,并与十姊妹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两条血迹斑斑的珍贵筒桾被送到北京展览,至今仍然陈列在蒙自军分区军史馆里,成为了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雄十姊妹”的动人事迹传遍祖国各地。雪片般的贺信、求爱信和感谢信从大江南北飞往金平,全国各地群众纷纷表示,要以10姊妹为榜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名远在东北的小伙子,拿着刊登有英雄事迹的报纸从白雪皑皑的北疆千里迢迢来到瓜果飘香、温暖如春的西南边陲,找到民兵之花班长童红英的家里,向她当面求婚,发誓今生非童红英不娶,小伙子的真诚感动了班长童红英,两人结为秦晋之好,从此远嫁他乡。

44年过去了,当年的英雄十姊妹都已经做了奶奶,过上了合家欢乐,儿孙绕膝的幸福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第一代“英雄十姊妹”的女儿或者儿媳妇也成了第二代、第三代“英雄十姊妹”民兵班的民兵,至今已经传承至第九代,而“英雄十姊妹”的旗帜一直在边境一线高高飘扬。

素材和图片来自网络,如果存在侵权或与事实不符,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