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的历史上,姜维是个十分独特的人。他作为为数不多的从曹魏投降西蜀的将领,却成为了蜀汉末期的擎天一柱。在西蜀的众多文臣准备举起降旗的时候,他却独树一帜,先是死守剑阁,之后又策划假投降之计,想要延续蜀汉的寿命。在自己计策失败后,他没有选择投降曹魏,而是力战而死。为何他一个曹魏的降将,却会为西蜀死节呢?这是很多对那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很喜欢探讨的一件事。
实际上,姜维和曹魏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经历了一个“求之不得”的过程。而他和蜀汉的关系,却因为两个人的存在,而显得更为和谐。
姜维降蜀,是一件很诡异的事。公元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出祁山。当时的姜维,正和一些其他的官员,跟着天水太守马遵在各地巡查。此时有消息传来,说是蜀汉大军一到,各县都群起响应,所以他就怀疑姜维等人有异心,于是扔下了他们,跟着司马懿的心腹郭淮逃往上邽。姜维等人随之被抛弃,辗转了好几个地方,都没人接纳。无奈之下,姜维只能投降西蜀。
而这之后,姜维的家人,却没有遭到曹魏的杀戮。因为曹魏的人也知道,姜维并没有反心,一切都是被逼的。所以这之后,姜维的母亲留在了天水颐养天年,而姜维去了蜀汉。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曹魏明知姜维没有反心,又为何担心其响应诸葛亮呢?如果是太守马遵陷害了他,为何马遵没有受到惩罚的记录呢?其实,这很有可能和姜维的血统有关。
“姜”这个姓氏,在古代有着多个源流,其中有一个源流,就是天水郡。天水郡正好处在中原和胡族聚居地的交汇处,尤其是和羌族。所以根据一些姓氏学的专家研究,“姜”姓这个族群当中,很有可能拥有羌族的血脉。甚至有人说,当年助武王伐纣的姜子牙,本身就是羌族人。所以,姓姜的人,也就有了被视作异族的可能。
姜维和自己的父亲姜囧,虽然都是以抗击羌族起家的,但是所处的这个地方实在是有些尴尬。尤其是在魏晋时期,氏族的力量空前庞大,各种歧视眼花缭乱。像姜维这样的人,即使是血统纯正的汉人,也会因为出生在天水这个边疆郡县,而被瞧不起。这也很可能就是,他在社会不稳定时期,遭到无端怀疑的原因。
我们可以想象,姜维在自己已经二十七岁之时,仍然只是天水郡的一个参军。相比之下,中原那些姓卢的、姓荀的、姓王的,早就已经平步青云。这样的境遇,本已足以让人生气,更何况在国家动荡时,遭到了无端的猜忌和抛弃。所以,当时的姜维,心情是可想而知的。至少他应该明白,自己在曹魏再待下去,也没有什么前途。
那么,在蜀汉,姜维又有着什么样的待遇呢?他刚刚投降,就被封了侯,还成了奉义将军。诸葛亮给了姜维足够的重视和待遇,不仅让他平步青云,还让他成为了自己的亲信和接班人。这和他在曹魏的遭遇,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了。
更重要的,还不只是诸葛亮的态度,后主刘禅对于姜维,也十分重视。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姜维很快便被升了官,成了辅汉将军,爵位也变成了平襄侯。虽然费祎等蜀汉老臣一直在牵制他,宦官黄皓也一直想要害他,但是刘禅始终给予他足够的信任。姜维后来多次发动北伐,虽然往往无功而返,却从未因此受到惩罚,从这一点就足以看出,刘禅对他的信任和重视。
一边是曹魏的排挤和冷落,一边是蜀汉的重视和信任,如果姜维是一个头脑正常的人,想必都会知道怎么选择。
后人曾经说,姜维留在蜀汉效力,是因为“心存汉室”,这不过是一个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伟光正”回答。曹魏建立之后,真正的汉室早已名存实亡。西蜀的性质,其实和曹魏并无不同,只不过国号上多了一个“汉”字而已,并不代表汉室正统。姜维留在曹魏,和去蜀汉,也并没有什么区别。更何况,如果姜维真的“心存汉室”,为何不早点儿离开曹魏,非要遭到排挤之后才走呢?所以,把姜维对蜀汉的忠诚,说成是一种“心存汉室”的忠义,显然是有些高抬他了。
那么,蜀汉对姜维的重视,究竟是因为什么呢?其实也有他们自己的考虑。
在诸葛亮在世的时候,蜀汉人才凋零,能够拿得出手的战将,后来只剩下了一个魏延。而这个魏延,还是诸葛亮所忌惮的人。所以,他非常需要赶紧找一个能力较强的人,和魏延形成制衡,这才能保证自己去世后,蜀汉的局面不至于崩盘。
而且,姜维除了能力较强之外,还和羌族有来往。蜀汉不像曹魏一样,把出身看得那么重。至少诸葛亮和刘禅二人,在这方面还比较清醒,不至于“因噎废食”。所以,得了一个姜维,就相当于稳住了羌族部落,更有可能联合羌族,共同攻击曹魏。以这方面来看,姜维在当时蜀汉的作用,相当于又一个马超。
姜维在曹魏,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不安定因素;而对于蜀汉来说,却有着难以估量的作用。所以,双方对于姜维的使用和待遇,就有了天壤之别。而姜维“士为知己者死”,为更重视自己的蜀汉以死相报,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
热门跟贴