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听三哥说”关注我吧~

棚改2.0版的第一张房票,于1月5号已经在广州荔湾区落地了。

房票这玩意在之前的文章里提过,本质上就是棚改的进化版。

以前是拆了你的房子给你钱,让你买房。

现在是拆了你的房子给你票,让你换房。

无论是过去的棚改货币化,还是现在的房票安置,核心都是在强行创楼市造购买需求,并以此来消化楼市的新房库存。

就像这次广州城中村改造的《专项规划》中关于房票起到的作用描述的一样。

通过实施房票安置,降低回迁用地安置需求,缩短城中村改造周期;同时节省安置临迁费,减轻财政资金压力,定向去库存,多路径保障村民回迁安置”。

看似房票能起到的作用很多,但重点基本只有一个。

定向去化新房库存。

房票的出现最直接需要发挥的作用,就是定向去掉楼市的新房库存,其他的都是可有可无的烟雾弹。

这一点数据表现的很明显。

根据中指研究院数据统计,2023年广州新房成交金额约为3148亿元,为近十年以来成交额的第三低位。

同时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的信息显示,广州全市的新房的去化周期已经超过20个月,而广义库存去化周期已经到了5-7年。

库存高企,新房成交金额下降,在调控政策门槛一再降低的情况下,购买力进场的态度依然不算积极。

前有房企债务,后有地方财政,对楼市购买力挖掘的操作,还真就是刻不容缓。

1

说回这次房票的一些有意思的细节。

按照房票相关文件上的解释,这次广州的房票在被征收人群之间具有流通性,你可以拿了房票不换房转让给其他人,然后自己套现离场。

但接手那个人拿到房票后,就无法再次转让,只剩下买房这一条路。

换个角度说房票的流通性非常的差,而一个流通性过差的票据是没有“太大”价值的。

也能理解,降低房票流通性是为楼市去化库存服务,流通性太好了你跑了怎么办?

肉,必须烂在锅里。

当然了,我们楼市的政策一直是非常“人性化”的,如果被拆迁征收的个体,既不转让房票不又买房,那么在持有房票18个月,也就是1年半之后,“几乎”就可以兑换成等价货币。

至于为什么要用“几乎”这个词,是因为从现在公开的信息来看,兑付的程序貌似多少还是有一些问题存在。

首先是资金问题。

1月5日广州荔湾区石围塘征拆现场开出了全市第一张房票,当时新闻报道中出现的房票照片上清楚的写着,房票使用/兑付有效期从2024年1月5日至2025年1月4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击放大)

12个月,一年时间。

而到了1月9号,在关于广州房票的新闻中,广州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对于房票兑付日期的解读,就变成了最长18个月,也就是一年半的时间。

为什么间隔了短短3天时间,房票兑换货币的时间延就长了半年?

我查找了各方资料,暂时没看到有相应的解释,《经济日报》1月6号发了篇《谨防不实炒作干扰楼市预期》的文章,主要的调子是不要干扰楼市稳定预期。

意思很清楚,自媒体不利于楼市发展的话少说。

既然官方下了基调,那这个房票兑换日期的延长我就不敢乱下定论了,免得被敲打。

不过定论虽然不敢下,可能性还是可以说一下的。

出现兑付日期延长6个月的可能有两个。

第一个可能最简单,也许压根没什么资金压力,也根本不存在什么兑付期限的延长。

12个月变18个月只是政策宣传口上的一些“不严谨”解读罢了。

第二个就麻烦点,也许针对这次房票兑付资金的到位情况,目前可能还有点“小小”的问题,所以地方财政在充分考虑后,必须未雨绸缪的延长兑付时间。

这一点从2023年12月央行重启抵押补充贷款,也就是PSL贷款的行为来看,或许就是一种佐证。

根据部分官媒的解读,这次PSL贷款主要的流入领域有三个,第一平急两用,第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第三就是城中村改造。

新增这3500亿的PSL专门分了一部分给城中村改造,可见靠拆迁棚改去化楼市库存的财政压力对地方来说应该不小。

假设兑付期限真的出现的延长,或许就和这个有关。

2

其次是政策问题。

假定我们按照18个月的兑付期来计算,一旦时间到期后,根据目前公开的政策细则规定,未使用房票的被拆迁征收人,可以向区政府申请将其兑换成货币,而兑换细则并没有统一规定,由各区具体制定。

这就很灵活了。

首先是“可以申请”,根据词典的解释,申请一词的意思是“向上级或有关部门说明理由,并提出请求”。

既然是请求,那就意味着要面对两个可能出现的结果,第一是允许,第二是拒绝。

允许还好说,套现离场皆大欢喜,但如果是拒绝呢?

肉是不是又烂在了锅里?

不太明白,既然都设置了房票兑换货币的机制,给了个体选择套现离场的机会,为什么又不在这里设置一个刚性兑付的保障措施呢?

稍微“过度”联想一下,是不是担心多数个体对楼市看空,导致太多拿了房票的人压根不去换房子,而是硬等18个月后兑换等值的现金货币?

还有就是“兑换细则各区具体制定”,这个灵活的空间就更大了。

新房销量好的行政区,可能会更配合个体用房票兑换现金的行为,毕竟人家不缺这点购买力的注入。

我们区新房去化趋势喜人,所以你拆迁户爱买不买,不缺你一张房票的购买力。

而新房销量差库存压力大的行政区,恐怕很难放过房票这个额外购买力帮助去化库存的机会。

顺利兑换现金让你离场?那怕是有点肉疼了。

基本上整套房票的政策看下来,看似个体可进可退,想买房就用房票换(钱不够照样自掏腰包),不想买就直接用房票换等价值货币。

貌似有着充分的选择空间。

但只要一细琢磨,政策不该灵活的地方好像多了点,而该硬性的地方又好像少了点,很多地方的细则有点模棱两可。

有模糊的地方必然就会出现解释,而政策解释权这个东西,通常是不在个体手里的。

所以,为什么说“几乎”可以顺利兑付资金,原因就在这,可能存在隐性障碍的环节实在是不少。

前有资金可能还没到位,后有兑付政策“稍显”灵活,这次房票政策的出台给人一种是在楼市库存压力步步紧逼之下,略显仓促且缺乏信心的操作。

如果说过去的棚改货币化是信心十足的去库存,那现在的房票就是谨慎小心的救楼市。

之前的棚改是把钱塞到拆迁个体的手里,你想买房可以,不想买自己吃喝玩乐花干净了也行,突出的就是一个对政策和楼市的信心。

历史证明这份自信是没问题的。

消费花掉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还是会乖乖的把钱交回楼市。

2015年的棚改货币化的确拉动起了最大一波楼市的上涨行情,PSL贷款发下去的钱,还真就又从被拆迁户的手里,重新流回了地方楼市的新房市场中。

而现在的房票,明显是要在最大程度让引导大家,钱尽量留在楼市,实在不想留18个月后再套现离场(如果顺利的话)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次房票的救市政策对楼市的前景,也多少有点信心不足了。

棚改货币化把钱发到个体的手里任由其处置的行为,如果理解为是对楼市还有信心的一种开放包容。

那房票安置这种“尽量”把钱锁定在楼市里的操作,就显得有些过于谨小慎微了。

没办法,居民部门杠杆率高位徘徊和城镇化率已经失去高增速的当下,对待楼市的信心,的确是个躲不开的问题。

3

从放松限售,到放开限购,再到降低首付比例,然后下调LPR利率,最后是房票的落地铺开,楼市成了一个需要政策外力不断介入,才能保持“健康”运行的市场。

这就好像一个人,开始的健康状态是健步如飞,行走速度很快,然后逐渐变成了一瘸一拐的步履阑珊,还是能走但速度降了下来。

再接着走路彻底不行了,必须坐轮椅,但好歹轮椅用手还能驱动,这期间自理前进依然没问题的。

但健康状况的恶化并没有停止,最终这个人就连轮上的轮子都转不动了,只能靠背后的人来推。

背后的人推一下轮椅向前挪动一米,不推就原地不动甚至还可能会倒退滑行。

这就是楼市的现状,靠市场的内生动力,已经对推动整个市场“稍显”力不从心,所以必须要让政策的外力不断介入。

广州房票只不过是又一次推动轮椅罢了。

完全自由的市场并不存在,干预和介入本不奇怪,但目前楼市面临的是一旦失去外力,不仅只是不前进这一个问题。

后退随时可能发生,而房企的债务,地方的财政,金融机构的信贷,这些都还在轮椅的后面杵着。

撞着哪个,都没好事。

就这样。

感谢大家阅读,如果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